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目录显示最新更新的20期内容)
2013年中国近代史论文目录
整理人:李然 武文娟
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供稿,马维洁编辑
一、总论、专题
2009—2011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王建朗.近代史研究,3
明末、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国现代化及其历史启示——以市民社会为视角.杨巧蓉.东岳论丛,8
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启动及其根源分析.徐子棉.西北大学学报,6
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与中西.罗志田.读书,6
与改良相通的近代中国“大革命”.罗志田.社会科学研究,5
近代社会变迁与三次留美热潮.胡素萍.海南师范大学学报,9
2011-2012年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李长莉、唐仕春、李俊领.河北学刊,2
2012年北京近现代史研究述评.周进、陈丽红、冯雪利.北京党史,3
中国东北近代历史与东亚的关联.权赫秀.东北史地,2
民国时期的新疆学术研讨会综述.鲁迪.西域研究,4
单向度历史视野的局限及其克服——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与论争.牛方玉.山东
大学学报,4
试析20世纪上半叶史学理论著述与近代历史学的转型.叶建.天津社会科学,6
跨文化晚清史研究的几点认识.庄和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5
民国史研究的再出发——“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回顾与未来走向高峰论坛”综述.刘文楠.南京大学学报,1
“中华民国史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代史学会2012年年会”综述.龙天贵.史学月刊,6
超越发现时代的民国史研究.桑兵.南京大学学报,1
“断裂”还是“延续”?——关于中华民国史研究如何汲取传统资源的思考.杨念群.南京大学学报,1
知常以观变:从基本处反思民国史研究.罗志田.南京大学学报,1
空间思维与民国史研究.叶文心.南京大学学报,1
切入民国史的两个视角:概念史与社会史.孙江.南京大学学报,1
地缘博弈与地缘跨越——云南近现代史理论问题探索.杜玉亭、欧阳洁.云南社会科学,6
重新发现历史:以云南近代历史为例.谢本书.学术探索,7
关于口述史的思考——基于近代西藏历史的研究.央珍、喜饶尼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6
中国大陆口述历史的兴起与发展态势.周新国.江苏社会科学,4
口述历史:人类个体记忆库与历史学.陈墨.晋阳学刊,5
反映人际矛盾是口述历史的一大特点——口述历史性质探研之一.李卫民.晋阳学刊,3
口述历史的方法——孙立人案25年追踪访录报告.朱浤源.近代史研究,5
一切历史都是近代史——当代史研究之困境.王汝坤.汕头大学学报,6
言论史:研究历史的另一种视角——读傅国涌“百年中国言论史”系列作品.王爱.历史教学问题,3
“民史”的写法.瞿骏.读书,11
中共历史群体研究的对象、方法与意义.王峰.党史研究与教学,1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西方话语体系及其误区.张艳国、刘劲松.学术研究,12
历史的环境维度.(美)唐纳德•休斯著、耿晓明译.历史研究,3
“社会生态史学”的启示与反思——读安富步、深尾叶子编《“满洲”的成立——森林的耗尽与近代空间的形成》.梁敏玲.近代史研究,4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史百年研究述评.华伟、华强.军事历史研究,4
再论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问题.李颖.广西社会科学,9
太平天国文献俗字研究述评.王建军、杨奔.广西社会科学,2
杭州驻防八旗与太平天国.潘洪钢.江汉论坛,12
太平天国天教与西方基督教的关系问题商榷.张英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4
太平天国与基督教问题漫说——评周伟驰著《太平天国与启示录》.陈明.开放时代,3
寻找富强:近代中国第一梦.马勇.文史知识,10
洋务运动与“实业救国”思想关系新探.蔡双全、王健.山西师大学报,4
“戊戌政变过程论”与戊戌变法研究.邱涛.教学与研究,3
清末新政与国内商品赛会.丁丽.宁夏大学学报,1
日本法学博士与清末新政——以交往、舆论与制度转型为视角.史洪智.河南大学学报,1
辛亥革命百年研究综述.孙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李铁映.江汉论坛,3
中共党史研究视野下的辛亥革命——以六部党史著作为文本的分析.袁红.党史研究与教学,4
超越“纪念史学”——日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国际会议. (日)村田雄二郎著、张玉萍译.开放时代,3
辛亥革命的“历史书写”.罗志田.读书,2
辛亥“变产救国之议”探析.陈昌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3
辛亥革命与日本大学.(日)小岛淑男.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
欧美留学生与辛亥革命.周棉.浙江学刊,5
“和”文化与辛亥和局的形成.王爱云.中州学刊,12
论辛亥革命的政治经验.何晓明.天津社会科学,5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史艺军、宋成东.辽宁师范大学学报,6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谷秀青.江苏社会科学,2
国民党中央党史陈列馆与辛亥革命史叙述.陈蕴茜.江海学刊,5
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言说中的“五四”.张太原.近代史研究,2
“国共关系与中日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述.林弘毅.抗日战争研究,4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森林砍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简析.王铁军.社会科学辑刊,6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成因述考.焦润明.社会科学辑刊,6
近代西藏阿里地区自然灾害与政治观察——以噶厦档案中的雪灾、地震为中心.黄博、刘复生.中国藏学,3
20世纪上半期国内外有关松花江流域森林资源的调查及考辨.谭玉秀、范立君.社会科学辑刊,5
抗战时期花园口决堤对皖北黄泛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汪志国.安徽史学,3
民间寺观的“转香火”问题——关于什刹海观音庵契书的考察.刘小萌.北京社会科学,2
国民政府时期关于缩小省区的探讨与实践.黄昊.内蒙古大学学报,2
民国时期桂林行政区划分期与区域变更研究.林哲.社会科学家,3
《新修支那省别全志·贵州省》所载民国时期的贵州.杨德芳.贵州文史丛刊,2
广东地方政府与东沙群岛管辖权之争.刘永连.民国档案,1
抚东奏稿(七).阎敬铭著.近代史资料,总127号
抚东奏稿(八).阎敬铭著.近代史资料,总128号
时际法与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演变.韩永利、谭卫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
《更路薄》: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重要证据.张军社、祖新、孙樱.文史知识,3
近代南海诸岛海图史略——以英国海军海图官局及日本、美国、法国和德国近代测绘南沙群岛为中心(1685—1949).房建昌.海南大学学报,4
近现代台湾同胞“一个中国”的理念.赵书刚.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
移民、殖民城市与现代化过程——清代与日据下的近代台北城市发展历程.廖慧怡.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
百年鱼塭:清代东石蔡氏在台湾的鱼塭经营.杨彦杰.台湾研究集刊,6
近代国人对郑成功形象的塑造与精神的传承——以报刊文献中的郑成功传记为中心.陈忠纯.台湾研究集刊,5
传教士与台湾形象在美国之早期传播与建构.陈才俊.暨南学报,10
试论晚清台湾词的文学意义及文化意义.许博.台湾研究集刊,3
晚清新疆与台湾建省之比较研究.陈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3
《马关条约》是否“割让”台湾给日本之考辨.伍俐斌.台湾研究,3
乙未内渡与台湾士绅制度的破坏.郭权.福建论坛,11
论日据时期殖民地经济政策对台湾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曾繁相.福建论坛,6
日据时期的台湾银行与广东政府.张晓辉.暨南学报,3
日据时期台湾农村养猪业.曾纯纯、朱有田.台湾研究集刊,1
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糖业文化书写研究.张羽.厦门大学学报,5
日据时期台湾宜兰地方社会转型初论(1895—1936)——以社会经济与教育文化为视域.陈小冲.台湾研究集刊,2
民国社会保险实践及我国台湾地区社会保险法制之展开.郑尚元.甘肃社会科学,4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的台湾人.徐康.重庆大学学报,2
指导台湾共产党创建者详考.梁化奎.中共党史研究,6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台胞抗日斗争的影响初探.徐康.西南大学学报,5
台湾省收复计划大纲.刘贺文、刘佳整理.近代史资料,总128号
光复初期台湾国语运动的开展及其社会影响.崔明海.抗日战争研究,2
台湾司法的接收与重建.褚静涛.南京社会科学,2
内战时期台湾《公论报》的“左倾”思想言论析论——以对和战的评论为中心.陈忠纯.台湾研究集刊,1
抗美援朝战争与台湾问题关系研究述评.白纯、申海良.军事历史,2
史语所迁台与1950—1960年代台湾的人文学术建设.胡逢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
连氏三代与《台湾通史》.褚静涛.安徽史学,3
近代香港外籍移民及其生活环境(1841—1941).兰静.暨南学报,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港的医院体系.杨祥银、王鹏.社会科学战线,6
“祖国将士”被拘之后——战后香港“屈士文事件”发微.孙扬.史林,5
近代澳门城市商业经济管理(1840—1911).陈伟明、付勇.历史档案,2
晚清澳门华人巨商何连旺家族事迹考述.汤开建.近代史研究,1
清末民初的粤港澳流动与广东社会秩序——以匪患为例.何文平.中山大学学报,4
书室、戏曲与渡轮:同盟会在澳门的宣传策略述论.何伟杰.郑州大学学报,3
孙中山早年与澳门的一些历史问题考辨——兼与林广志先生商榷.谭世宝.历史研究,2
关于澳门华商与孙中山问题的再认识——以谭世宝先生之商榷为中心.林广志.历史研究,2
1941—1945年间澳门教育界对教师和学生的救济工作.郑振伟.民国档案,3
二战后粤澳之间走私活动探析(1945—1949年).冯翠.暨南学报,3
二、政治、法律
论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区域不平衡性——基于苏南、苏北的比较分析.陈明胜.兰州学刊,12
清末政治史研究的宏观检讨.李细珠.史学月刊,2
政治史在民国史研究中的位置.杨天宏.南京大学学报,1
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王奇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5
时局与边疆:民国时期边政学的发展历程.李勇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3
民国时期“市政”与“国政”的纠缠.涂文学、高路.江汉论坛,4
神话背后的真相:清政府守旧派对待义和团的态度透视.黄庆林.湖北社会科学,3
清末十年新政改革与清朝的覆灭.崔志海.社会科学辑刊,2
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下).罗志田.近代史研究,6
清季革命:不知不觉兴起的“大波”.梁心.读书,7
“滦州兵谏”与“十九信条”出台.董丛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
民初政治与军绅政权.孙德鹏.读书,7
1912—1928年:一个得而复失的宪政时刻.郑琼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说不尽的“复辟”.张鸣.读书,12
政争:五四时期“卖国贼”人选的政治由来.熊玉文.史林,6
好政府主义·好人政府·外交系——1920年代初北京政治生态一瞥.罗毅.史林,2
纪念二七大罢工90周年座谈会纪要.冯雪利.北京党史,2
政治认同与斗争手法——作为社会运动的1927年中国革命暴动.王明前.党史研究与教学,6
被动与主动之间:江西暴动的策动与终止(1927—1928).王才友.开放时代,3
媒体视野中的宁粤对峙与和解——以1931年《大公报》报道与评论为中心的讨论.曹明臣.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
1937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备用“陪都”的兴建.张祖.民国档案,1
也谈新中国的成立日.胡大牛.党的文献,5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演进中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黄义英.广西社会科学,7
顶层设计的迷思——略论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的“强有力政府”论.邓丽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3
晚清时期国体观的变化试探.李育民.人文杂志,6
清末知识分子的“新中国”构想.王玉玲.清史研究,4
晚清知识分子现代国家观念的生成.俞祖华.河北学刊,1
从帝国到民国嬗替之际国家观念的变迁.俞祖华.烟台大学学报,1
政治空间结构的转换与辛亥革命党人建国理论与实践的演变.陈廷湘.四川大学学报,1
民国时期对朱熹政治思想的研究.乐爱国.北京社会科学,5
20世纪初中国新知识界的国家主权思想.侯德彤.齐鲁学刊,5
试论战后公共舆论对国家观念的塑造(1945—1949).卫春回.史林,5
从政治衰朽到全能主义——论中国近代以来“集权—分权”模式的演变.王衡.浙江社会科学,5
民本到民主的变奏——近代中国权利思想嬗变.姜昱子.北方论丛,4
晚清的“共和表述”.李恭忠.近代史研究,1
“民主共和”:中国式契约政治的构建.贺福中、张文俊.山西大学学报,2
历史维度下的民主中国梦——人民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兴起.张卓明.浙江社会科学,7
中国革命的思想生产与“我们”的观念塑造.郭若平.中共党史研究,12
出场·流变·转型——中国式“革命”话语的转型路径分析.黄丽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4
论辛亥时期革命宣传中的唯革命主义.李凤凤.求索,2
辛亥革命期间的“专制”论.郝祥满.湖北大学学报,5
革命年代的重访与超越——读高华《革命年代》.唐小兵.读书,5
语境、对接与投射:清末宪政思想接受中的变调.苗永泉、张铭.福建论坛,3
操演的政治:现代国家仪式与民初政治合法性建构.郭辉.安徽史学,1
论清末民初的复科举主张.苏全有、崔海港.福建论坛,1
1920年代中国思想界关于恢复科道制的讨论.郑翠斌、逯慧娟.河北学刊,2
北伐前后国共两党的政治口号应用.王建伟.社会科学研究,2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国民党阶级属性的认识.曹希岭、冯迺郁.史学月刊,9
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平民政权”思想的演进轨迹.于化民.中国社会科学,12
国民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研究现状浅析.赵秀华.宁夏社会科学,3
“苏维埃”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局限性.耿显家.甘肃社会科学,6
“苏维埃”在中国的传播轨迹考察——基于革命话语角度的分析.耿显家.人文杂志,11
中国青年政治信仰的近代觉醒及其当代启示.陈坤、孙璐.河北学刊,5
十年内战期间中国青年政治信仰轨迹初步三元分化及其当代启示.陈坤、孙璐.湖南社会科学,5
抗战胜利后国内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及变化.朱法娟.北京党史,5
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的转型及其当代启示.施雪华.学术研究,7
现代中国两次民族国家构建中单一制选择之比较——兼论现代中国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王续添.中共党史研究,8
关键词与中国宪政史研究的意义.王勇.读书,4
清政府立宪化除满汉畛域策略建立过程之考察.潘崇.江苏社会科学,2
清末东北边疆危机与清政府宪政改革决策的建立——以日俄战争时期清政府内部的讨论为中心.潘崇.东北史地,6
民元时期的总统制到责任内阁制——政体理论在近代中国的文化重构.莫鹏.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从宪法文本看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变迁.冯子轩.重庆大学学报,2
清道光朝苦缺制度探微.王丽.历史教学问题,5
清朝同治年间东北地区吏治概观.王景泽.东北史地,1
戊戌前朝野的官制议论.关晓红.学术研究,5
求变与折中:从编订者视角论丙午官制改革.赵林凤、王俊芳.湖北社会科学,3
晚清科举的场次与选才.安东强.中山大学学报,5
清季科举改章与停废科举.关晓红.近代史研究,1
清季停罢科举的链式效应.关晓红.中山大学学报,1
清末科举改制后的科举考试与新学传播.曹南屏.学术月刊,7
停罢科举后的特科余绪.关晓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
对科举废止的几点思考.刘杰.社会科学家,6
实官捐的兴废与清末朝野之间的崩裂.苏全有.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3
宣统年外官制改革方案的讨论.刘伟、苏明强.甘肃社会科学,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干部训练探析.房列曙.安徽史学,5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监督制度评析.何增光.求索,5
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弹劾权的行使成效分析(1931—1936年).周成莉.重庆师范大学学报,4
北洋政府时期“双十节”赏功制度述论.霍慧新.河南大学学报,2
变通政治:东北地区行政机构近代化轨迹.赵爱伦.学习与探索,9
国民政府设置东北抚慰使公署史料选.蒋耘、徐延誉、姚勇选辑.民国档案,4
国民党华北党政军联合办事处探析.刘志鹏、方艳华.近代史研究,6
我国选举制度的近代嬗变——基于民国时期宪政维度的历史考察.谢冬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
南京政府时期现代选举制度的推进与演化.刘会军、姜国梁.社会科学战线,12
1936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权问题探析.熊秋良、李玉.南京社会科学,7
20世纪40年代“中国式代议制度”论辩的再认识.林建华、刘成志.长白学刊,6
1946年西藏地方代表出席制宪国大问题之探析.张皓.史学集刊,4
行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述论.刘会军、姜国梁.北方论丛,6
采取舆论之所指陈通省利弊——以清末谘议局“禁绝彩票”为中心的探讨.刘力.福建论坛,8
《汉口中西报》与湖北咨议局.周积明、胡曦.江汉论坛,5
滇风黔雨铸金瓯:1920年非常国会迁滇及其活动述论.潘先林、陈启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
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的精英性及民主转型——以立法委员为中心的考察.徐骏.暨南学报,11
试论“新县制”时期县参议员群体之蜕变.贺宝玉.山西师大学报,1
湖北省临时参议会述论.李凤凤、罗福惠.湖北大学学报,2
门牌保甲与清代基层社会控制——以清代门牌原件为中心的考察.闫鸣.南京大学学报,2
咸同年间清廷和湘淮集团的省级政权控制力考析.邱涛、赵紫雄.江苏师范大学学报,3
“东南互保”究竟有没有“议定”约款.戴海斌.学术月刊,11
“上海中外官绅”与“东南互保”——《庚子拳祸东南互保之纪实》箋释及“互保”、“迎銮”之辨.戴海斌.中华文史论丛,2
不在地主与乡村权力生成机制变动——以满铁调查所及的华北区域为中心.安宝.福建论坛,9
联省自治运动的政治困境与民主发展.龙长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6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冀省“废苛减附”治理实践为中心的考察.岳谦厚、雷承锋、孙立智.安徽史学,2
管窥抗战后国民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以南通唐闸自治实验区的申办为中心.朱移山、陈明胜.安徽史学,5
国家权力与基层控制——以1940年代国民政府实施的国民身份证制度为观察点.刘魁.江苏社会科学,5
近代地方自治中的“权力缺位”探源.荆月新.山东社会科学,8
晚清自治思潮与县制改革.宋亚平.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
清末民初新宁的地方自治及其影响(1909—1914年).王传武.学术研究,11
“城厢”与“乡厢”:清末武阳“城自治”区域的划分.游欢孙.江西师范大学学报,6
有限民治:清季的城厢自治.肖宗志.郑州大学学报,3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基层政权代理人的“差役化”——兼与清代华北乡村社会比较.渠桂萍.中国社会科学,1
