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期刊 > 近代史研究 > 本刊消息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4期目录

发布时间:2022-07-26
发布时间:2022-07-26
字体: 打印

 

中国近代史“三大体系”建设笔谈

编者按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2019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向广大史学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三大体系”建设,既是时代课题,也是学术自身嬗演的内在要求。中国近代史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涵盖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110年,但这110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在很多方面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近代史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学科体系不断完善,重要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范式问题、西方理论本土化问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中国近代史“三大体系”建设,本刊特约六位学者就此展开讨论。欢迎各位同仁接续探讨,为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建言献策。

 

 

 

专题研究

 

 

 

“旧制”与“现章”:垂帘听政时的军机处职权

 

刘文华

内容提要    

  晚清时期,同治帝、光绪帝皆年幼继位,不能履行处理国家政务的职责,皇太后两次垂帘听政。其间,皇太后对军机处的依赖远超以往,军机处的职权遂有比较大的扩张。在文书处理上,军机处在内外奏折、题本、秋审黄册等重要文书上预先拟旨;在官员任用上,军机处不再呈递空名谕旨,而是对各部尚书、侍郎及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开单请简,还取得了各省密考折片单的阅看权。军机处的这些职权大部分沿续到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帝以后,对光绪朝中后期乃至宣统年间的政局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 晚清政局 军机处

作 者 

  刘文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研究馆员

 

 

 

由“战”转“和”: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的舆论导向

 

黄 飞

内容提要

  中法战争牵动国人神经,引起清廷内部的激烈讨论,集中表现为“清流”与洋务派“战”与“和”的角力,《申报》始终保持对这一议题的深度舆论参与,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以马尾海战为转折点,《申报》的舆论导向经历了由“拥战”到“主和”的转变;同时,作为体制外言路的《申报》对体制内言路“清流”的态度也由推崇转向批评。《申报》的转向之举亦让其政治立场遭受质疑,《申报》回应读者并与《字林沪报》就何为“忠君爱国”展开论战。其认为“战”与“和”的表态不能作为是否“忠君爱国”的判断标准,审时度势、据事直书方为真正的“忠君爱国”。

关键词

  中法战争 《申报》 《字林沪报》 “清流” 舆论导向

作 者 

  黄飞,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亲历、见证与记忆:庚子事变中的几个“小人物”

戴海斌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的庚子事变中的三个“小人物”——金四喜、郑殿方、傅景涛,无一例外具有教民身份,属于社会边缘群体,亲历与见证了事变,也因缘际会,被推至历史前台。他们一度托庇于使馆,然后不同程度地介入战争状态下隐秘渠道的信息传递过程,对于战时交涉、使馆解围各自发挥了作用。他们的行动一度跨越了国别界限,特定时代的极端环境下看似“例外”的个人选择,显示了“社会机制的失灵”。这些“小人物”有过非常的行动,但始终无法自我表述,关于他们的历史记录,几乎全部出自他者。由各色“记忆”拼合而成的某一“形象”,可以验证特定时代重心所在,同时折射不同人群的观念立场。追寻“小人物”的线索,很可能找到打开“大历史”门户的锁钥。

关键词

  庚子事变 信使  教民 金四喜  郑殿方 傅景涛

作 者 

  戴海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增祺擅签《奉天交地暂且章程》问题新探

徐炳三

内容提要

  义和团运动期间,盛京将军增祺因擅自与俄军签订丧权辱国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而备受责难。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性质明确、线索清晰的简单事件,但忽略了签约前后繁琐的交涉过程和各方的复杂反应,若干既有观点也值得商榷。事实上,增祺并非没有向清廷呈报,然李鸿章却迟迟不予回复,直到中俄谈判的关键期才通过外媒披露,利用列强遏制俄国独占东北的企图。增祺随即被革职,继而在俄人的施压下留任。增祺认为东三省官员均与俄军媾和,却唯独自己受罚不公平。这一辩解确有实据,但这并非增祺可以脱罪的理由。不过李鸿章始终未予指示,对增祺最终签约亦有责任。相关史实反映出义和团运动时期清廷对俄交涉的艰难与曲折,晚清官场政治的复杂性亦可见一斑。

