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期刊 > 近代史研究 > 本刊消息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2期目录

发布时间:2022-03-25
发布时间:2022-03-25
字体: 打印


 

“近代中国的人与自然”笔谈

 

 

 

 

 

编者按

  生态环境,攸关人类存续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生态环境史研究因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而兴起,现已成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新的学术增长点,但既往国内学界比较集中于古代与世界环境史的研究,对中国近代环境史的研究相对薄弱。

 

 

 

 

 

 

  为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动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研究,本刊特约国内相关领域著名学者从不同角度研讨近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历史借鉴。需要说明的是,本栏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欢迎学界同仁一起参与,推进讨论。

 

 

 

 

 

 

 

 

专题研究

 

 

 

 

 

 

 

 

《新学伪经考》甲午参奏案新探

 

 

 

 

 

吴仰湘

 

 

 

 

 

内容提要

  《新学伪经考》甲午参奏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事件,但学界迄未明悉其始末详情。通过钩稽原始史料,特别是发掘上海图书馆藏《新学伪经考》甲午签批稿本中的信息,可以探知此案一些真相。安维峻自称甲午“具折严参”康有为,实属事后有意夸饰。广东当局奉旨办理此案,在李滋然提议“免予销毁”后,又紧急组织第二次查案,几乎办成文字狱。两广总督李瀚章最终以“谕令自行销毁”覆奏结案,实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将此案化解归功于一人。

 

 

 

 

 

 

关键词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 李瀚章 安维峻 经学史

 

 

 

 

 

 

作 者 

  吴仰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

 

 

 

 

 

 

 

 

 

 

 

从“桃花源”到“乌托邦”: 《大同书》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

 

 

 

 

 

王东杰

 

 

 

 

 

内容提要

  前近代中国人的理想社会具有无为、无治、崇尚“天然”的特征。“桃花源”可以视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与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乌托邦”传统存在一些根本差异。《大同书》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乌托邦作品。在康有为的观念中,大同世界被视作一个细密论证、精心撰构的规划与治理方案,是管理人员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规划和计算推导的结果,是“人为的”,而非“天然的”。这一转变反映出中国近代思想基本取向的变化。

 

 

 

 

 

 

关键词

  《大同书》 康有为 桃花源 乌托邦

 

 

 

 

 

作 者 

  王东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极目南望: 晚清国人关于新西兰认知的演变

 

 

 

 

 

邱志红

 

 

 

 

 

内容提要

  对中国而言,新西兰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汪洋世界深处的年轻岛国,二者远隔万里重洋。由于地理知识以及航海技术、航海工具的局限,古代欧亚文明远洋交流的触角极少涉及南太平洋地区。经康熙年间来华天主教耶稣会士介绍欧洲地理大发现的最新成果,有关新西兰的地理知识始为国人所认知,南怀仁的《坤舆全图》中出现用“新瑟兰第亚”汉译新西兰的称谓。鸦片战争以降,国人有关新西兰的记述,从地理知识展开,内容渐次涉及其殖民地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完整的地球五大洲知识的进一步完善,激发国人从整体上对世界大势变化和自我重新定位的深层探求,而对这一全新的殖民地文化和民族主义发展类型的认知演变,无疑丰富了近代国人对世界多元性的理解和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洋”的框架内关于新西兰设立领事问题的讨论,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地理视野的拓展所引发的国人关于地缘政治的突破性思考。近代国人对新西兰的认识,以及由此展开的中新关系,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丰富和紧密。

 

 

 

 

 

 

关键词

  “地理大发现” 西学东渐 新西兰 中新关系

 

 

 

 

 

 

作 者 

  邱志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晚清“华洋合股”的法律化 ——以大东惠通银行案件为中心

 

 

 

 

 

熊昌锟

 

 

 

 

 

内容提要

  晚清以降,华洋商事纠纷多以租界会审公廨调解为主,但诉讼与交涉相互交织。大东惠通银行追加股本案,因涉及中、美、法等多国股东,由此引发国际诉讼。大东惠通银行先后状告法、美等国股东,实际是为状告数量众多的华商股东做准备。法、美两国领事法庭先后判决惠通败诉,判决依据及结果成为中国法庭审判时的重要援引。惠通状告华商股东遇挫后,英国政府先是通过交涉的方式加以干预,随后在与中国进行修订商约谈判时,就惠通案能否再审以及华洋合股中附股的合法性、附股纠纷的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了多番争论,双方最终达成一致。1904年清政府制定《公司律》,明确了合股公司的法律地位,而商部也对华洋合股的条文作了专门的解释,从而使华洋合股有了法律保障。

 

 

 

 

 

 

关键词

  大东惠通银行 华洋合股 国际诉讼 盛宣怀

 

 

 

 

 

作 者 

  熊昌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清季民初法系知识的东学背景及其传衍

 

 

 

 

 