护法运动时期湖北“荆襄自主”述论.石方杰.江汉论坛,12
从自治到保甲:民国时期社会管理的政治学分析——基于南京推行地方自治的历史考察(1927—1937).王云骏.暨南学报,8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自治考察:以社会管理为视角.戴文亮.暨南学报,8
计划政治的体现与实施——1930年代广西县政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张爱华.江苏社会科学,4
抗战时期川省县长权责的演变及其影响.王玉娟.社会科学研究,6
抗战时期山东农村两面政权研究.王士花.史学月刊,9
范式变迁:“边缘”与“中心”的互动——近代民族国家视域下的边疆研究.段金生、尤伟琼.思想战线,1
自治与趋同:国民政府时期知识界的边制设计.肖高华、何卓恩.江汉论坛,12
20世纪前半期云南边政学研究述评.高志英、段红云.学术探索,6
蒙藏委员会新疆组关于西北政军等情报告选编.李琴芳选辑.民国档案,1
动荡之源:新疆三区革命的国际背景.邵玮楠.西域研究,3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乌兰巴托特别大会述评.朝鲁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5
试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察哈尔盟分会的历史贡献.李玉伟、王星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
清末民初川边改土归流与经略刍议.牛秋实.东北师大学报,6
1930年代中期红四方面军对川西北及康北土司政策及其演变.田利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3
从道光二十四年诺们罕案件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赖惠敏.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6
晚清变局中的驻藏大臣.车明怀.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
从“收回”到“赏给”:1896—1897年间清廷处理瞻对归属时间析论.康欣平.西藏研究,1
民国时期甘南藏区保甲编组中的利益冲突与调适——以夏河县“尕旦拉哈和小坞”之争为中心.柳德军.求索,5
1913—1933年西藏上层的政治抉择.罗绍明.西藏研究,2
国民政府治藏研究综述.魏少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3
1929至1931年贡觉仲尼到京、入藏及驻京:西藏与中央关系的初步恢复.张皓.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4
1932年达赖、班禅系统相互之攻讦与国民政府的处理.魏少辉、张皓.青海社会科学,5
新中国成立前后《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剖析.程早霞、张博强.党的文献,2
同治四年两江总督易人风波.顾建娣.江苏社会科学,4
甲午乙未之际:清流的重起和巨变.杨国强.中华文史论丛,2
“康党”与戊戌时期变法派官绅的关系离合.贾小叶.中山大学学报,6
清末修订法律大臣的政治困境.史洪智.史学月刊,1
驻外公使与清末立宪运动.郭双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
北京政府时期教育厅长选任研究.田正平、张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3
北洋体系衰落下外交系在民国政坛的崛起.罗毅.兰州学刊,5
抗战时期川省县长权责的演变及其影响.王玉娟.社会科学研究,6
安福秘史(二).鸿隐生编著、杨光辉整理.近代史资料,总127号
北伐前夕新桂系与国民革命政府实现两广统一的原因、特点和意义.黄祐、蒙贵恩、方伦志.广西社会科学,5
论近代以来中国政党的基本走向.刘景泉、赵晓呼.史学月刊,2
皖浙起义前后光复会与同盟会关系辩考.陈元九、姚泽勋.延安大学学报,2
中间势力的分合与国共两党的因应——以抗战中期民盟组建为考察中心(1939—1941).黄天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
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简论.谢俊美.历史教学问题,6
论题:民国时期国民党政治演变的特点和历史轨迹.张皓等.历史教学问题,3
民初国民党并党数目考.熊秋良.史林,4
国民党“党权”之争与大革命失败.高军峰.党史研究与教学,3
国民党二大开会地点之争及其政治学检讨.苏舟、陈廷湘.深圳大学学报,2
失望与希望:《努力周报》有关国民党问题的论争.余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
三青团在国民党学运政策实践中的作用.柳轶、程舒伟.北方论丛,6
战时国民党的党员监察网.王舸、何志明.抗日战争研究,3
“党化”边疆:抗战时期的国民党西康党务活动(1938—1945).赵峥.抗日战争研究,1
立群为民者赢:国共两党历史经验之比较.潘清.郑州大学学报,6
二〇一二年中共党史研究述评.李庆刚、董洁、沈传亮.中共党史研究,6
二〇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陈鹤、翟亚柳、乔君.中共党史研究,10
试论中共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吴汉全.党史研究与教学,3
关于党史研究的理论指导问题.欧阳淞.中共党史研究,4
关于党史研究的理论借鉴问题.欧阳淞.中共党史研究,5
关于党史研究的布局和样式问题.欧阳淞.中共党史研究,6
再论党史研究要现代化、科学化、社会化.张静如、王洪妮.中共党史研究,5
中共党史研究的认识误区与学术选择.宋学勤.党史研究与教学,2
关于深化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欧阳淞.中共党史研究,2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张海荣.中共党史研究,5
关于党史研究的著述要领问题.欧阳淞.中共党史研究,8
关于党史研究的成果转化问题.欧阳淞.中共党史研究,9
关于党史研究的资料准备问题.欧阳淞.中共党史研究,7
资料挖掘是党史编研的基本功——由一则“陕甘宁边区宗教界的统战工作”史料谈起.文世芳、张金菊.北京党史,4
概念史与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视野.郭若平.中共党史研究,5
对外宣传解释中共党史的一点思考.龙新民.中共党史研究,9
1920年代至1949年中共党史研究中有没有“领袖崇拜”?.周一平.党史研究与教学,4
关于创新苏区史研究的几点看法.游海华、张兆金.江西师范大学学报,4
论广西少数民族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贡献.秦海燕、吴东霞.广西社会科学,4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相关问题再考.张金才.党的文献,2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述论与启示.王永恒.江西社会科学,6
论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史.邱小云.江西社会科学,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一个文献综述.孙会岩、唐莲英.重庆社会科学,10
中共五次设立中央组织局始末.王健英.北京党史,3
中共党史上的四个西北局考析.贺永泰.中共党史研究,4
中国共产党党章结构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陈自才.中州学刊,4
建党前中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接受述论.刘招成.史学月刊,7
论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成长.贺平海.江西师范大学学报,4
中共建党初期活动经费来源的历史考察.徐元宫.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
省会、学校、家乡与革命“落地”——以湖北省各县市早期中共骨干党员为中心.王龙飞.中共党史研究,7
中共二大至六大党章前没有纲领的原因再探讨.陈自才.中共党史研究,7
中共“二大”是党的创建任务完成的界碑.曾景忠.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3
中共二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肇始.汤兆云.党的文献,2
从解密档案看中共三大的三个问题.尚连山、苏若群.中共党史研究,9
论中共三大中央局的迁往上海及其影响.李雷波.中共党史研究,11
中共广东党组织对党的“三大”的历史贡献.杨汉卿.北京党史,4
简论陈家坡会议.李东朗.中共党史研究,3
中共六届五中全会改组中央考析.王健英.中共党史研究,10
遵义会议精神内涵刍议.李东朗.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3
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仓林忠、何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
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联系:以东固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历史考察.黄琨.江西社会科学,8
抗战前期华北地区中共组织的发展与整顿.罗平汉.中共党史研究,4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赵淑梅.中共党史研究,8
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反腐廉政思想及其现实启思.黄圣.湖北社会科学,9
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思想纯洁性建设及启示.廖元新.江西社会科学,12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党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合法性的辩护.曾文麒.宁夏社会科学,6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及启示.张友南、罗庆宏.江西社会科学,10
抗战期间我党反腐斗争的运行机制.朱庆跃.重庆社会科学,1
论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思想.邱忠信.吉林师范大学学报,4
延安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路径探析.黄远声、李国兴.延安大学学报,6
农民革命的多重面相:评《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兼与《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比较.刘晶芳.党史研究与教学,3
也谈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联系.章爱凤、陈洪模.江西社会科学,8
中国共产党开辟井冈山道路原因探析.谷正.长白学刊,4
星星之火,何以燎原——试论井冈山斗争经验的传播与推广.王永华.中共党史研究,2
论内嵌在井冈山道路中的五对关系.谷正.学术论坛,11
井冈山时期群众路线的运行及其启示.王伟、邵雍.重庆社会科学,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少数民族委员会考述.杨思机.民族研究,3
土地革命时期平津冀地下工作的点滴回忆.吴德、吴江.北京党史,4
成败之道何处寻——读黄道炫《中央苏区的革命》.谢维.史林,2
阶级民主的工具效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选举动员.王建华.江苏社会科学,5
湘赣边区的社会矛盾与苏区革命.谢宏维、叶丽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
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审视.俞燕玲.党史研究与教学,5
百色起义红色资源中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探析.梁文化.广西社会科学,6
深刻认识“南梁精神” 着力提升研究水平——“南梁精神”研讨述评.杜永耀.军事历史研究,3
论“南梁精神”的历史定位和科学内涵.曲涛.军事历史研究,3
大力弘扬南梁精神 努力培养优良作风.傅传玉.军事历史,4
党的群众路线在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实践.袁志学.军事历史研究,3
“南梁精神”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樊为之.军事历史研究,3
浅论南梁苏维埃的以民为本.许三淮、罗肇前.福建论坛,8
“陕北肃反”起因再研究.张化民、拓宏伟.党史研究与教学,4
1935年初西北根据地形成原因探析.魏德平.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4
从联邦共和国民族自治区域设想到统一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确立——兼论中共领导建立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历史意义.布青沪.宁夏社会科学,5
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述要.王继凯.中共党史研究,10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历史经验.王新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5
中国革命中心的北移与陕甘根据地的战略地位.蒋建农.党的文献,3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特质和历史原因.杨元忠、李荣珍.甘肃社会科学,4
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贡献和斗争经验.曲爱国、武军.军事历史,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包容与社会和谐.王晓荣.西北师大学报,2
陕甘边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陈燕楠.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6
试析陕甘宁边区党委系统的整风.陈福荣、贺延荣.延安大学学报,6
陕甘宁边区民选代表的历史考察.姚建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5
地域社会中的参议员差异——陕甘宁边区与华北抗日根据地参议员的比较研究.杨东.人文杂志,3
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员的社会结构与流动特征.杨东.抗日战争研究,1
延安时期科技人才培养政策价值特色探析.白均堂.中共党史研究,6
延安时期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及意义.靳燕凌、冯政清.新疆大学学报,4
延安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郝琦、张志强.延安大学学报,6
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传承与重构.李蕉.重庆社会科学,7
试析延安时期党的老干部政策.陈松松.延安大学学报,3
延安双拥运动评析.赵耀辉.军事历史研究,2
再论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王晓瑛.延安大学学报,3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廉政建设及启示.张燕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5
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中的编余人员安置——以华北抗日根据地政权简政为中心.把增强.抗日战争研究,4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建设的特征与意义.李春峰.延安大学学报,3
抗战时期陇东根据地的文化宣传与政治动员.王飞.军事历史研究,2
抗战时期党对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培育.黄海涛.重庆社会科学,2
抗战期间中共对蒙古民族的团结与争取.姜建芳.社会科学家,8
统合有道——战后中共领导内蒙自治运动的历史考察.王茂侠.党史研究与教学,1
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中共的“六次让步”.柴军健、郭利伟.军事历史,6
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田青刚.中州学刊,6
新区土改时期的地方干部群体——以晋中新区为例.郝正春、张玮.安徽史学,1
人民共和国的孕育与新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建国思路的发展轨迹回溯.于化民.晋阳学刊,5
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赶考”路上的生命线——西柏坡时期党的群众观之宝贵经验.王玉平、王臣.河北学刊,3
西柏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李建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4
南下干部的组建与新政权的接管——以江西省南下干部为例.李德成、杨鹏燕.党史研究与教学,4
中国共产党创建新中国前夜的执政准备.申富强.中共党史研究,9
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问题再研究.王继凯.中共党史研究,1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与东北抗日联军——兼论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谷曼.长白学刊,5
节庆日、纪念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宣传资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研究中心.才华.河北大学学报,3
评析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民办大报中的中共形象——以《益世报》、《申报》、《大公报》为例.梁忠翠.延安大学学报,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兼析新民主主义理论生成的实践逻辑.王建华.福建论坛,3
中国共产党媒体形象塑造方式探究——以《新华日报》为中心的考察.刘兴旺、林志彬.长白学刊,6
中共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与中国思想界的两场论争(1922—1924).郑师渠.历史研究,4
“民主的联合战线”的提出与转变.邵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渊源.赵秀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1
由合作到对抗:国民革命时期中共与青年党的关系演变.王雪超.中共党史研究,4
陕甘边苏区的统战工作及其主要特色.杨元忠、李荣珍.中共党史研究,7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若干问题研究.蒋建农.中共党史研究,12
中共应对西安事变决策变化始末.占善钦.党史纵横,5
西安事变中共产国际指示电“乱码”事件之探析.苏海舟.党史研究与教学,5
论西安事变对陕甘宁边区特区地位确立的作用.熊杰.长白学刊,4
试论知识分子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作用.吴滢.贵州文史丛刊,4
留日士官生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陈芳.齐鲁学刊,4
《学生呼声》笔下的西安事变.魏宏运.民国档案,2
试论抗战时期中共广东党组织基层统一战线工作的策略.沈成飞.中共党史研究,7
重庆谈判期间中共改提“参加政府”概念辨析.郭呈才.中共党史研究,7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取舍“三三制”政策的历史考察.苏盾.中共党史研究,6
政治协商会议经过检讨.史资整理.近代史资料,总128号
法律史研究的方向:法学化还是史学化.胡永恒.历史研究,1
中国法律近代化道路选择的误读与驳正——兼谈英美法与中国法律近代化研究的意义.李栋、漆晓昱.湖北大学学报,6
中国近代法制自主性诸问题研究.王立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3
近代中国法理观念谱系中的新陈代谢.王勇.社会科学战线,10
法治救国论与中国近代法律史学嬗变.张雷.湖南社会科学,2
典权近代化变革的历史评析.邹亚莎.河北大学学报,2
近代西藏法律地位研究.周友苏、黄进.西藏研究,1
民间视野下的法律唱叙:近代文学中的圣谕宣讲与公案书写——以小说《跻春台》为中心的考察.崔蕴华.社会科学论坛,9
显隐之间:百年来的新法家思潮.喻中.读书,8
清末民国时期传媒影响司法的两个标本.慕明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5
清末民初判决修辞的理性化取向.田荔枝.山东大学学报,2
论清末修律对国民人权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影响.薛锋.广西大学学报,5
清末新疆建省与法律的一体化推进.白京兰.西域研究,1
再论清末变法修律改革肇端与废除领事裁判权.张世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3
清末“国事犯”观念的引进、论辩与实践.李欣荣.近代史研究,6
父子之伦尊卑之义——清末修律中的沈劳之争管窥.成富磊.兰州学刊,1
法的辛亥之变——以刑律中君亲条文的变动为中心.成富磊.史林,1
社会本位司法理念中国化研究——从民国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李文军.思想战线,1