关键词

  义和团运动 增祺 《奉天交地暂且章程》 中俄关系

作 者 

  徐炳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由禁政而外交:清季吗啡进口管制政策的形成

黄 运

内容提要

  19世纪70年代,医疗传教士和欧美制药公司把吗啡引入中国用作戒烟药品。吗啡的扩散和滥用,推动了时人关于吗啡之害的讨论。甲午战后上海知县等地方官员在士绅的禀请下颁布了管制吗啡的公告。但吗啡来自外洋且多由洋人经售,禁政由此成为外交问题。庚子事变后,吗啡进口管制在清政府的提议下被写入修订后的中外商约。但列强的设限阻碍了清政府实施禁政,外商进口吗啡时也屡滋争议,吗啡进口管制条款迫切需要再议。经过曲折谈判,清政府和英国等列强议定吗啡进口管制新政策并于1909年开始施行。清季吗啡的扩散是医疗传教、西方制药公司商业扩张和清政府禁毒运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曲折成形的吗啡进口管制政策和中外交涉,凸显了清政府在列强霸权和中外不对等权力格局下的挣扎。

关键词

  吗啡 毒品 禁毒运动 《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

作 者 

  黄运,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博士后

 

 

 

“西药”的良莠:新式秘制药在近代中国的风行与反响

刘菲雯

内容提要

  19世纪后半叶,欧洲秘制药输入中国。20世纪初,日本、北美秘制药在华销量大增。在剂型、包装、宣传方式上都有别于中国传统丸散膏丹的新式秘制药,至民国初年已风行各省,华商纷纷仿制。新式秘制药常被视为“西药”,然又多因成分有害或疗效不明而引起中、西医界的批评。华人西医多认为此类药品有损西方医学的形象,但也有西医与药商利益共通。同时,传统的自疗习尚和追逐秘方的心理为这类药品的流行提供社会土壤,部分药品也确为缓解疾痛提供便利。南京国民政府在制定药品管理法规时,将欧美的“专利药”概念译为“成药”并将之本土化;药商公开药物原料的规定,让“秘制”开始消解。

关键词

  西药 专利药 成药 医药史

作 者 

  刘菲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路权变动下胶济铁路货捐的开征与滥征(1924—1931)

马陵合

内容提要

  1924年10月,胶济铁路开征铁路货捐。日方对此强烈抵制,中国方面基于排日的目标,从中央到地方据理力争,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迫使日方接受。此后,因路权被地方控制和军阀肆意索取,胶济铁路沿线成为杂捐滥征的重税区。胶济铁路货捐的开征及滥征,体现了外资铁路在中国收回路权后所牵扯出的各种冲突与矛盾,背后既有民族主义的促动,使铁路货捐的开征带有排日的意蕴,同时也存在各种政治势力在既得利益分配上的博弈。

关键词

  胶济铁路 路权  铁路货捐 吴佩孚

作 者 

  马陵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读史札记

 

 

 

关东军稀有元素调查班考

乔林生

内容提要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为了扭转败局,迅速推进核武器研制计划,紧急筹集稀有资源铀矿,关东军司令部秘密成立了一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部队,即“关东军稀有元素调查班”。这支主要由采矿和地质专家组成的特殊队伍,遵照军部大本营的最高命令,以作战计划的形式调查了中国辽宁地区的铀矿资源,将海城作为重点地区,大规模征用劳工,进行了野蛮开采,并用战斗机将所采铀矿运回日本用于研制核武器。该部队对华铀矿的调查与开采,是掠夺殖民地稀有资源、奴役殖民地劳工的侵略行为,也是日本军部为扩大侵略而谋求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加害行为。

关键词

  关东军 稀有元素调查班 核武器  铀矿

作 者 

  乔林生,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