杨瑞

 

 

 

 

 

内容提要

  “法系”一词是20世纪初从日本引入的和制汉语新词汇。受欧洲比较学派影响的明治日本学者穗积陈重,首创“法族”“法系”等新语汇和概念,开创东洋文化视域下“法系别”比较法学派。作为“近代语言”之一种,被章宗祥、曹汝霖等留日学生引入汉语世界,梁启超等康门弟子将其定型为中国法政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概念和表述工具。立足于“欧洲中心论”的法律文化价值观,亦以东洋化知识形态隐性植入,充作沈家本派借径日本、效法大陆法派,进行法律制度变革之重要凭借。民国肇造,东学整体趋于式微,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改弦易辙,国民党人士、英美法派以及“反沈派”兴起,加速了沈家本一脉分裂,清季所尊奉的日本模式大陆法派取径根基摇动,表征了英美法派与大陆法派彼此地位升降变化,以及中国文化价值借势回归的错综复杂政治与文化态势。

 

 

 

 

 

 

关键词

  法系 东学 比较法学派 穗积陈重 梁启超

 

 

 

 

 

作 者 

  杨瑞,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融民情于国法: 民初法政人对本土地权习惯的继承与改造

 

 

 

 

 

赖骏楠

 

 

 

 

 

内容提要

  如何在本土地权习惯和外来私法规范之间实现兼容与调和,对中国近代法政人构成重大考验。中国本土地权习惯浸润着充分的市场法理,具有足够经济效率和跨区域共性,且能兼顾道德经济需求,但对国家权力运行有一定不利影响。民初政治和学术环境均对本土地权习惯不利,但法政界人士在经历实践后,能够严肃对待地权习惯。民初地权立法,呈现对欧陆法律和学说的依赖、对本土习惯的重视以及社会治理与财政国家之急切需求间的复杂交织。民初大理院以判解例方式将本土地权全面纳入国家法,并出于欧陆法理或国家治理实际需求,对部分习惯规则予以局部调整。总体而言,民初法政人对本土地权习惯表现出足够尊重的态度。除少数过于激进的情形,民初对地权习惯的多数改造也具有近代语境下的正当性。

 

 

 

 

 

 

关键词

  地权习惯 立法 大理院 实践逻辑

 

 

 

 

 

作 者 

  赖骏楠,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日本政府的伪满留日学生政策

 

 

 

 

 

徐志民

 

 

 

 

 

内容提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通过伪满政权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对口接受,安排进入相应的学校和机构实施定向培养,既通过常规的课程教学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也灌输亲日思想,以培养“日满融合”的“楔子”,服务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和侵华政策。为防止伪满留日学生产生反“满”抗日思想,日本采用特殊管理,限制伪满的留日学生与中华民国及其他伪政权的留日学生交往,并借助社会团体“辅导”伪满留日学生,利用留日学生会影响和控制他们。日本政府对伪满留日学生的特殊政策,体现了日本“以华制华”“分而治之”,并吞中国东北的战略企图。

 

 

 

 

 

 

关键词

  日本政府 伪满洲国 留日学生 留学政策

 

 

 

 

 

作 者 

  徐志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评论

 

 

 

 

 

 

 

 

从历史理解中国: 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 及其路径演进

 

 

 

 

 

崔华杰

 

 

 

 

 

内容提要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来华西人将中国历史当作叩开中国国门的必备认知信息加以研究。此后,借助于殖民主义的地理扩张,西人在书写中国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地方视角的研究特点,将历史视为认知地方的知识背景。这种从历史的维度审视和理解中国的路径取向,助推西人逐步发现中文文献所承载的世界史事资源以及中国历史所蕴藏的文明规律。对来华西人中国历史书写内容的构建及其路径演进的揭示,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的中国认知在近代的生成及其变迁。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来华西人 历史书写 海外汉学

 

 

 

 

 

作 者 

  崔华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读史札记

 

 

 

 

 

 

 

 

影印存真:中国近代的珂罗版印刷技术考

 

 

 

 

 

瞿艳丹

 

 

 

 

 

内容提要

  1908年后,有正书局、神州国光社等机构开始以珂罗版复制出版图册。最初使用珂罗版一词的主要是有正书局,除此之外,还存在玻璃版等多个译词。郑振铎对珂罗版技术的保存对珂罗版一词的最终确立有重要影响。有出版商为节约成本,将网目铜版复制品称为珂罗版。在近代中国,珂罗版多用于书画、金石复制领域,在典籍复制事业中也有一定运用。尽管以珂罗版复制典籍始终只是小范围的爱好,但人们对珂罗版“存真”的优势逐渐达成共识。以珂罗版复制的书籍、书影也为版本学发展成一门精密的现代学科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

  珂罗版 印刷技术 古籍复制 有正书局 神州国光社

 

 

 

 

 

作 者 

  瞿艳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