新桂系广西司法改革论略.唐国军、赵鹏.学术论坛,7
论抗日根据地科技法制的文化功能——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侯强.兰州学刊,8
西柏坡时期法制建设应然价值考证.吉朝珑、陈丽芬.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
比较宪法学视阈下的民初根本法.杨天宏.历史研究,4
省宪法、省宪运动与民主转型困境.龙长安、李瑞华.山西师大学报,4
《大清国籍条例》制定过程之考证.阎立.史林,1
清末比附援引与罪刑法定存废之争——以《刑律草案签注》为中心.李启成.中国社会科学,1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刑事审判程序改革探析——以《特种刑事案件诉讼条例》为中心.张伟、曾代伟.求索,9
论近代中国遗弃罪立法对大陆法系之法律继受.林滨渤.东南学术,2
晚清官方参与下甘青藏区群体纠纷解决机制——基于查汉大寺撒拉回与尕楞寺藏民纠纷案例的分析.高晓波.云南民族大学学报,5
张力与合力:晚清两司处理州县小民越讼的复杂态度——以樊增祥及其《樊山政书》为例.魏淑民.河南社会科学,8
辛亥前夕的“无夫奸”论争与政党政治萌芽.李欣荣.学术研究,9
民国时期坟茔争讼及其侧影——以伪造文书讼案为中心.徐德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6
民国时期贵州平塘县毛南族地区一份诉讼文书之研究.孟学华、李姝.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民初民事诉讼法活动中的当事人.郑素一.汕头大学学报,2
民国时期上海律师与罪犯权力保障探研.李严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制度建构视域下的近代司法独立研究——基于中日近代司法独立的历史分析.石晶.湖北社会科学,5
司法独立与制度建构:从传统到现代——基于日中近代司法独立的历史分析.石晶.求索,4
清代社会控制机制的立法考察——以基层社会聚众案件为中心.周蓓.中州学刊,8
清代官媒的法律功能及其流弊——兼论晚清有关“治法”与“治人”关系的思考.陈兆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
近代云南海关法律制度研究.陈泫伊.思想战线,1
秋审个案与清末司法审判.董笑寒、孙燕京.南京社会科学,2
论民国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的变革.张锦锦、郭建.求索,7
民国司法检验的制度转型及其司法实践.龙伟.社会科学研究,4
民国时期浙江检察初探.倪集华、谢如程、范水姣.浙江学刊,4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检察制度存废之争.杨树林.求索,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自由心证制度驳议——以民国司法档案为据.曾代伟、毕凌雪.贵州社会科学,1
论国民党“司法党化”的异化——以南京国民政府反省院制度为例.杨树林.西南大学学报,5
民国时期民事和解制度论略.谢冬慧.兰州学刊,10
中央苏区时期反腐败斗争的法律监督.孙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4
民国初年云南司法现代化的推进及其阻力——以云南专职司法审判机构建立为中心的考察.谢蔚.思想战线,4
会审公廨是中国的审判机关异议.王立民.学术月刊,10
近代北京警察与上海警察之比较(1901—1937).李自典.北京档案史料,1
清末北京警察的设立和成效分析.丁芮.贵州文史丛刊,1
清末奉天警察制度的建立与地方行政.金泽璟.清史研究,3
空间因素与抗战时期上海法租界盗抢犯罪——基于GIS系统的案例研究(1938—1942).蒋杰.史林,3
三、军事
清末民国时期云南沿边地区民族教育与边防近代化.孔令琼.思想战线,3
张作霖统治时期的东北军事近代化.康艳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5
“战争对近代中国之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略述.黎志刚、袁子贤、杨彦哲.抗日战争研究,4中国、日本军事近代化改革比较研究.贺新城.军事历史,2
回顾共同抗战史开拓研究新领域——“中韩第十三次抗日历史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高晓燕.抗日战争研究,3
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中日战争研究——“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五次会议”综述.潘洵、赵国壮.抗日战争研究,4
西方历史学界对中国抗日战争研究的新动态——以英国牛津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为例.周昌文.重庆社会科学,3
西北苏区研究的几个问题.姚文琦.军事历史研究,4
史料编审所得南方三年游击战史研究新认识.姜廷玉.军事历史研究,1
近三十年来国内关于国共三年内战起源问题研究述评.钟奕诚.中共党史研究,4
从中日关系史的视角研读近代海军——读冯青著《中国海军と近代日中関係》.赵军.抗日战争研究,1
鸦片战争中英宣战问题研究.唐立鹏.军事历史研究,1
鸦片战争中汉奸作用问题研究.陈伟明、金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21世纪初西方鸦片战争研究反映的重大问题——从近年所见的三部鸦片战争史研究著作说起.黄宇和.清华大学学报,1
根本之守与应时之变——鸦片战争后失事官员责任追究透视.王瑞成.宁波大学学报,5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根本原因的新思考——基于战前中日战争准备的对比分析.盖玉彪、陈伟. 军事历史研究,1
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现代化及其道路的影响:1895~1949年.刘志平.重庆社会科学,11
庚子天津保卫战史料一则.刘奎整理.近代史资料,总127号
武昌首义前后民军最高军事统帅的频繁变动及其原因.饶怀民、魏桃初.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
1917年中国参战为何风波迭起.陈剑敏.历史教学问题,5
中央苏区时期赣粤边军事斗争与赣粤和局.魏炜、刘永刚.党史研究与教学,6
攻坚:土豪围寨与中央苏区的拔“白点”斗争.饶伟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
东方军入闽作战评析.高欣、华学成.求索,7
是五次“围剿”还是六次“围剿”?.卢毅.中共党史研究,6
红军长征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巩固.古琳晖.军事历史研究,2
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凤凰嘴渡口析疑.李秋琴.学术论坛,7
论红军南下行动与西北革命大本营的创建.朱志清.长江师范学院学报,1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间地点考.刘志青.军事历史研究,4
也谈海打战役计划的流产与宁夏战役计划被迫中止——与军科军史研究部及《红西路军史》
作者商榷.冯亚光.甘肃社会科学,6
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与中共中央战略的统一性.易凤林.军事历史研究,2
江桥抗战的历史与现实探析.周彦、李丹.社会科学战线,12
试析陕西籍共产党人在察哈尔抗战中的重要作用.拓宏伟、张化民.延安大学学报,4
论绥西抗战的地域概念兼及新史料与牺牲人数考证.马骏.宁夏社会科学,1
论抗战初期的中国正面战场.党庆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
北平抗日杀奸团始末.刘岳.北京党史,3
平型关战役有关史实的辨证与存疑.毕建忠.军事历史研究,1
平型关之战敌兵力使用及八路军战果考.高凤山.军事历史研究,1
平型关大捷属性及战果等问题论略.岳思平.军事历史研究,1
平型关大捷前后中共关于八路军战略方针的探讨.潘泽庆.军事历史研究,1
1940年国民政府派兵入越计划及其搁置.张智丹、刘会军.民国档案,1
寻访驼峰航线:抗战英灵情牵大洋两岸.都国平.军事历史,5
苏中区与反“清乡”斗争史略.张云.扬州大学学报,1
鲁中军区1944年攻势作战述论.潘泽庆.军事历史,1
教科书中日本投降时间探讨.万蓉.历史教学问题,1
不能忽视的区别——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关于日本投降的记述.李恒.中共党史研究,2
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伤亡调查(一)、(二).彭玉龙.军事历史,3-4
试论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东北的争夺.高莉.军事历史,4
东北解放战争:一个美国学者的研究及其存在的局限.陈德军.党史研究与教学,3
发动群众是东北解放的根本保障.崔晓庚.沈阳师范大学学报,6
论平津战役的指挥艺术.董世贵.北京党史,1
渡江战役总前委在商丘.张道军.军事历史,2
晚清军事训练思想探析.赵士夯、烟炜、王云羡.社会科学论坛,11
论晚清武举改革思想的变迁.孙璐.学术界,12
南京国民政府军事法文化的若干特征.卢卫彬.军事历史研究,3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游击战思想特点对比论析.尹艳辉、赵志峰.东北师大学报,6
交通壕攻击战术的历史考察与启示.魏碧海.军事历史,5
中国革命战争中军事技术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运用.翟清华.军事历史研究,4
大革命失败前的中共不注重军事工作吗?.孙伟、黄少群.党史研究与教学,6
中共武装割据策略从流动作战到本地发展的转变.周家彬.党史研究与教学,5
从诱敌深入到进攻路线: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反“围剿”军事策略的转变.黄志高.中共党史研究,3
中央苏区发展战略方向探析.王盛泽.军事历史研究,4
“东方军”战略战术问题的五次异议.薛宗耀.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
试论鄂豫皖边游击区的战略支点作用.沈谦芳、卫平光.中州学刊,6
论瓦窑堡会议的军事地位.徐占权、徐婧.军事历史研究,3
清末新政期间列强对中国军火市场的争夺.滕德永.军事历史研究,1
德国与南京政府时期之军事变革研究.张瑞安.贵州文史丛刊,1
1928—1938年德国在华军事顾问团主要军事工作评析.王春.军事历史研究,2
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军事援助述论.马晓华、张泽宇.社会科学战线,8
抗战时期苏联援助中共武器问题初探.孙艳玲.抗日战争研究,4
近代中国海权思想浅析.高月.浙江学刊,6
近代中美海权实践之比较研究.汤凌飞.人文杂志,7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研究述评.董笑寒.兰州学刊,1
清广东水师巡视西沙群岛始末.杨秀月、俞翔、张军社.文史知识,3
关于近代图们江十字界碑问题.倪屹.延边大学学报,6
图们江边是否设立“十字碑”考辨.李花子.延边大学学报,4
晚清军事变革中的决策机制探析——基于北洋水师主战舰艇引进的考察.杨玉荣、龚耘.湖北社会科学,8
甲午战前的铁甲舰认知及其对海军舰船装备采购的影响.任燕翔.军事历史,4
清末外购军械制式划一问题探究.滕徳永.军事历史,2
民国北京政府陆军医药卫生材料的生产和支用.张建军.民国档案,4
怀柔道德坑村野战医院纪事.于进祥、孙克刚.北京党史,6
国民政府抗战动员体制若干问题辨析.吕晓勇.军事历史研究,4
抗战时期湖南兵役初探.隆鸿昊.抗日战争研究,3
从“青年学生志愿从军”到“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付辛酉.民国档案,2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精兵建设中的荣退军人安置.把增强.军事历史研究,4
抗战胜利后的青年军复员:以江苏为例.周倩倩.民国档案,4
抗战时期盟军中的中国译员.左平.社会科学研究,1
浅析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干部选拔补充工作.张沛.军事历史,6
1949年上海南下随军服务团述论.谢忠强.军事历史研究,3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基本定型的过程.王建强.军事历史,3
“支部建在连上”的最初实践与启示.王松华.军事历史,4
试析中央苏区的扩红机制.陈任远.江汉论坛,11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部队正规化素养的培育.刘旭东.军事历史研究,3
中国近代军费管理思想简论.张远.军事历史研究,4
北洋收存海防经费的挪用问题(1875—1894).陈先松、陈兆肆.安徽史学,2
修建颐和园挪用“海防经费”史料解读.陈先松.历史研究,2
北洋海军俸饷制度述评.龙心刚、梁东兴.湖北社会科学,3
晚清海军机构的筹设及其近代转型.王双印.学术研究,7
民国北京政府陆军司法官问题述论.张建军.军事历史研究,3
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兵站发展略论.郜耿豪.军事历史,4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办事处”的建制.王健.党史研究与教学,2
军统在抗战中的“双重性”.王华斌、黄家盛.党史研究与教学,5
晚清军队的近代化变迁——新建陆军对湘淮勇营的继承与发展.赵鲁臻.社会科学家,7
晚清海军护商护侨实践及其得失.苏小东.安徽史学,1
西式装备引入后的淮军军事训练.李元鹏.军事历史研究,2
北洋水师:富国强兵的“中国梦”.袁刚.文史知识,10
甲午战后新军军事对抗演习述论.彭贺超.军事历史研究,4
大分流:清季绿营裁军中的军官安置.田玉洪、李继红.军事历史研究,3
论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的建立与开展.李翔.军事历史研究,1
黄埔军校初期的秘书工作.李卫国.军事历史,3
“体温表”与“试金石”:青年党的军事活动(1923—1935).李翔.近代史研究,4
抗战初期的国军整理:部队的整补扩充和新编制的形成(1937—1938).陈默.抗日战争研究,1
全面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评析.袁成毅.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
人民军队练兵运动的历史回顾.李涛.军事历史,6
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历史经验.刘芳、李刚.军事历史研究,2
试析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思想政治工作.冯蕾、董清平.延安大学学报,4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军事文化建设.王立忠、谢军、林岳峥.军事历史研究,2
红军群众工作述评.宗成康.军事历史,5
1929年朱毛之争与红军权力结构演变.张永.近代史研究,5
红4军成立之初为何未设政治部.朱纯辉.军事历史,2
红4军党内争论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建立.朱之江.军事历史研究,2
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行动考论.田青刚.党史研究与教学,2
关于《陶铸传》中一个红军游击队番号的考析.汤丽斌.党史研究与教学,2
红军陕甘改编抗日若干问题再探讨.田玄.中共党史研究,10
抗联精神与东北文化传承.袁中树.长白学刊,5
论东北抗联精神文化内涵与当代启示.周知民、吴祖鲲.长白学刊,5
新四军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及其研究的拓展.朱文泉.军事历史研究,2
新四军敌军工作的基本经验.黄俊.军事历史,1
关于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几个问题的研究.周峰.军事历史研究,1
新四军、八路军华中“连通”战略的缘起与逐步实现.王骅书、王祖奇.史学月刊,3
八路军友军工作的历史变迁:1937—1941.杨海亮.海南师范大学学报,7
八路军敌军工作方针变化述析.杨海亮.延安大学学报,4
抗战初期八路军伪军工作的历史考察.杨海亮.晋阳学刊,3
1940年前后八路军干部群体的发展.杨海亮.重庆社会科学,7
冀中八路军1942年“五一”反扫荡新探.邹铖.抗日战争研究,2
延安整风对推进军队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洪亨武.军事历史,5
东北人民解放军留用了多少日本人.郭芳.军事历史,6
“杨罗耿兵团”征战华北的历史回顾与思考.杜志刚、王东华.军事历史,6
1948年11月解放军为什么共有8个兵团.温瑞茂.军事历史,1
地方军阀队伍的构建与转型——以镇嵩军为例.张忠.军事历史研究,2
北平政府时期的直隶陆军.陈长河.北京档案史料,4
试析“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土匪抗日原因及其局限性.刘景岚、姜莹.东北师大学报,6
从失利走向胜利:东北民主联军典型战例述论.唐洪森.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1
抗战时期第三届广西学生军桂南缉私述论.陈峥.民国档案,2
民国时期地方军人社群的消弱——以抗战为中心的考察.常云平、张周.历史教学问题,5
四、经济
经济运行史的解释与经济学理论的检验——1996年以来中国近代计量经济史研究评述.刘巍.中国经济史研究,1
2013年经济史高端论坛暨“全球化进程中的商业与商人组织:19——20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刘杰.中国经济史研究,4
民国经济史研究的新视角——读《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严泉.史学理论研究,1
历史大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转型——16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高文杰.浙江社会科学,11
口岸贸易与经济地理: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经济.方书生.安徽史学,4
近代中国开埠通商的时空考察.吴松弟、杨敬敏.史林,3
五口通商与中国社会转型.马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
芜湖开埠与近代城市经济重构探究.李云.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6
近代中国城乡经济关系演进述论.戴鞍钢.安徽史学,3
近代中国50年总供给缺口研究(1887—1936).崔文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
论清代民国年间全真道宫观经济与地方社会——以陕西留坝张良庙为个案的研究.王芳妮、赖全.求索,1
承前启后:北洋政府时期河南经济的新变化——以农业、工业与市镇经济为中心.黄正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3
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孙长斌.江苏社会科学,4
市场的定义与1933年GDP测算.杜恂诚.社会科学,1
云南开发之意见史料一组.刘楠楠选辑.民国档案,1
日中战争初期上海租界经济与重庆国民政府.(日)今井就稔.抗日战争研究,4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宫正.江汉论坛,7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研究.黄进华.中共党史研究,2
清至民国苗族林业纠纷的解决方式——以清水江“认错字”文书为例.邓建鹏.湖北大学学报,4
清代坟产争讼中的“民间调处”——以巴县档案为中心的考察.魏顺光.江汉论坛,4
论清同治回民起义对近代西北回族社会经济的影响——基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蔡宇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
近代中国抵制洋货运动兴起的分层探讨.吴志国.求索,7
晚清收回利权运动新论.朱英.史学集刊,3
在场与追忆:中外开平矿权纠纷缘起探析.王天根.史学月刊,11
民国初年上海庙产纠纷透视.许效正.史学月刊,9
1915年云南盐务整理案.刘楠楠选辑.民国档案,4
“西南关余案”之探析.刘霆.江苏社会科学,6
晋绥边区营业税征缴引发社会问题的化解.石攀峰.江西社会科学,1
经济思想史的可能谱系.钟祥财.社会科学,9
移植与创新:中国近代经济学百年变迁鸟瞰.邹进文、黄爱兰.江汉论坛,6
论近代中国实业界之“中国梦”.朱荫贵.安徽史学,6
去伦理化的努力与中国近代经济学理念的启蒙——以严复译《原富》为中心.刘群艺.贵州社会科学,8
鸦片贸易、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从近代中国看马克思的世界市场形成的思想.聂志红.广西社会科学,7
海外学者中国城市经济史研究的大众文化取向——以陈锦江上海近代百货公司研究为例.貟喜红.学术探索,4
论清末民初我国的工战与农战思想.苏全有、肖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4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衍变与晚清“义理经济”思想的产生.张强.社会科学家,2
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经济思路的变迁.何卓恩、李晓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
论民国时期农业经济学的传播.郑京辉.河北学刊,1
民国时期农村经济调查与农业经济学之互动.郑清坡、郑京辉.河北大学学报,1
民国时期关于经学价值的争论及启示.张平仁.中州学刊,2
从润例看民国书画家经济意识的提升.陶小军.江苏社会科学,6
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以《劳动界》为中心的研究.杨宏雨、吴昀潇.江苏社会科学,2
抗战时期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吴向伟.重庆社会科学,9
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杨延虎.延安大学学报,2
经济与思想之改进:战时工合运动与西北社会变迁.尚季芳、张春航.历史教学,2下
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学界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思考.刘辉.中共党史研究,1
对晚清若干经济思想史文献的辨误.叶世昌.复旦学报,1
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的综合考察.万红先、严清华.贵州社会科学,3
两本新出的民国东巴文人情账簿.杨亦花、钟耀萍、喻遂生.中国典籍与文化,1
政商新统:近代中国商会法的实践意蕴.谈萧.云南社会科学,3
论近代中国股份公司制银行的法律规制.李婧.江西社会科学,5
近代苗疆商事习惯法研究——基于湘鄂渝黔边区集市贸易的考察.石伶亚.史学月刊,4
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透视.郭曰君、吕铁贞.中州学刊,3
《公司律》的颁行及其时代效用——晚清因应现代性挑战在立法层面上的首次尝试.魏淑君.山东社会科学,5
多元因素诱致下合作社的异化——民国《合作社法》绩效偏离的根源剖析.陈婉玲.贵州社会科学,10
民国时期钱会习惯法研究.郑启福.西南大学学报,2
从民生视角看《井冈山土地法》.肖居孝.党的文献,1
二十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的工厂法.衡芳珍.江苏社会科学,4
近代职业会计师与所得税法的推进(1936—1937).魏文享.人文杂志,3
国民政府对战时银行外汇业务的法律监管.王红曼.兰州学刊,8
论民初交通部航运政策的双重性.苏全有、张浩然.晋阳学刊,1
从农业政策角度看国共政争的经验教训.薛金艳.东北师大学报,6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有经济政策及其揭示.张志伟、赵越.求索,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外贸易保护政策研究(1927—1937).陈晋文.兰州学刊,12
传统组织与现代国家:试论南京国民政府侨批业政策的制定.焦建华.学术月刊,9
危机与应对: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的矿业政策.向明亮.山西师大学报,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政策及其绩效述论.李俊.社会科学家,2
苏区革命后赣闽边区地方公产处置研究.游海华.近代史研究,3
国共两党处置逆产政策比较研究——基于惩奸法令的文本分析.冯兵.深圳大学学报,2
试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逆产处置政策.冯兵.北京社会科学,6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逆产处理初探.冯兵.历史教学问题,4
地权市场的制度演化(1650-1950).丁萌萌.中国经济史研究,1
盐政运作与户籍制度的演变——以清代广东盐政灶户为中心.李晓龙.广东社会科学,2
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变迁特征探析——以银行制度结构为中心.兰日旭.兰州学刊,5
近代中国投资者保护机制研究.赵劲松.中国经济史研究,2
近代甘南藏区度量衡的多样化特点述论.陈改玲、范忠雄.西藏研究,3
多元文化视阈下近代甘南藏区的度量衡.陈改玲、范忠雄.甘肃社会科学,5
道咸之际的地丁银制度——以湖北各州县收支结构为中心的考察.周健.近代史研究,4
领事担保制探析.曹英.安徽史学,6
晚清海关洋员抚恤制度述略——以《中国海关密档》为中心的考察.谭新喜.中国经济史研究,1
清末新政时期协饷制度的危局与末路.吴昌稳.广东社会科学,2
变差为缺与裁旧立新:清季直省实业、交通行政制度嬗递考察——以添置劝业道为中心.王鸿志.学术研究,9
民国初年的地方公产管理制度改革——以1912—1926年的江苏苏州为中心.李继业.苏州大学学报,2
民国时期债券信用担保初探.孙建国、贾瑞.史学月刊,7
民国时期福建财政制度的现代转型.潘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5
中华邮政(1912—1949)财务管理制度研究.胡婷.民国档案,2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制度.王晓丹、苗苗.求索,6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主计制度探析.庞俊峰、庞俊丽.河北学刊,3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再论南京民国政府时期的营业税征收制度.柯伟明.中国经济史研究,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施田赋征实制度原因探析.郝银侠.齐齐哈尔大学学报,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应对粮食危机策略之研究——以增加粮食生产为例.郝银侠、刘伟.求索,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应对粮食危机策略研究.郝银侠.民国档案,2
论战时四川营业税制度的改革.柯伟明.抗日战争研究,3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正规化与科学化税收制度的建立.王明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论近代中国华商企业的优先股.郭岩伟.安徽史学,5
近代中国企业家多元投资效果分析.杜恂诚.贵州社会科学,11
抗战时期广西企业公司研究(1941—1944).谭刚.抗日战争研究,3
晚清江南制造局的“内迁”——兼论中国工业发展中的战略纵深.张忠民.清史研究,3
晚清国家干预与汉冶萍的初步发展.左世元.湖北社会科学,6
科学管理、劳资冲突与企业制度选择——以1930年代美亚织绸厂为个案.冯筱才.史林,6
旧工厂与新国家:1949—1952年的刘鸿生大中华火柴公司.赵晋.中国经济史研究,2
回归行业与市场: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研究的新进展.魏文享.中国经济史研究,4
近代汕头港与枫溪瓷业——以汕头瓷商公会为中心.李炳炎.汕头大学学报,5
民国时期政府对同业公会的监督与控制.马德坤.贵州社会科学,10
民国济南工商业组织的经济职能及评价.马德坤.云南民族大学学报,3
1927—1937年合作社与农产品流通市场化模式研究.张士杰.民国档案,4
引进与变革:近代中国票据专营机构述论.万立明.安徽史学,5
晚清税关与内务府财政关系管窥.陈勇.暨南学报,1
晚清厘卡与苏南市镇.周育民.中国经济史研究,1
方案与实践:清末中央管邮机构的设立与制度冲突.吴昱.暨南学报,1
抗战时期湖南省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的嬗变与确立.胡忆红.民国档案,4
1942年5月云南腾冲分关撤退情形史料一组.本刊资料室选辑.民国档案,1
中国与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建.张士伟.近代史研究,1
从落伍者、追赶者到超越者:中国工业百年发展之路(1913—2013).胡鞍钢、高宇宁、鄢一龙.浙江社会科学,9
中国民族工业保护的早期经验及启示.陈佳琪.兰州商学院学报,2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沈阳工业聚集区的形成与发展.齐旭.东北史地,2
抗战时期湖北工业损失考论.徐凯希.民国档案,3
清代京师的官营手工业.章永俊.北京档案史料,1
1937—1949年革命根据地手工艺生产形态研究.赵屹.山东社会科学,1
清末至抗战前中国农机制造业的演化:以上海为中心.严鹏.中国农史,1
关于中国近代电力发展史研究的若干思考——以石龙坝水电站为例.樊良树.社会科学论坛,11
“自上而下”:近代上海电力照明产业的兴起与初期发展1882—1893.杨琰.兰州学刊,2
长芦盐业研究综述.夏秀丽.历史档案,4
20世纪上半叶粤东地区陶瓷业产销状况初探.丁德超.中国经济史研究,4
抗战期间传统酿酒业的发展——以四川酿酒业为中心的分析.肖俊生.兰州学刊,2
民众生存、政府监管与利益博弈——以20世纪30年代河南手工卷烟业为中心的考察.陈洪友.中国经济史研究,2
近代甘宁青羊毛业述论.李晓英、王正儒.宁夏社会科学,2
近代河南茧绸生产及其市场变迁略论.武强.中国经济史研究,3
清末民初东北柞蚕业发展探析.丁德超.吉林师范大学学报,4
海派文化与民国时期上海丝织品种的创新——以美亚织绸厂品种创新模式为例.龚建培.民国档案,4
近代两湖地区的矿业.任放.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
论近代中国煤矿生产中的土法形态.向明亮.兰州学刊,2
日中战争下的开滦煤矿.谷井文美.抗日战争研究,4
百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线的回顾与反思.郑清坡.保定学院学报,4
30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述评.罗衍军.苏州大学学报,1
发展还是衰落:中国近代乡村经济的演变趋势.李金铮.史学月刊,11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学兴起述论——以卜凯与陈翰笙代表的农业经济学为侧重.郑京辉.中国农史,4
北京农业现代化的先声——民国时期清河经济建设实验概述.陈争平、张顺周.北京社会科学,3
民国时期的“农场”之辨析.王蓉.农业考古,3
民国三四十年代中南六省农户农具的配置与支出.陈向科.求索,1
抗战时期粮食伪造文书案与粮食安全.徐德莉.江西社会科学,12
论1937年沦陷前南京市粮食储备数量.屈胜飞.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4
“孤岛”时期沪市的粮食危机及其原因.丁志远.党史研究与教学,2
抗战时期大后方农业推广的兴起及其影响.李俊.求索,12
抗战时期广西粮食增产探析.余涛.广西社会科学,10
论抗战时期湖北国统区的计口授粮.江满情.民国档案,3
清代中后期湖南的环境恶化与水稻生产.邓永飞.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4
民国时期滇黔桂岩溶地区水稻品种及地理分布研究.韦丹辉、王思明.中国农史,3
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螟虫为害与早稻推广.王加华.中国农史,3
明至民国时期广东蓝靛植物的种植状况.李维贤、陈卫华.中国农史,6
黄河治理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以光绪《丰县志》所载“免料始末”为中心.李德楠.中国农史,2
抗战前河北省棉产改进会的成立及其活动.朱英、左海军.安徽史学,5
论清末水利开发的新思想.李风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4
民国珠江三角洲的水利生态与沙田开发——以中山县平沙地区为中心.衷海燕、潘雪梅.中国农史,5
民国河西走廊水利事务中的权利团体及其互动与影响.李艳、王晓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4舆论建言与国民政府统一水利行政的努力.胡中升、段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4
近代林业的振兴:南京国民政府林业建设(1927-1937).李俊.长春教育学院学报,3
关于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源的探讨.张卫民、王磊、夏国雯.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
民国后期中国共产党对山西林业发展的作用.刘春萍.山西林业,4
清水江流域林业历史文献及研究述评.马国君、李红香.贵州大学学报,5
清民国时期东苕溪下游的桑基鱼塘与水土环境.周晴.中国农史,4
乾嘉以来小黄鱼渔业的开发与市场体系.李玉尚.中国农史,5
民国时期洞庭湖区之渔业.王晓天.求索,2
清代民国时期甘肃西南部边区市场刍议.马磊.烟台大学学报,2
清代至20世纪30年代达翰尔族跨兴安岭贸易及其地理基础.孔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4
论清代西藏商业网络初步建构与城镇发展.付志刚.西藏大学学报,3
中西医学话语与近代商业——以《申报》上的“痧药水”为例.皮国立.学术月刊,1
“卫生”的商业建构——以晚清卫生商品的广告为中心.张仲民.历史教学问题,5
晚清浙江厘金制度与地方商品市场.侯鹏.清史研究,1
川盐济楚和清末江苏北部的区域经济——以白银流通为中心.李俊甲.四川理工学院学报,1
日本京都大学藏清末《重庆租界商埠图》.马剑、孙琳.历史档案,3
鄂南商贸茶业肇始考.李灵玢.福建论坛,3
多重博弈:战前南京三次筹设米市败因探析.屈胜飞、张生.史林,6
抗日战争时期的兰州粮食市场.李晓英.中国经济史研究,1
西南土产外销与大后方口岸贸易变迁(1937—1945)——以桐油、猪鬃、生丝和药材为中心.谭刚.近代史研究,2
试论陕甘宁边区经济困难时期的市场管理.曾鹿平.延安大学学报,5
1949年北平城乡山货、粮食、布匹贸易调查.方立霏选编.北京档案史料,4
近代皖北交通中心的变迁.李强、马陵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
论近代交通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内地化牵引.陈征平.学术探索,2
20世纪上半叶西南边疆现代交通建设的基本特征.陈征平.贵州社会科学,5
清末民初铁路引发的社会矛盾及原因分析.葛玉红.南京社会科学,8
清末新法计划述略.刘冬梅.东北史地,4
中央苏区时期的交通建设.黄惠运.江西社会科学,12
铁路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葛玉红.辽宁大学学报,4
近代铁路兴建与豫北城镇的兴衰.马义平.中州学刊,7
陇海铁路与近代关中交通体系的重构.郭海成.兰州学刊,3
努力与效应:近代陇海铁路与沿线农业发展.郭少丹.兰州学刊,12
近代中国交通革命的侧影——晚清铁路建设成就初探.黄家友.社会科学论坛,8
晚清宫廷的思想动态与铁路兴办(1865—1889).朱从兵.学习与探索,3
晚清京张铁路的修建经费问题.段海龙.历史档案,3
青岛港、胶济铁路与沿线经济变迁(1898—1937)——现代交通体系视域下的研究.张学见.中国经济史研究,3
中东铁路的修建与呼伦贝尔资源的开发与流失.景壮.东北史地,5
铁路与山西经济结构的变动:1907—1937.李丽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4
铁路交通视野下民国时期郑州城市工商业的初兴.刘晖.宁夏社会科学,6
沪宁铁路与民初江苏经济发展.葛玉红.民国档案,3
“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形成及作用.韩继伟.党史研究与教学,6
抗战期间贵州航空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初探.廖光珍.贵州大学学报,4
1931—1937年欧亚航空公司的经营管理与业绩分析.谭刚.西南大学学报,2
北平城内的两个临时机场.徐香花.北京档案史料,4
清末“客邮”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刘波.云南社会科学,4
《申报》社评校点之一:论内地通行轮船事宜.得一.江海学刊,4
交通的现代性:汽车与近代上海的物质进步.江文君.历史教学问题,4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沈阳百年变迁.曲晓范.辽宁大学学报,2
战时陪都重庆市的市内交通系统.内田知行.抗日战争研究,4
准条约视角下的中国电报局与电信初创时期的对外交涉.侯中军.广东社会科学,6
电报电话与近代上海及江南.戴鞍钢.历史教学问题,4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对四川币制的统一——以整理地钞为中心的考察.石涛.中国经济史研究,4
1934年美国白银国有法案与中国白银货币危机探究.李爱.历史教学问题,6
晋冀鲁豫边区冀南银行统一币制之考察.王双进.山西师大学报,2
第二届“中国金融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戴建兵、侯林.中国经济史研究,4
试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与结构.燕红忠.山东大学学报,1
近代中国国内汇兑市场初探.马建华、王玉茹.近代史研究,6
近代企业自发职工储蓄:资金融通还是科学管理?.李耀华.中国经济史研究,3
糖业融资与近代金融资本市场——以近代四川业糖者融资问题为中心.赵国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辛亥革命前后杭州金融机构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刘梅英.兰州学刊,5
20世纪30年代山西土地金融之探索.吴福明.晋阳学刊,1
抗战大后方重庆金融中心的形成与作用.刘志英.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3
西京银行公会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金融监管.张天政、成婧.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20世纪40年代前期重庆银行公会对政府金融法规的因应.张天政、李冬梅.中国经济史研究,1
清至民国徽州钱会性质及规制之演化——基于婺源县钱会文书的分析.黄志繁.中国农史,2
近代中国的银行资本、货币量与货币化(1910—1936).崔文生、刘巍.中国经济史研究,2
中国银行上海地名券领券业务的变迁.董昕.社会科学,9
中南银行档案资料选编.夏秀丽、黑广菊整理.近代史资料,总127号
一九三〇年代经济危机中的银行改组——以中国、交通银行为中心.潘晓霞.历史研究,5
权宜从变:浙江省合作金库研究.潘标.民国档案,3
日中战争与重庆银行业.林幸司.抗日战争研究,4
平津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应对华北沦陷区日伪金融管制史料.费晓峰、蔡燕、周官标选辑.民国档案,2
上海联合福利小额信用贷款银团探析(1947—1951年).宋双杰、曹晖、杨坤.中国经济史研究,1
三十年来近代中国乡村民间借贷研究综述.陈峥、李云.中国农史,2
民国时期农贷史研究动态分析.吴布林.求索,9
“会”与近代小农资产运作——以徽州文书为中心.黄志繁.江西社会科学,5
清季内务府与北京银号借贷关系浅探.滕徳永.北京社会科学,5
民国时期贫民救助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贫民小本借贷为例.李小尉.社会科学战线,6
南京国民政府以农贷抑制高利贷的二律背反现象分析.陈立中、曾耀荣.湖南大学学报,2
华北农户借贷渠道变迁之管窥——基于“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系列资料(1930—2010)的分析.赵学军.中国经济史研究,4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建设研究——以邮政储金汇业局农村放贷为视角.贾秀堂.中国经济史研究,2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贷形态的演变.高石钢、杨双利.中国农史,5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共农贷思想研究.王欣瑞、张梦晨.贵州社会科学,8
抗战时期东南亚华侨在西南大后方的投资.周龙.贵州文史丛刊,3
略论抗战时期后方城市游资及其危害.钟华英.江汉论坛,5
近代北京价格与工资的变迁: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彭凯翔.河北大学学报,2
道光年间山东麦价季节变动的初步考察.穆崟臣.中国农史,3
解放战争时期晋绥边区物价问题研究.张晓玲.中共党史研究,4
浅析哈尔滨的俄商保险业(1900—1931年).刘爱华.西伯利亚研究,2
抗战时期中央信托局人寿保险业研究.吴静.重庆师范大学学报,6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保险业述论.刘志英.西南大学学报,6
论近代中国国家建构中的财政预算尝试.李炜光、任晓兰.中州学刊,11
晚清州县的办公经费与公费改革.刘伟、刘魁.安徽史学,3
清末民初县级财政的出现与公款公产的转变——以江苏省宝山县为例.吴滔、钟祥宇.南昌大学学报,3
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经费使用特点及启示.王彦才.江淮论坛,6
国民党训政初期广东筹备自治的财政困境——以中山县为个案.黄珍德.民国档案,1
论战时湖北国统区的县财政与县自治.江满情.暨南学报,12
近代旅京冀州商帮的收入问题初探——以五金商铺员工为中心.卢忠民.近代史研究,2
社会地位、组织能力与技术红利的分配——以近代缫丝女工为例.张茂元.中国社会科学,7
民初至抗战前夕国立北京大学教授薪俸状况考察.陈育红.史学月刊,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中学教师的薪俸实况探析(1927—1937).李柏林.兰州学刊,2
源—汇数据在近代经济史中的使用初探——以19世纪末长江中下游诸港的子口税贸易数据为例.王哲.中国经济史研究,2
晚清杂税名目及其产生之必然性初探.王燕.江汉论坛,8
晚清浙江棉花市场与厘金征收.侯鹏.兰州学刊,5
北洋时期新疆省筹加修正统税章程相关史料.李琴芳、张海梅选辑.民国档案,4
民国晚期印花税的赋税特征蜕变及其启示——以1946—1949年江西地方法院的印花税诉讼案件为基础.戴丽华、匡小平.江西社会科学,8
国内关于1927—1937年国民政府经济公债的研究综述.孙迪、张忠民.贵州社会科学,8
近代中国的进出口、商品化趋势与经济增长(1887—1936).张乃丽.文史哲,6
近代外国在华企业商业情报活动初探——以英美烟公司为中心的考察.王强.社会科学辑刊,1
1887—1936年中国总产出的国际地位研究——与美英日三国的比较分析.刘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
资源破坏:帝国主义对北京门头沟煤炭资源的掠夺.李娜.黑龙江社会科学,3
民国初期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历史考察.杨慧.中国农史,3
近代海关贸易数据摘编本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全国年进出口额和各关直接对外贸易额为例.吴松弟、伍伶飞.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4
近代云南与缅甸的贸易往来及其影响.李晨阳、杨祥章.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
论土货对近代腾冲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吴臣辉.思想战线,2
近代东亚转型时期广州、长崎港口贸易研究述论.张晓刚、刘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6
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习俗.刘勇.历史研究,1
19世纪初叶欧美国家对华贸易反差现象研究.郭卫东.安徽史学,2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贸体制演变研究(1820-1850年).王明前.福建论坛,10
日本在东北的早期经贸活动及人口流入——从营口开港到日俄战前.王希亮.东北史地,3
日货称雄中国市场的先声:晚清上海煤炭贸易初探.毛立坤.史学月刊,2
西洋参:中美早期贸易中的重要货品.郭卫东.广东社会科学,2
论清末新疆与英属印度的贸易关系.艾买提江•阿不力米提.暨南学报,11
1902年中英议修商约中的米谷转运出口谈判.陈童敏.学术研究,4
20世纪20年代中德贸易关系的重构及其动因.杨捷.江西社会科学,1
太平洋战争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木越义则.抗日战争研究,4
一场游戏一场梦: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有线电报势力朝向中国的努力.耿科研.兰州学刊,3
1891年长崎泰昌号的商业官司.朱德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4
塑造新延安:抗战时期共产党举办的展览会与延安形象的构建.夏松涛.党史研究与教学,3
五、社会
文化转向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王笛教授访谈.王笛、周奇.学术月刊,4
文化转向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以王笛研究成果为例的分析.朱英、朱庆.湖北大学学报,3
近代河南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苏全有、乔洋敏.河南科技学院学报,9
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路径的形成——兼论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史研究路径.张培富、孙磊.山西大学学报,1
传承与创新: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的制作及其意义.常建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
清季民初社会史的兴起.朱梅光.北方论丛,5
国家的身份设计与社会秩序——近代以来中国个体的元身份史.袁年兴.人文杂志,5
近代东北城市化视阈下城乡关系及其变动.荆蕙兰.历史教学问题,1
民国江南社会结构变迁对市镇与乡村关系的重塑.杨虎、胡明.中国农史,1
民国江南的城乡关系及其乡土性.林涓、冯贤亮.江苏社会科学,1
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建设述析.李明斌、胡喜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6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变革与精神文化建设.郑立柱.中州学刊,4
华北抗日根据地抗属的生存状况与政府应对.郑立柱.抗日战争研究,2
贵贱有别:晚清反缠足运动的内在紧张.杨兴梅.社会科学战线,2
社会抗争、国家与合法性危机——1905—1906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及其“隐藏文本”.刘拥华.天津社会科学,4
1901—1910年清政府应对民变的措施及其评价.王业兴.江苏社会科学,3
近代中国城市民变的比较审视——以1908年汉口摊户风潮与1946年上海摊贩风潮为中心.胡俊修、李静.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5
社会变迁视阈下的红军长征与近代贵州社会.谢东莉、裴恒涛.广西社会科学,5
1933年纱厂减工风潮中的劳资对抗.田彤.贵州社会科学,9
对1934年“妇女国货年”运动的再认识.朱晓鸿.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
1936年四川“毒针刺人”谣言管窥.李常宝、张仰亮.山西师大学报,4
评深町英夫著《教养身体的政治:中国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段瑞聪.抗日战争研究,4
规训日常生活:新生活运动与现代国家的治理.刘文楠.南京大学学报,5
国民政府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抗战动员.王尤清.抗日战争研究,1
抗战时期广东捐款献机运动述论.唐富满、欧阳湘.抗日战争研究,2
民生公司的现代集团生活建设——一个社会学的视角.杨可.开放时代,4
恐惧重构与威权再塑:淮北“毛人水怪”历史背景研究.马俊亚.南京大学学报,6
苏区社会格局中的社团组织.何友良.地方文化研究,1
抗捐视角中的上海法租界市民团体(1919—1937).陆烨.史林,6
城乡之间:徽州旅沪同乡会的救乡功能.唐力行.安徽史学,1
城乡之间:1947年歙县旅沪同乡会扑灭家乡疟疾运动会.唐力行.史林,1
社区·区域·历史:理解中国的三种进路——对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传统与研究特色的再分析.齐钊.开放时代,6
移植与融会:民国时期社会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美国学术渊源.阎书钦.清华大学学报,2
世界历史的“主辅线”和中国历史的“双边疆”——中国边疆的体用观、层级论及其近代转型.宋培军.烟台大学学报,4
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以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为例.刘霞.河北学刊,2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与中共对国情认识的变化.吴怀友、刘艳.党史研究与教学,6
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吗:民国基督徒的资本主义想象.杨卫华.东岳论丛,11
论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兴起的国际背景.李永春.湘潭大学学报,6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的理论认识.张力、鲜于浩.社会科学研究,4
“华北难题”与土改“阶级斗争”——评胡素珊的“统治阶级论”.李放春.近代史研究,2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革命”和“中西新旧”问题——关于历史语境和现实关怀交错互动的思考.蒋宝麟.浙江社会科学,1
民国时期中共“中华民族”观念的嬗变.陈韵.党史研究与教学,4
“大同”概念的近世转化与中共早期社会理想之形成.林芳.党史研究与教学,1
晚清知识分子合群思想与社会整合.章征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3
罪恶的渊薮,还是文明的阶梯?——1900—1930年代中国的“反城市化”思潮论析.涂文学、高路.天津社会科学,1
抗战时期贵阳的社会舆论表达.黄亦君.重庆社会科学,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成就及经验.汪小宁.学术探索,9
近代乡村税赋问题产生背后的国家因素——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政府农村政策的宏观考察.张启耀.山西师大学报,2
宣统年间京师临时防疫局章程研究.崔学森.北京社会科学,3
施惠与控制:近代上海劳工福利政策的双重效应.汪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4
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的劳工福利政策——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州劳工住所为例.李淑蘋.暨南学报,12
论中国共产党游民政策的历史演变(1921—1953).陈明胜.党史研究与教学,1
论长征时期党的民族风俗政策.莫曲波、颜永强.广西社会科学,4
浅议红军长征中的民族政策.生旭志、刘艳慧、曹川河.军事历史,4
清中后期政府对会馆的监督.王日根.厦门大学学报,5
近代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评析——以中华民国拒毒会为例的个案研究.程慧.河北师范大学学报,5
大革命时期战区农民运动委员会述论.黄家猛.甘肃社会科学,1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的演变及作用.冀满红.暨南学报,11
民国时期宁夏平原的水利组织.岳云霄.兰州学刊,5
论民众观念的日常存续——基于近代“曹娥文化”的扩展分析.小田.历史研究,4
亡灵“公共空间”的制度建构——近代天津公墓的历史考察.王先明、王琳.史林,3
移风易俗:近代上海华人公墓的缘起.李彬彬.兰州学刊,10
论近代中国的洗浴文化.苏全有、崔海港.福建论坛,8
透过头发看历史——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述评.张德安.湖北大学学报,3
辛亥革命后的剪辫与留辫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沈航.浙江学刊,3
五四时期生活习俗改良论.关威.扬州大学学报,4
谣谚对清代家庭关系与矛盾的凝练.宫宝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3
春贴的历史记忆及其在关中、陕南的活态传承.王宁宇.地方文化研究,1
国耻记忆与民族自信:民国时期国耻纪念述论.熊斌.甘肃社会科学,1
民国时期“六六”教师节初探.李风华.史学月刊,9
北洋时期的“宣布共和南北统一纪念日”.唐启华.社会科学辑刊,1
北伐前后国民党对国庆纪念日的整合与运用.郭辉.史学月刊,7
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大革命失败前的“二七”纪念.李良明、黄飞.中共党史研究,11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五四”纪念.张艳.史学月刊,6
表彰与规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农民节.王丛丛.甘肃社会科学,1
国难中的九一八纪念——以东北流亡民众为中心.王春林.抗日战争研究,1
汪伪政权对“双十节”的纪念与阐释.周游.社会科学论坛,7
近代中国落后的人力资源根源透视.袁明旭.学术探索,8
从官师合一到政学分途:辛亥革命前后读书人的职业选择.鲁卫东.社会科学战线,2
民国时期社会工作引入和发展的路径.林顺利.河北大学学报,3
民国时期“社会工作”概念之辨.孟亚男.河北大学学报,3
略述北洋政府时期新疆的职业培训.何永明.新疆大学学报,4
“抗战时期都市民众日常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严海建.抗日战争研究,1
旧上海租界道路上的日常生活营造与文学风景.耿波.江苏行政学院学报,6
行政院为云南省政府禁止规定日期外宴会案训令.刘楠楠选辑.民国档案,3
近现代公共领域的雏形——现代小城镇小说中的茶馆.李莉.湖北社会科学,7
晚清上海休闲空间的变革:基于茶馆的考察.包树芳.安徽史学,2
走向现代:民国鼓楼社会教育空间的建构与社会变迁.赵倩.北京档案史料,4
巴沟养年别墅考.张宝章.北京档案史料,2
近代城市大众文化娱乐空间里的社会冲突——以汉口民众乐园(1919—1949)为中心.胡俊修、阮晓莹.湖北社会科学,2
近代中国都市文化娱乐空间的政治演出——以北伐战争时期的汉口民众乐园为例.胡俊修、钟爱平.江汉论坛,2
近代上海公园与社会生活.熊月之.社会科学,5
公园的限权功能——以近代上海公园与国家权力的博弈为例.郑琼现、刘鸯凌.社会科学战线,11
近代上海公园的民主化景观.郑琼现、刘鸯凌.学术研究,10
光绪末年规划改建什刹海为公园史料.哈恩忠选编.北京档案史料,3
中南海公园史料(一).《北京档案史料》编辑部选编.北京档案史料,3
中南海公园史料(二).《北京档案史料》编辑部选编.北京档案史料,3
中南海公园史料(续补).哈恩忠选编.北京档案史料,3
民国初期在地坛筹设京兆公园及整修史料一组.方旭、严秀选编.北京档案史料,3
1922—1926年北海公园史料.孙刚选编.北京档案史料,3
1936年重建中山公园唐花坞史料.王永芬选编.北京档案史料,3
抗战胜利后北海公园史料.王永芬选编.北京档案史料,3
1928—1933年颐和园接收、管理、修缮史料.王海燕选编.北京档案史料,3
抗战胜利后颐和园史料一组.鹿璐选编.北京档案史料,3
民国年间静明园遗址的损坏、修缮和保护.张宝章.北京档案史料,3
凭吊之所·国耻记忆·文化资源:民国知识界对圆明园的三重印记.强光美、陈鹏.北京档案史料,3
20世纪20至40年代圆明园管理史料.刘静选编.北京档案史料,3
论近代中国消费转型与社会阶层多极化趋势变迁.王敏.东南学术,5
晚清消费文化中的西方元素——晚清时期报刊广告与西餐消费的变迁.蒋建国.学术月刊,12
晚清“洋货”消费形象及符号意义的演变.李长莉.城市史研究,29
阶层、性别与空间:民国时期崇洋消费文化的生成与传播.周石峰.贵州社会科学,10
云南小家庭 世界大市场——以“仰光洪盛祥”消费记录和民国“昆明市家庭生活情形调查”为例.吴晓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
论20世纪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看客现象.李静.云南大学学报,6
三十年代对女性美的消费——以《申报》美容、化妆品广告为中心.肖燕雄、彭凌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近代之前流动人口入籍制度考察.王跃生.山东社会科学,12
试论1624—1939年间山西省的天主教人口状况.(英)沈艾娣著、常利兵译.山西大学学报,3
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路径与影响因素.徐峰.重庆社会科学,11
铁路移民与近代长春人口城市化.翁有利、周熙凯.吉林师范大学学报,6
清末宣统年间安徽人口普查研究.王倩、石庆海.宁夏大学学报,5
信耶稣的国民:民族主义与1920年代中国基督徒的身份问题.吴义雄.安徽大学学报,5
抗战时期中共统辖区内公民身份的形成与特征.冯周卓、黄震.湖南社会科学,5
清末民国亲中朝鲜(族)垦民典型个案研究——以国家认同为视角.刘智文、孙金华.学习与探索,7
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多民族人口流动与族际共生.周智生、陈静.云南师范大学学报,6
京奉铁路与近代东北移民——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心.李海滨、李自典.兰州学刊,10
奉系时期东北国内移民考略.高乐才、季静.东北史地,6
1942年蒋介石裁冗移民令的缘起与流产.刘萍.抗日战争研究,3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延安时期的移民运动与“穷人乐”叙事.周维东.文学评论,4
抗日战争胜利初期广州难民遣送考述.黎淑莹.暨南学报,3
清代(1644—1911年)广西水旱灾害研究.韦丹辉、王思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3
清代水灾打击下的东北民生.于春英.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
19世纪中美应对大蝗灾的比较研究.赵艳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3
近代湖北城市水灾略论.王肇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3
“丁戊奇荒”中的京师——以赈济和弹压为中心.冬烘刚.北京档案史料,4
民国时期匪灾对河南农村地权分配的影响.王伟、邵雍.兰州学刊,10
民国血吸虫病流行时期鄱阳湖疫区社会生态论析.万振凡.历史教学问题,2
乙卯水灾与近代珠江三角洲水事管理新格局——以西江下游高要县为例.衷海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6
民国城市灾害及官方应对机制探析——以1928—1937年的南京火灾为例.龙天贵.兰州学刊,8
抗战时期四川疫灾防控问题研究.张玲.抗日战争研究,3
1943年秋鲁西冀南霍乱起因研究.徐畅.东岳论丛,4
1949年湖北省水灾救助及对改造社会的影响.石武英.当代中国史研究,4
清代芜湖的慈善事业.董知顺.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
清代京师的粥厂与贫民救助.王洪兵、张松梅.东岳论丛,5
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及其启示.王卫平.史学月刊,3
晚清赈济体系初探——以“丁戊奇荒”为例.吴昊沐.延安大学学报,2
晚清杭州徽商所建新安惟善堂研究.王日根、徐萍.安徽大学学报,6
近代慈善医院的创办及其运作——以20世纪初浙江宁波一地为例.孙善根、史存敏.民国档案,2
近代演艺传媒与慈善救助.郭常英.史学月刊,3
辛亥革命时期的江皖大水与华洋义赈会.朱浒.清史研究,2
民国政府慈善行政体制的演变与慈善立法.曾桂林.安徽史学,1
民国时期的慈善法制建设及其经验教训.曾桂林.史学月刊,3
浅论民国时期宁夏的慈善事业——以《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为例.杨云.宁夏社会科学,1
论题:民国北京灾荒灾赈及其启示.郗志群.历史教学问题,5
民国上海居士佛教慈善的运作模式、特点和意义.唐忠毛.社会科学,10
民国时期沪上慈善组织的经费考察——以中国救济妇孺会为例.谢忠强.暨南学报,5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救灾制度的考察.温艳.宁夏社会科学,4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的义赈救济探析.李风华.中州学刊,1
官义合作,委托救灾——1917年京直水灾救济方式探析.王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3
民国时期社会组织在救灾中的作为追溯——以1920年甘肃大地震为例.姜振逵、刘景岚.甘肃社会科学,4
战争、土匪与政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制约救灾成效因素分析——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考察.武艳敏.郑州大学学报,1
社会救助事业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探析——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为例.刘荣臻.山西大学学报,2
北京官方社会救助实践评析(1927—1937).刘荣臻、王俊斌.首都师范大学学报,3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救灾人员素质之考察.武艳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6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救灾奖励制度的历史考察.武艳敏.中州学刊,9
“后张謇时代”的南通社会救助事业——从民国南通档案考察.高鹏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4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市监督管理慈善团体史料.梅佳选编.北京档案史料,4
抗战前十年国民政府救灾资金分配问题研究——以河南为中心.武艳敏.史学月刊,7
面对疾疫: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组织与动员.李洪河、宋冰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6
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应对灾荒法律及实践中的女性角色.李红英、汪远忠.中国农史,1
抗战时期广西民间组织与社会救助述论.陈志波.广西社会科学,3
抗战胜利后“行总”粮食救济活动述略.王春龙.南昌大学学报,2
抗战胜利后浙江的善后救济.肖如平.抗日战争研究,1
述论国共内战背景下的解放区战后善后救济.赵庆寺.史学月刊,5
1948年国民政府救济特捐的历史考察.陈建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3
跨越1949:上海慈善事业新旧转型初探.谢忠强.延边大学学报,2
辛亥武昌首义与两湖地区红十字运动的兴起.曾桂林.中州学刊,3
略论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社会慈善救济事业——以《大公报》1917年大水灾报道为中心.王军、侯杰.广东社会科学,1
医药传教与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以近代豫北加拿大长老会医药传教为例.邵金远、杨小明、高策.山西大学学报,3
救赎宗教的困境——伪满统治下的红卍字会.孙江.学术月刊,8
抗战时期基督宗教在广西的救亡活动.李林凤、颜小华、谢东艳.广西社会科学,1
抗战胜利后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与湖南农村重建工作述论.钟声、高翔宇.广东社会科学,1
清代长江救生红船的公益性与官办体系的衰败.蓝勇.学术研究,2
近代广东水学、公民意识与治水体系的发端——以《筹潦汇述》为中心.吴建新、唐元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6
非独立性:民国时期社会保障的混合形态——以四川为例.赖静.社会科学家,2
民国时期玉泉山水源整理及水道闸洞管理史料.梅佳选编.北京档案史料,3
论抗战时期重庆自来水公司的日机“大轰炸”应对.杜俊华、刘洪彪.抗日战争研究,1
论“卫生”在晚清的含义——以《卫生学问答》与《中外卫生要旨》为中心.张瑞.河北学刊,3
现代的“金箍”——晚清以来卫生建设的“现代性”反思.余新忠.文史知识,7
现代卫生观念在乡村的移植——以20世纪20、30年代平教会的定县卫生实验为例.孙诗锦.广东社会科学,6
近代天津租界的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初探.任云兰.史林,5
民国时期城市卫生行政中的社会参与——以1912—1937年的苏州卫生委员会为中心.李继业、王卫平.学习与探索,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铁路卫生保健事业探析.黄华平.江西社会科学,8
民国时期宁夏现代医疗卫生业述论.王荣华.宁夏社会科学,6
中西医之争与民国时期的西医诉讼案.马金生.浙江学刊,2
防痨救国:中国防痨协会的成立及早期活动(1933—1937).杨祥银、徐建伟.江汉论坛,9
抗战时期四川省妇幼卫生事业评析.张玲.西南大学学报,1
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工作体系及其完善.张瑞静.重庆社会科学,10
四川大轰炸中的医疗救护(1938—1944).张玲、田长生.重庆师范大学学报,4
民初北京食品卫生管理探析——兼论中国式“依法行政”.杜丽红.南京大学学报,5
双重的摧残:近代淮北女性婚姻困境的形成.陈蕊.南京大学学报,6
近代西藏贵族与商人阶层婚姻关系研究——以近代“邦达昌”家族的婚姻关系及其社会网络为例.美郎宗贞.西藏大学学报,1
晚清江浙地区侈婚现象研究.董笑寒.西北大学学报,2
清末民初“自由女”现象分析.李兰萍.学术研究,8
从离婚诉讼案看民国时期婚姻观念的演进.朱汉国.河北学刊,6
民国女性婚姻权与中国现代文学书写.章敏.东南学术,6
民初夫妻关系中妻权利的变化——以大理院夫妻关系的判解为例.王坤.山西师大学报,1
民初法律冲突中的妾制——以大理院解释例为素材的考察.汪雄涛.云南社会科学,2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纳妾行为的“合法”存在——以江宁县法院司法诉讼档案为考察中心.李晓婧.内蒙古社会科学,1
从法律的视角审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纳妾行为——以江宁县司法诉讼档案为考察中心.李晓婧.民国档案,4
似新实旧:20世纪前期的淮北乡村女性婚姻生活.陈蕊.史学月刊,12
抗战前十年国民政府别居案件审理研究.柳岳武.史学月刊,4
18至20世纪中期清水江地区分家析产探析——以《清水江文书考释·天柱卷》分关文书为中心的考察.李士祥.贵州大学学报,2
近代苏南家族对国民义务教育的资助探析.蒋明宏、朱露露.历史教学问题,5
近代苏南宗族与上海——以武进西营刘氏为个案.叶舟.史林,6
中国晚清家族主义学说之再审视.张洁.山东社会科学,3
晚清华北地区女儿养老研究.李华丽.中州学刊,2
清末山东广饶杜氏家族分家文书探析.倪静雯.中国农史,4
清末山东农村家族财产代际传递研究——以广饶杜氏家族地契、分家书和继单为例.倪静雯.中国农史,6
金山高氏家族与前南社时代.邱睿、罗时进.南京师大学报,6
文本制度与权力扩张——基于江西万载县族董会制度运作过程的分析(1930—1945).杨吉安.民国档案,4
无财不能立身——清代妇女财产权保障研究.刘盈皎、张生.湖北大学学报,4
试论清末民初女子教育与职业女性群体的形成.张学玲.兰州学刊,12
民国时期的妇女社会工作.吕红平.河北大学学报,3
近代江南村妇的日常空间.小田.清华大学学报,2
近代贵州工厂女工区域性特点探析.张艾利.贵州文史丛刊,3
日常工作中的规训与抗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孤岛时期上海女工研究.经先静.兰州学刊,8
1940年代上海的日本制衣厂女工生活.陈雪梅口述、顾毓敏、程郁采访整理.史林,2013增刊
取缔抑或养成:近代国人关于旧式产婆出路之争.朱梅光.安徽史学,4
西医产科学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产婆训练.赵婧.史林,4
1930年代上海私立医院的护校与护士.陈瑛口述、程郁采访整理.史林,2013增刊
旅行书写与清末民初知识女性的身份认同——以《妇女时报》女性游记为中心.张朋.汕头大学学报,5
交际舞东传与近代中国都市女性的交际生活.赵凤玲.郑州大学学报,6
与君共舞——论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上海华籍舞女的形成.马军.史林,4
1927—1937年北平女性犯罪研究.马静.社会科学家,8
近代中国妇女运动起源探析.杨丽.中州学刊,7
论中国近代女权崛起中的男性逻辑.肖莉丹.福建论坛,7
国家建构语境中的妇女解放——从历史到历史书写.杨剑利.近代史研究,3
社会性别角色的转换与妇女解放——近代长三角地区打工妹群体研究的一个侧面.池子华.福建论坛,10
启蒙、革命与女性——以20世纪女性作家乡土小说为例.李静.山东社会科学,1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及评析.郑春奎.宁夏社会科学,2
民元女界精英的参政运动与政治表述.谢天勇.安徽史学,3
革命与性: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身体悲剧.朱菊香.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
“女界新文体”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刘钊.社会科学家,10
社会主义女权和自由主义女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妇女运动内部的共识与分歧.宋少鹏.中共党史研究,5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妇女剪发放足运动述论.周军.中州学刊,5
论中央苏区的妇女政治动员.胡军华、唐莲英.江西社会科学,3
“娜拉走后怎样”: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及阶级革命——以鄂豫皖苏区为中心的历史考察(1922—1932).黄文治.开放时代,4
土地革命时期女性解放与政治解放的互动.戴超、李永刚.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4
1931年妇女争取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权运动述论——以《妇女共鸣》杂志为中心.汪澎澜.民国档案,2
国族视野下女性解放的言说策略与现实困境——以《妇女共鸣》为主体的探讨.周红、张彩霞.厦门大学学报,2
抗战时期女参政员的国民参政运动述论.宋青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4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侨乡留守妇女参与革命活动探析.沈惠芬.党史研究与教学,6
服膺民族救亡的女权路径——以周南“女子青年训练团”为中心.万琼华.山西师大学报,6
天地之宽与女性解放——延安女作家群述论.赵学勇.中国社会科学,7
淮海战役中支前的农村女性.徐霞翔.军事历史研究,4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女性形象解读.潘娜娜.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
近代女性身体之欲的思想发现.陈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4
晚清小说对妻子形象的建构.赵华.齐鲁学刊,5
隳礼之教:清末画报的妇女图像——以1900年后出版的画报的讨论.柯惠玲.南开学报,3
20世纪20—30年代报纸广告图像中的现代都市社会性别图景:以天津《大公报》、《益世报》为中心的考察.许哲娜.城市史研究,29
20世纪30年代大众媒介对女性摩登身体的建构——以《良友》和《玲珑》为中心的考察.贾海燕.山西师大学报,3
没有儿童的儿童史(上、下)——对近代中国儿童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苏全有,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
参与之道:清末民初舆论规划中的“学生”与“社会”对应关系略论.刘宗灵.江苏社会科学,6
新式学生的聚合之途:报刊媒介与“学生共同体”的打造——以民国初年为中心的讨论.刘宗灵、郑峰.晋阳学刊,1
“五四”后学生自治与校园学潮.娄岙菲.四川师范大学学报,6
从“代际”视角看五四之后“文学青年”的出现.姜涛.云南大学学报,1
中学生与现代中国的文学运动.马俊江.文学评论,4
近二十年战后国统区学生运动研究述评.汪玉明.史学集刊,5
国民党与1945—1949年的福建学生运动.廖深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3
近三十年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黄雪垠.福建论坛,9
揭示历史真相探求救治之路——“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学术研讨会”综述.付燕鸿、杨东.近代史研究,1
近代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再思考.王先明.史学月刊,11
民国自由派基督徒乡村改造思想中的几个问题.杨卫华.中国农史,6
民国时期贵州的保甲制度与乡村社会秩序.欧阳恩良、潘晓.贵州社会科学,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启示.李德虎.山东社会科学,5
现代化进程与近代中国的乡村危机述略.王先明.福建论坛,9
居乡之苦:《沈竹岑日记》所见“道光萧条”与江南乡村社会.王健.江海学刊,6
平常的日子与非常的控制——一次晚清乡村危机及其社会结构的再思考.赵旭东.民俗研究,3
试析20世纪前期乡村危机的社会关怀——以《东方杂志》为中心的历史考察.王先明、吴瑕.历史教学,1下
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建设探析.崔军伟.求索,5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乡村社会秩序的重建.薛金艳、程舒伟.社会科学战线,6
敌我之分:20世纪中国乡村的社会变迁和革命运动——以土改时期山东省郓城县乡村社会为中心.罗衍军.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
革命中的乡村——土地革命运动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李里峰.广东社会科学,3
“地归原主”中的国家与乡村——土地革命后赣南社会状况分析.黄伟英.近代史研究,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危机:事实与表述.马俊亚.史学月刊,11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乡村的生存与出路看社会转型问题.翁有为.史学月刊,11
试论城乡背离化进程中的乡村危机——关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问题的辨析.王先明.近代史研究,3
“桃花源”、“美国梦”、“万能药”与“乌托邦”——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实验.池桢.史林,5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民生问题与乡村治理.夏松涛.晋阳学刊,3
施压与抵制——从“窃线”案件看1940年代后期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汤水清.近代史研究,4
题同释异:中国近代农民何以贫困.李金铮.江海学刊,2
近代农民离村决定因素的再讨论:一个历史计量学的视角.李楠.中国经济史研究,2
误读富农:中共在近代土地革命中打击富农的主要因素.曾耀荣.史学月刊,6
主动上升与被动保持:土改后农民阶层的内部分化解析——以豫、鄂、湘、赣、粤五省为中心.常明明.中国农史,3
华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中农民与地主的博弈.王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试析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政治意识.郑立柱.山西师大学报,1
新解放区农民对土改的心理样态及其变革.李敏昌、陈巍.江汉论坛,8
压力下的选择——近代东北农村土地关系的衍化与生态变迁.王大任.中国经济史研究,4
晚清天柱地区土地的集中与分散——以刘文举、昌儒父子土地经营为个案.廖峰.贵州大学学报,1
清末民初广西太平州“开圩”现象再探讨.杜树海.中国经济史研究,3
“由文变野”的深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口与土地问题争论探微.韩宏伟.甘肃社会科学,5
中共“和平土改”的有益尝试——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考察.刘景岚.社会科学战线,7
老区土改中为何发生乱打乱杀.罗平汉.山西大学学报,1
有法之法与无法之法——1940年代后期华北土改运动“过激化”之再考察.李里峰.史学月刊,4
国家、农民与“工商业兼地主”:南昌县土改中的“清算”斗争.刘诗古.近代史研究,4
城市郊区土地改革中的界线划分与社会隔离——北京市海淀区巴沟村及其周边村庄研究.刘一皋.近代史研究,3
传统的发明:翻身运动中的仪式与身体——以冀中解放区为中心.杨豪.党史研究与教学,2
征粮、“春荒”与减租退租:对土地改革的再认识——以1949-1951年中南区为中心.刘诗古.学术界,6
清至民国时期皖南官田、学田和义田地权的双层分化考察.张明.安徽史学,2
清至民国天柱农村地区土地买卖原因探析——以清水江文书为中心的考察.谢开键、朱永强.贵州大学学报,5
清代吐鲁番厅法律文书所见“租卖”土地交易.田欢.深圳大学学报,5
近代华北乡村地权分配再研究——基于晋冀鲁三省的分析.胡英泽.历史研究,4
从贵州清水江文书看近代中国的地权转移.朱荫贵.贵州大学学报,6
近代福建公田地权的双层分化.张少筠.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
近代天柱凸洞侗族地区的土地买卖和地权分配——清水江文书(天柱卷)研究之一.林芊.贵州大学学报,2
晚清察哈尔蒙旗游牧地的开垦及地权问题——以韩大成案为中心的考察.牛敬忠.内蒙古社会科学,2
民国时期皖南永佃田交易及租佃考察.张明.中国农史,2
民国时期皖南永佃制形成及发展原因考察.张明.山西师大学报,2
民国时期土地政策变化对地权市场的影响——以江浙农村为例.丁萌萌.北京社会科学,6
1912—1937年政府的族田政策及其影响研究.王志龙.中国农史,3
试析南昌起义土地政纲与起义前后中共中央土地政策的关系.陈洪模.党的文献,3
佃农、地主与国家:从成都平原租佃纠纷看民国时期佃农保障政策的实际执行(1946—1948).李德英.社会科学研究,1
“大户加征”:江津县1950年的征粮运动.曹树基、李婉琨.近代史研究,4
近三十年西方学界对中国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研究述评.黄家猛.中共党史研究,1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农村复兴运动探论.刘峰.求索,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农村合作事业与农村经济——以河南省为个案的考察.彭南生、王闯.河南大学学报,6
革命与互助:沂蒙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动员与劳动互助.魏本权.中共党史研究,3
调整与变迁: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互助合作运动.俞小和.安徽史学,4
受限制的市场化:近代浙南五谷会研究.章毅、李婉琨.社会科学,9
衙前农民协会:中共领导的第一个新型农会组织述论.李风华.求索,3
抗战时期国统区农业推广体系下的农会.程朝云.抗日战争研究,2
三十余年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总检阅——“城市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暨首届中国城市史年会”综述.雷家琼、任吉东.史林,5
20世纪初中国政界和学界人士对城市发展的瞻望.李风华.江汉论坛,9
中国近代城市地图的新旧交替与进化系谱.钟翀.人文杂志,5
近代中国城市化中城市土地管理制度变革的路径分析.贾彩彦.贵州社会科学,3
南京国民政府规划及勘定中央政治区域案相关文件.蒋耘、孙骊君选辑.民国档案,3
从市场到区划:清至民国江南市镇区域变迁——以盛泽镇为例.游欢孙.学术月刊,9
近代城市管理中的社区自治组织——以福州救火会为考察中心.徐文彬.兰州学刊,8
京奉铁路(关内段)沿线地区城镇体系变动初探(1881—1937).安宝、熊亚平.兰州学刊,5
沪宁铁路与近代江苏城市空间演变述论.葛玉红.江苏社会科学,5
皖江商埠近代化勃兴的文化解读.柏家文、朱正业.江淮论坛,3
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市棚屋略论(1920—1935)——以沪、宁、汉、渝为中心.刘秋阳、王广振.甘肃社会科学,4
自由与开放: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城市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何一民、付志刚.史林,2
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城市数量规模的变化及制约发展的原因.何一民、赵淑亮.社会科学,4
民国时期西藏城市的发展变迁.何一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
抗战时期广西城镇的发展变迁.宾长初.民国档案,2
抗战时期贵州城市发展特点.王肇磊.贵州文史丛刊,1
水井分布与清末北京城空间选择初探.王翔.北京档案史料,2
民国时期北京观音女庙与城市社会.舒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4
民国初年的北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郭云.兰州学刊,5
20世纪30年代北平“文化城”的历史建构.季剑青.文化研究,第14辑
1949年北平市清除积存垃圾运动研究.李发志.北京党史,5
近代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与城市功能的衍变——以清末民初的保定、天津为个案.刘志琴、田天.河北大学学报,6
近代天津城市文化中的租界元素研究.任吉东.南京社会科学,6
《天津城厢形势全图》与近代早期的天津地图.钟翀.城市史研究,29
近代青岛的社会教育事业与移民的城市化.柳敏.城市史研究,29
齐齐哈尔城市近代发展史(1691—1945)评述.杜品、王劲松.东北史地,2
20世纪初期长春老城区马路修筑及对长春城市的影响.顾延欣.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
京奉铁路与秦皇岛城市的崛起和发展.李自典、李海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
民国三年: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转折点.张威.内蒙古社会科学,5
论陇海铁路对西安城市发展的影响(1934—1949).胡勇、琚婕.史学月刊,5
近代口岸社会再认识——晚清上海城市社会变迁的几个问题.周武.学术月刊,2
近代上海早期城市地图谱系研究.钟翀.史林,1
上海史研究与上海纪录片.董天艺、张盛满.历史教学问题,1
试论近代上海文化的底色——旅沪苏州人与近代上海.张笑川.社会科学,11
近代上海的土地开发模式——以马斯南路为例.牟振宇.安徽史学,3
城市区片地名的演化机制及其历史记忆功能——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吴俊范.史林,2
重拾近代上海法国街区的记忆——一位八旬老人的回忆.李家庠口述、李家涛等采访.史林,2013增刊
论近代日本人对上海的认识及相关研究.赵牧.汕头大学学报,3
“魔都”镜像——日本人游记中所见的1920年代上海.葛涛.史林,4
巴黎城市改造对上海法租界规划的影响——以1849—1914年上海法租界建设规划为例.江天岳.史林,4
上海租界的空间权利与文学书写.李永东.西南大学学报,2
从《永安月刊》广告看上海都市生活.周志洁.史林,4
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的振兴——以城市有机集中发展理路为视角.翁达来.南京师大学报,2
政治视域下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析(1927—1937).董佳.学海,3
近代海州湾的港口与城市空间演化研究.陈为忠.兰州学刊,12
时空维度与城市史研究的新趋向——兼评《天堂与现代性之间:建设苏州(1895—1937)》.何方昱.史林,6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基于近代汉口社会管理模式的研究.谢正富、江省身.求索,2
近代汉口商业都会的形成与汉派文化的发展.袁北星.江汉论坛,7
自西向东:近代南昌道路与城市经济空间的转换.戴利朝、肖可.江西师范大学学报,5
近代广州侨资房地产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吴宏岐、胡乐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
探寻海外档案中的战时重庆图像——以哈佛大学白修德档案为例.张瑾.复旦学报,2
作为“北平”的昆明——抗战时期外省作家笔下的昆明形象考察.明飞龙.云南社会科学,1
文化调适与城市发展:抗战时期贵阳城市的文化建设.敖以深.贵州社会科学,5
中国近代铁路工人的职业、地域来源考.孙自俭.求索,9
民国新疆工会探析.贾秀慧.西域研究,4
1920年代中期工人运动经济原因之探析.杨俊.历史教学(下),9
新旧交替时期天津工人的政治学习运动.邓红、梁丽辉.河北学刊,1
血钟.翦去病编、李彤补注.近代史资料,总127号
近代天津城市贫民阶层的形成及其时代性原因.付燕鸿.史学月刊,3
从婺源虹关文书看晚清上海徽帮学徒的社会生活.王振忠、朱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
民国时期城市苦力的多维研究——以沪宁杭城市人力车夫为考察中心.杨齐福.福建论坛,6
民国南京人力车夫的控制问题研究.王洋.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
“乡土中国”遭遇“机器时代”——重读费孝通关于《昆厂劳工》的讨论.闻翔.开放时代,1
近代报刊与士林格局——以戊戌湖南“新旧”分野为例.朱至刚.学术月刊,3
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意识:从“内生型”向“外发型”的嬗变.叶飞.社会科学战线,1
废科举、兴学堂与晚清地方士子——以林骏《颇宜茨室日记》为例的考察.徐佳贵.近代史研究,4
早期《申报》文人唱酬与交际网络之建构.花宏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4
民初知识界在基本权利价值上的更张与背离.柳飒.湖南社会科学,2
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工农化对中共的影响探析.章征科.广西社会科学,7
《新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以杂志广告为线索.钱理群.北京社会科学,3
《新青年》主将的伦理意识与“五四”知识者的失位问题.冉华.海南大学学报,4
逃离北京:1926年前后知识群体的南下潮流.王建伟.广东社会科学,3
突破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困境——民国知识分子参与乡村建设运动的时代意义.宣朝庆.山东社会科学,2
从“反对一切”到“联合一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知识分子文化态度的变化.张太原.中共党史研究,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知识分子爱国情怀与学术研究的共同场域.封磊.江苏师范大学学报,1
“九一八”事变中的东北新知识群体群像.张公政、徐永志.学习与探索,8
抗日战争背景下的上海市井文人——以30—40年代《永安月刊》为中心的考察.王成、邓倩.海南师范大学学报,1
抗战大后方文化人的功用及其贡献.彭星霖、潘洵.重庆社会科学,6
延安一代士林的构成与局限.裴毅然.社会科学,3
论晚清兴学群体中的“士”——以盛氏教育幕僚为中心.欧七斤.社会科学,8
清末民初吉林省乡村师资状况探析.张芷瑜.东北史地,6
清季教官的宣讲与地方教化——兼及科举制度废除对教官的影响.苟德仪.四川大学学报,6
民国职教知识分子的救国理想及历史境遇.谢德新、谢长法.广西社会科学,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乡村小学教师学历背景的考察.岳红廷.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
近代阅报社研究.常恒畅、杨雨.湖南社会科学,2
黄海社与近代中国创新精神的塑造.赵津、李健英.南开学报,4
论清末民初福建教育会社.叶青、陈清辉.福建论坛,5
清末农学会述论.苏全有.历史档案,4
从博医会到中华医学会:西医社团本土化探微.刘远明.中国科技史杂志,3
上海律师公会运作制度的演变及其财务状况.陈同.史林,1
民国时期的艾酉学会.范铁权、陈星.中国科技史杂志,1
结社与建党——民初浙江第一师范文人文学与政治活动考论.张直心.文学评论,3
从文人雅集到西画社团——民初西画家群体活动的历史变迁.杜少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欧美同学会的早期活动及与中共之关系纪略.张世飞、方来武.党史研究与教学,5
1920年代知识界社团与农业教育革新运动.杨瑞.广东社会科学,4
新月派研究述论.黄红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4
中国共产党与平教会关系考析.鲍玉仓.河北学刊,4
1930年代桐城派的存在与转型——以《青鹤》为中心的考察.魏泉.安徽大学学报,5
论19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社群的群体意识.顾金春.福建论坛,11
1935年汉口律师公会选举纠纷研究.李严成.民国档案,3
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界协会述略.邱若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
延安新哲学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贡献.常改香.江西社会科学,11
1944—1948年间北平(京)梨园公会(国剧公会)史料一组.王海燕选编.北京档案史料,1
客商与地方土著的冲突与调适——清初至太平天国前浔州府社会面貌探讨.唐晓涛.厦门大学学报,1
从开埠到改革开放:制度与潮商的共同演化.胡少东、林丹明.汕头大学学报,2
论近现代杰出出版人的企业家精神.范军、欧阳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6
略论近代买办与中国文化自为.熊月之.史林,2
影视史学视域中的近代中国买办形象——以电视剧《买办之家》为中心的考察.侯杰、王小蕾.安徽大学学报,4
近代儒商传统及其当代意义(英文).马敏.中国社会科学,2
近代东北地区棉纺织品商人的活动及其性质——以奉天“丝房”为中心的考察.张晓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近代开拓南洋市场的广货商(1912—1937).张晓辉.民国档案,1
行商汉口:晚清汉口陕西商人之探析.张博锋.湖北大学学报,3
民国时期上海回族商人结构的新变化.杨荣斌.回族研究,2
民国杭州自来水业的官商角色及其成败.潘标.党史研究与教学,4
20世纪前期华北牙商职能.张彦台.河北大学学报,6
职业经理人与社会关系网——以浙江兴业银行为中心.李丽.史林,3
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杨海滨、杜佳.云南大学学报,3
晚清民国会馆的信息汇聚与传播.王日根.史学月刊,8
政府、商会、同业公会关系研究——以1906—1937年江西南昌为例.张芳霖、李大鹏.江西社会科学,1
行业信仰、祭祀组织与地方社会——以晚清民国时期四川夹江县“蔡翁会”为中心的考察.肖坤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
劝业奖进会与晚清武汉城市社会.洪振强、艾险峰.湖北大学学报,6
清末东北商会特点及影响探析.费驰.社会科学战线,4
民国时期商会的抗税斗争——以厦门商会为中心(1927—1937).陈永忠.社会科学家,3
民国时期的济南同业公会.马德坤.河北大学学报,2
南洋中华商会研究:回顾与思考.朱英、郑成林、魏文享.华中师范大学学报,3
服从与合作:抗战时期日占区统制经济下的同业公会.王春英.近代史研究,6
清代基层社会与上层政权结构嬗变——以清中后期居乡缙绅活动为视角.欧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
复员绅士与太平天国后常州的重建.曾京京.安徽史学,4
辛亥前夕新士绅的集结与浙江省教育会的兴起.杨艳琼、胡琦.历史教学问题,2
走马兰台类转蓬——评伍立杨民国幕僚研究.周泉根.读书,3
民国医学精英“再造病人”的思想脉络与医疗实践.龙伟.社会科学战线,6
20世纪30年代江南新型知识精英与乡村改造——基于萧山湘湖区域的样本分析.李涛.党史研究与教学,4
从讼师到律师:清末律师制度的嬗变.周成泓.求索,6
论民国律师公会的公法人性质.李严成.湖北大学学报,4
晚清民初台州方志家群体及其方志编纂实践特点——以民国《台州府志》编纂者为中心的考察.周祝伟.浙江学刊,4
民国时期教育家的共相.徐继存.西北师大学报,6
民国大学教授兼课现象考察.陈育红.民国档案,1
北大民主教授群研究(1945—1949).郑志峰、冶芸.社会科学家,1
抗战时期的史家南迁与留守.郑善庆.中南大学学报,1
北平研究院第一届会员分析——兼与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比较.张培富、夏文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4
近代“笔墨生涯”的荣乐与哀痛.杜新艳.读书,8
晚清民初诗词作者群与文学期刊关系研究——以《申报》相关期刊、《新民丛报》与《东方杂志》为对象.焦宝.社会科学研究,3
徘徊在“知识分子”与“文人”之间——“鸳蝴派”等作家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解释传统.练暑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8
五四现代作家独立意识的生成.刘海洲.社会科学家,10
论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人格坚守与历史贡献.张霞.求索,4
仁道与20世纪山东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孙士生.齐鲁学刊,5
传播与扩散:论抗战时期贵州外来作家的文学活动与影响.谢廷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
学院空间与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知性追求.夏强.学术界,9
晚清上海书画名家的社会生活.田一平.史林,4
文化资本与角色转变——基于清末民初时期画家群体的知识社会学研究.黄剑.上海大学学报,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抗战电影界的精神走向——一种“苏联话语”变为“中国话语”的心路历程.张育仁.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
清水江文书所见清、民国时期的风水先生——兼与徽州文书的比较.王振忠.贵州大学学报,6
盗匪与川东教案.李重华.福建论坛,7
医学社会史研究的新尝试:“亚洲的毒品与酒精史”研讨会综述.陈璐、乔晶花.史林,1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禁烟的困境——以“重治吸食”为中心的考察.王宏斌.历史研究,1
内政部禁烟委员会签报沦陷区毒化概况及善后救济意见案.沈岚选辑.民国档案,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新疆办理禁烟情况史料选.李琴芳选辑.民国档案,2
清代中期的广州花船.冷东、张超杰.史林,1
身体塑造,国族想象:民国时期的自杀论争.侯艳兴.江苏社会科学,3
歧路与拯救:1928年上海的自杀与政府应对.刘长林、彭小松.史学月刊,11
近代豫西南溺婴陋俗研究.刘振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3
近代苏鲁地区的初夜权:社会分层与人格异变.马俊亚.文史哲,1
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盗墓活动述略(1912—1937).马金生.北京社会科学,1
18~20世纪前半叶金沙江流域开发模式省思.马国君、李红香.广西民族大学学报,4
近代西方宗教同化与西南边疆民族“国民”的早期塑造.陈征平、苗艳丽.思想战线,2
简析近代以来桂北山区民族经济融合的制约因素——基于《永福石刻》及相关文献.刘青、唐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
民国时期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及局限.王希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
20世纪以来东北跨境民族研究述评.曹萌、魏曙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5
“边疆”的现代表征与视野传递——20世纪前期的苗疆构想与学术实践.汤芸.云南师范大学学报,3
论近代回族国家认同的发生机制.陈红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5
论近代西北回族民族认同的特点.赵国军.甘肃社会科学,6
民国时期回族知识分子社会习俗改良宣传与实践.钟银梅.回族研究,3
民国时期西北回族社会之历史变迁.李世荣.宁夏大学学报,6
民国时期涉及穆斯林的群体事件发生机制及借鉴——以《南华文艺》案为例.白友涛、白明.回族研究,2
族群建构中的想象与实践——以民国时期的广东回族为例.汪鲸.回族研究,3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哈萨克人东迁.万雪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
近代以来怒江流域怒藏民族关系发展特点.王晓艳.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
《清稗类钞》中的西藏史料研究.马元明、蒋至群、韩殿栋.西藏大学学报,4
论清咸同起义以来云南土司治策——以承袭与改流为中心.许新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
晚清时期苏浙皖交界地区的土客冲突和融合.葛庆华.历史档案,3
20世纪初期赣闽粤边区的客家社会与文化——以毛泽东中央苏区时期农村调查为中心的探讨.周建新、曾过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
“地方之上”的人类学——20世纪前期学人眼中的大理社会与民族志叙述.张原、杨清媚.云南师范大学学报,3
“羌为何人”——20世纪前期西方学者的羌民研究.卞思梅.云南师范大学学报,3
芝加哥华人: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跨国移民与商业活动.令狐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3
近代新加坡华人社会生活变迁——以1887—1932年《叻报》广告内容为中心.胡亚丽.江西社会科学,6
二战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探析.陈晓蓉.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
二战前后槟榔屿潮州会馆组织结构的变迁——以1947年会馆修改章程为案例.葛立功、陈景熙.汕头大学学报,3
海南华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唐若玲.湖北社会科学,8
晚清粤籍日本华侨的商人网络与商会组织.舒习龙.日本研究,4
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群体结构研究.吕涛.山东社会科学,6
民国广东四邑侨乡匪患与华侨护乡.潮龙起.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
民国时期青田华侨海外社团组织研究.吕涛.求索,4
民国时期青田华侨出国动因及其海外发展研究.吕涛.求索,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洋华侨在地观念发绪及其动因初探.——以新马为中心.李章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4
国民政府两次难侨救济之比较.凌彦.广东社会科学,3
侨乐村:南京国民政府救助难侨措施的新尝试.张世慧.华侨华人历史研究,3
战时日本华侨的生活状况——基于汪伪大使馆有关档案的考察.臧运祜、张展.抗日战争研究,1
南洋华侨抗战救国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贡献.孟庆梓.重庆社会科学,4
六、思想、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文化思想革命浪潮.刘毓庆、张小敏.社会科学战线,9
中国近代思想简论——中国近代思想文库总序.耿云志.史林,2
作为学科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上、下).欧阳哲生.社会科学论坛,6-7
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演变.张继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6
论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命运(英文).金冲及.中国社会科学,2
近代中国文化观的革新历程.姜昱子.江汉论坛,8
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圈的裂变与走向.曾光光.云南社会科学,5
近代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形象的演变及其启示.方晓珍.青海社会科学,4
以“卡里斯玛”为视角:“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文化威信衰落考察.胡明贵.深圳大学学报,4
性话语的兴起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王雪峰.扬州大学学报,4
危机语境中的知识、媒介与文化转型——对晚清中国知识生产的一种考察.董丽敏、周敏.上海大学学报,4
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林坚、詹建志.黑龙江社会科学,4
五四以来(1919—1949)社会文化演变及其文明启示.梁景和、李志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6
从“科玄论战”到“钱学森之问”——反思传统文化在民族创新中的作用.李静静.湖北社会科学,6
被压迫的知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话语景观.周毅、靳明全.重庆大学学报,4
试论陕甘宁边区新旧文化“对话性”特征.尚子翔.宁夏大学学报,6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回顾及展望.刘春燕、盘福东.社会科学家,12
衡阳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林映梅.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3
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世界意识——“第四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曾科.教学与研究,2
从宏观视野到微观问题——“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经典作家”学术研讨会述评.高博涵.鲁迅研究月刊,11
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中西文化观”的三个思想特征.张瑞涛、江华.黑龙江社会科学,4
近代中国老庄学与经世致用思潮.刘固盛、刘黎明.中州学刊,4
试论近代中国的侠义精神.刘保刚.郑州大学学报,2
19世纪中后期国人理、势观念的变迁与世界意识的增进.贾小叶.历史教学问题,3
科学史和文化史双重检视下的民国改历思潮研究.湛晓白.自然科学史研究,4
拿破仑“三戴绿头巾”——民国初期都市传播文化的女权与民主倾向.陈建华.学术月刊,3
1920—19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摭谈.王俊虎、董蕾.贵州大学学报,2
论20世纪初尊孔反孔思潮中的第三种抉择.焦润明.辽宁大学学报,2
女性主义思潮与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互动关系检讨.胡明贵.东南学术,4
五四时期写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现代性——基于跨文化的视角.李勇.苏州大学学报,3
“五四”前后中国文化反思思潮再析.盛邦和.东南学术,2
旨趣与绩效:抗战时期学术中国化思潮透析.周石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
近代中国第一场东西文化比较.盛邦和.江苏社会科学,2
“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疏离与结合.李小平、陈方竞.福建论坛,3
解放汉语:白话文引发的语文论争与汉字拼音化运动论证策略的调整.王东杰.四川大学学报,
4
重续传统与想像现代——论白话文运动的现代性.王景科、颜水生.东岳论丛,12
白话文运动中的文章观念.王本朝.中国社会科学,7
学术视野下的近世反孔运动研究.闫润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4
近代日本视野下的孔教运动.朱忆天.上海师范大学学报,5
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高杨、张远.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个人主义话语的现代性内涵.姬蕾.东北师大学报,1
中国早期话剧运动的新文化品性.朱寿桐.福建论坛,7
从“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的发生看其历史合理性.张晓飞.辽宁大学学报,2
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运动述论.关海庭、马胜强.中共党史研究,9
互动与制衡——40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的文化阐释.李静.青海师范大学学报,3
试析党在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文艺运动.柳敏和、张玉文、王涛.历史教学问题,1
论晚清时期关于传媒与政府的角色建构.阳海燕、阳海洪.湖南社会科学,4
清季中央政府对保存国粹学堂的态度演变.郭书愚.南京大学学报,2
清末制度变革与督抚报刊管理权限的变化.李卫华.厦门大学学报,3
民初欧美教育考察与新学制建设.方玉芬.史学月刊,7
政治统治维持与边疆国防巩固——国民政府时期边疆教育政策考述.王景、王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
中央苏区时期党对农民的文艺启蒙.刘妍、张祖䶮、蒙志宏.重庆社会科学,11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文艺意识形态争战及胜败原因.张清民.河南大学学报,6
政党意识与延安文艺的建构.马海娟、师伟伟.河北学刊,6
论延安文艺大众化的历史演变与实践.王贵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论纲.赵学勇、田文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革命文艺:创作主体与经典生成——以原生态延安文艺为中心.吴艳.江汉论坛,6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版本考释.刘增杰.新文学史料,3
文艺社团的转型与延安文学制度的建立.郭国昌.文史哲,1
史料学研究的典范之作——评《“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周维东、邱月.社会科学研究,6
国民政府时期边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创设.王景、赵伟.学术探索,7
华北高教会与旧高等教育的改革.彭厚文.党史研究与教学,1
民国政府设立的第一个出入境动物检疫机构:黑河道立兽疫检验所.胡坤、李志平.中国科技史杂志,1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郑大华.民族研究,3
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与晚清民国时期的民族史撰述.孙旭红.思想战线,5
“排外”观念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李育民.史林,1
晚清商人团体的民族主义思想.罗福惠、朱洪涛.东岳论丛,9
略论中国20世纪前30年的文化民族主义.张谨.哲学研究,6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缠——以1930—40年代“战国策派”思潮为例.江沛.安徽史学,1
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民粹主义思想.吕周聚.东岳论丛,3
近世中国文化启蒙历程之反思.赵林.社会科学战线,5
论中国近代思想概念的“群”与“独”——以“启蒙”为中心.王韬.江海学刊,3
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反传统倾向及其批评.王光、岳强.福建论坛,8
中国人的个性解放与启蒙运动的历史进程.徐志坚、武天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6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对君主专制正当性的批判.马庆玲.黑龙江社会科学,4
“新学猖狂”与启蒙的生意.沈洁.读书,10
启蒙主义在中国五四运动中的价值流变.姜丽清.兰州学刊,1
启蒙重构与文化再造——从“五四”到“新启蒙”的思想实践.吴雪丽.山西师大学报,4
新启蒙运动与左翼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张卫波.人文杂志,9
实用理性:晚清中国现代化之殇.赵鲁臻.浙江社会科学,4
从“关于“革命现实主义”研究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王福湘.海南师范大学学报,6
论抗战时期革命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立.朱丕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
试析陪都重庆的现实主义论辩.郝明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6
思想统制与思想自由——1930年代舆论界的自由述论.冯峰.延安大学学报,5
因“人”而异: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人学话语比较分析.张宝明.天津社会科学,5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孙旭红.社会科学家,10
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特征与实践.胡逢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6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述评.赵付科、季正聚.教学与研究,2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接受:1919—1949.张秀琴.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基于“接受群体”之成因及导向的探析.程勤华.云南大学学报,2
试论中国历史语境下早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以《共产党宣言》为个案的分析.王海军.教学与研究,6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互动与走向.常士訚.学术界,9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述评.欧阳恩良.贵州师范大学学报,5
中国共产党学习推介《联共(布)党史》的历史考察——兼议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许冲.延安大学学报,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刘国强.中州学刊,1
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英文).汪信砚.中国社会科学,3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推进.本志红.广西社会科学,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历程.刘小英.社会科学战线,12
二十世纪初期湖南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刘芳.求索,10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因.石瑛.社会科学战线,8
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张冰、冯绍武.东北师大学报,1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肇始之条件透析.邱水.社会科学论坛,5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特点——以新加坡《叻报》为视角的考察.马丽雅.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特点——以《新青年》月刊为主的文本分析.周凯.中共党史研究,4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涵解析.张华.贵州社会科学,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条件的把握与创建——以延安时期为例.李振印.广西社会科学,4
面向实际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魏继昆.天津师范大学学报,6
近代科学诞生的科学文化哲学基础.李宏伟.东北大学学报,5
近代中国科学观发展轨迹探析——以清末民初science概念内涵的演化为中心.肖朗、王鸣.浙江大学学报,6
科学•信仰•宗教替代——20世纪初中国的“科学信仰”.李向平.汕头大学学报,2
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俞丽君、杨德才.社会科学论坛,4
科学与人文之间——论学衡派的科学观.李广琼.学术论坛,11
中国科技通史的若干问题——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社会.杜石然.自然科学史研究,3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方法.陈久金.自然科学史研究,3
科技史的研究方法.潘吉星.自然科学史研究,3
科技史研究应文献与实证并重.张秉伦.自然科学史研究,3
科学史研究中的两个问题的思考.许良英.自然科学史研究,3
论题:学术史的若干省思.李帆.历史教学问题,4
多维视域下的清学分期考——从近代学者的论述谈起.刘海静.山西师大学报,6
重写中国近代学术史:体例与方法.舒习龙.河北学刊,1
数据库的开发利用与重写中国近代学术史.陈鹏.河北学刊,5
民国学人的学术史研究.皮学军.南京社会科学,8
学术与政治:1930年中央研究院院址之争.张剑.学术月刊,4
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选举与知识场域的建构.李来容.史学月刊,1
20世纪40年代“静生生物调查所”在云南.于波、陈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5
百年回医药研究述评.罗彦慧、方华林.回族研究,3
近百年来环境人类学研究.张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6
近代鱼类分类知识在民国地方志中的传播——以福建地方志为中心.洪纬、曹树基.安徽史学,3
徐家汇观象台与近代气象台网在中国的建立.吴燕.自然科学史研究,2
小行星知识在晚清的传播.邓亮、冯立昇.中国科技史杂志,4
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的阳历认知——兼论历法从“天学”到“科学”的近代转变.湛晓白.人文杂志,5
清末《笔算数学》的内容、传播及其影响.张学锋.中国科技史杂志,3
清末实行世界标准时史料.李侑儒整理.近代史资料,总128号
1908—1932年芳香族化合物与杂环化合物的中文命名.何涓.中国科技史杂志,4
抗日战争时期中央防疫处的青霉素试制工作.徐丁丁.中国科技史杂志,3
基于质素特征分析的近代建筑遗产保护策略.兰巍、杨昌鸣.社会科学辑刊,3
广西那良镇近现代时期客家商住建筑研究.陶雄军、诸葛锦慧.学术论坛,6
西方传教士眼中的近代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洪云.宁夏社会科学,6
民国时期广州骑楼的规章与实践.黄素娟.学术研究,3
洲湖古民居、黄氏家族与太平军壁画——兼论乡土建筑研究方法.王媛.清华大学学报,5
中东铁路线性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利用.刘丽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6
“私产”抑或“国宝”:民国初年清室古物的处置与保存.季剑青.近代史研究,6
北京新文化运动史迹的分类与保护.田丹.北京党史,3
南京涉藏文物: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关系的历史见证.姚远、任羽中.西藏大学学报,3
20世纪黑龙江早期铁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与时空框架的构建.石岩.黑龙江社会科学,3
中国哲学百年之问:路在何方?.章启群.安徽大学学报,2
百年来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台湾)曾春海.湖南大学学报,2
近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要.方松华.社会科学,9
20世纪上半叶文化保守主义者中国哲学观的逻辑脉络.李淑敏.江苏师范大学学报,4
20世纪20—30年代三大文化思潮中国哲学观比较.李淑敏.求索,2
科玄论战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李白鹤、王丹桂.江汉论坛,7
革命世纪与哲学激进主义的兴起.高瑞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6
久传不衰的哲学史经典.王仁宇.读书,7
e-考据与中国近代逻辑史疑难考辨.晋荣东.社会科学,4
清末编订名词馆与近代逻辑学术语的厘定.彭雷霆、谷秀青.郑州大学学报,4
公共伦理与个人美德:英日中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高力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
近代美学——一种快感何以具有理性性质.杨凯军、卢世林.湖北社会科学,6
论晚近美学论争中的“身体空场”.陈士部.河北学刊,6
北京话反身代词的历史嬗变(1750-1950).曹炜、蒋晨彧.苏州大学学报,5
清中叶以来北京官话反身代词的演变.李丹丹.中山大学学报,3
从“面积”表达看晚清语言革新与思想演进.刘永华.史学月刊,12
试论清末北京官话常用中日同形汉字词——以《日清会话辞典》为依据.于冬梅.东疆学刊,2
异口同声:从“东京语”到“京城声口”.沈卫威.中山大学学报,2
“返为自主国”:汉语进步论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认同、政治理想.王东杰.社会科学研究,6
“文字起于声音”:近代中国字拼音化思想对一个传统训诂理论的继承式颠覆.王东杰.近代史研究,4
救亡•启蒙•复兴——现代性焦虑与清末文字救国论.时世平.南开学报,1
清代汉文藏学文献中的藏语词.王宝红.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
“夷”“洋”“西”“外”及其相关概念——论19世纪汉语涉外词汇和概念的演变.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4
近代汉语代词“这等”的历史嬗变.施建平.江苏大学学报,5
近现代汉语中两种特殊结构的多视角考察——“我把你这(个)+NP”与“你这(个)+NP”比较.张俊阁.山东社会科学,8
“近代汉语指代词的音变都不怎么合乎规律”吗?.张卫东.深圳大学学报,1
近代汉语象声词的修辞特征.赵爱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
对近代汉语行为动词双音节化特点的分析——以《祖堂集》中的“償”、“犯”为例.柴淼.齐齐哈尔大学学报,3
中古道经与近代汉语语词溯源.周作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12
试论清末民初文学语言发展及其文化逻辑.邓伟.浙江学刊,1
民国白话文教科书在国语传播中的作用.李娜.东岳论丛,6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学术价值初探.朱乐川、董志翘.南京社会科学,10
近代国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魏义霞.江西社会科学,8
“国故学”与“中国学术”的纠结——民国时期两种“国学”概念的争执及其语境.文韬.中山大学学报,5
“国学”之争检讨.董恩林.中国文化研究,秋
“国语”的发现与“国学”的重建.贺昌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3
20世纪学科体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古典学——兼论出土文献在古典学复兴中的作用.曹峰.社会科学战线,8
“吾道一以贯之”章“忠恕”、“一贯”关系辨略——以近代以来《论语》注疏为中心.陈洪杏、刘娜.福建论坛,8
晚清思想人物与儒学的现代衍化.田敏.湖北社会科学,11
学人游幕与晚清汉学.王惠荣.安徽史学,4
重论晚清经今古文学之争——与两汉经学的比较研究.黄燕强.清史研究,3
新心学的理论特色与儒学的现代走向.李翔海.南开学报,2
经史分合与民国“新宋学”之建立.张凯.近代史研究,6
民国时期对朱熹理气论的不同解读.乐爱国.人文杂志,3
民国时期对福建理学的研究——以福建协和大学王治心、李兆民、郭毓麟的研究为中心.乐爱国.福建论坛,8
清代通俗史学发展及其时代特征——在鉴学视阈内.王彦霞.北方论丛,1
从新史学到新民族主义史学——略论宋学影响下的民国史学主流.牛润珍.史学史研究,2
关于重写20世纪史学史的思考——以“新史学”的传承和发展为例.刘永祥.河北学刊,4
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西方史学理论研究.于沛.文史知识,8
20世纪清学史研究范式之历史审查——兼论清学本质与新视野下清学史的书写问题.王坚.山东社会科学,7
抗战时期延安和重庆两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析论.黄静.学术研究,2
抗战中的“战国策派”及其史学.胡逢祥.史林,1
抗战时期上海亲日史学研究.符静.长江师范学院学报,4
试论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主要成就.濮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5
试论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时代特征与学术风格.濮灵.史学理论研究,1
中苏论战背景下的史学“反修组”初探.赵庆云.中共党史研究,5
清末钦定正史考论.阚红柳.学术研究,8
民国学者应用、整理和研究《清实录》初探.谢贵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
我的学术之路.杨天石.社会科学战线,5
史学史专家杨翼骧先生的治学历程和学术贡献.乔治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追求历史的真谛:我的史学之路——访张海鹏研究员.张海鹏、邹兆辰.历史教学问题,4
领舵史学远航——访章开沅先生.章开沅、詹娜.历史教学问题,3
“不是治学方法问题”——蔡美彪访谈.王维江采访整理.史林,2013增刊
中国近代目录学理论研究之学术遗产.全根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3
《晚清小说目录》匡补.郭辉、陈洪.南开学报,2
古代方志与近代社会调查之渊源关系探究.李志英.北京师范大学学报,3
中国新文学史论纲(上).施龙.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
中国新文学史论纲(下).傅元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
民国文学史特点研究.汤溢泽.湖南大学学报,1
返观与重构——“民国文学史”的意义、限度及其可能性.禹权恒、陈国恩.兰州学刊,2
文学史的时间意义——兼论“民国文学史”概念的若干问题.刘勇、张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3
“民国文学史(1912—1949)”的概念辨析与理论整合——兼谈旧体诗文怎样入史.魏泉.湖北大学学报,4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周维东.社会科学辑刊,1
重写文学史视域下的民国文学研究.李怡.河北学刊,5
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严家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
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朱德发.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
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范式的若干问题.逄增玉.山东师范大学学报,6
中国现代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现象.李继凯.福建论坛,4
论现代作家日记的文学史价值——兼析研究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刘增杰.文史哲,1
“民国机制”与“延安道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式冲突.韩琛.文学评论,6
现代文学发生期小说“创作”称谓探析. 亓丽.广东社会科学,6
文学伦理话语权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嬗变.陈永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1
“民国文学”:都市文学研究的新视角.管兴平.江苏社会科学,4
明末至晚清时期闽台文学的亲缘关系.陈舒劼.福建论坛,1
中国近现代“仇家子女相爱”母题对西方观念的接受、熔铸及开创.王立.广东社会科学,4
试论百年潮汕文学的基本性质.翁筱曼、翁奕波.汕头大学学报,1
从“文之学”到“纯文学”——晚清学人的“文学”著述及其学术取向.贺昌盛.南京社会科学,1
文学观念的众声喧哗——晚清民国时期中古文学研究现象之一.陶水平、王芳尊.求索,2
商业运营下的文学图景——《申报》早期小说刊载现象评析.文迎霞.江西师范大学学报,4
从传统向现代:民初东北叙事文学的话语——空间.薛勤.深圳大学学报,6
民初东北叙事文学故事——空间研究.薛勤.天津社会科学,6
命运共同体的文学表述——两岸华文文学视野中的“民国文学”.李怡.社会科学研究,6
何为启蒙——中国现代文学启蒙内涵及其演变新论.黎保荣.文学评论,1
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话语转型研究.师会敏.求索,1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王纯菲.社会科学辑刊,5
越界与整合: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汉语文学史——兼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意义和价值.黄万华.江汉论坛,4
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思考——兼论《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历史价
值与现实意义.刘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底层叙述”与社会关切.刘新锁.重庆社会科学,10
20世纪中国文学中汉字修辞的流变.张卫中.天津社会科学,4
20世纪初中国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生成与建构.黄健.求索,12
20世纪前20年的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高楠.海南大学学报,4
20世纪30年代文学认识的文化症候分析.张清民.湖南社会科学,4
从晚清到“五四”:论游记文学中的世界图式变迁.李岚.湖北社会科学,7
个体启蒙的另一路向——个人主义话语背景下“五四”新文学形式的变革.姬蕾.延边大学学报,4
回归“五四”:中国文学的出路.吴中杰.学术月刊,12
五四文学革命:上海的蓄势与北京的荣光.李永东.天津社会科学,4
五四乡土叙事的生成:现代认识“装置”下的想象与建构.李俊霞.文学评论,1
略论“五四文学”中的海洋书写.彭松.复旦学报,3
论新文学运动中的儿童文学.朱自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4
“五四”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谭桂林.中国社会科学,4
“五四”人的精神趋向——抽象化的文学政治与理性的激情化.耿传明、王晏殊.天津社会科学,2
民间叙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流话语的建构.王玉珠.人文杂志,8
非基督教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杨世海.学术月刊,5
天人关系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变.耿传明.中国社会科学,11
渊薮与战场——革命文学作家对于民国上海的空间体验.高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5
楹联传统与中国新文学.肖百容.中国社会科学,10
大革命时期的女性形象与文学创作.林丹娅、周文晓.厦门大学学报,6
三十年代海派文学的法国想象.张鸿声、郝瑞芳.社会科学,12
中国左翼文学主体性兼容与表达的圆融性.金蕾蕾、董贵成.求索,11
中国左翼文学研究中两个有待深化的课题.聂国心.贵州社会科学,3
论1927—1937年间国民政府的“查禁文学”.吴效刚.学海,6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查禁文学”.吴效刚.齐鲁学刊,6
抗战时期东北文学的特性.范庆超.社会科学家,1
中国现代文学抗战叙事中的冲突女性.雷霖.求索,6
究竟什么是“复合模式”:试探抗战期通俗文学的想象力.崔瑛祜.海南师范大学学报,8
论延安时期的纪实文学——传播学角度的阐释.杨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论延安文学语言变革的背景与意义.张卫中.甘肃社会科学,4
陪都文学的书写意向与文化蕴涵.郝明工.重庆社会科学,1
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三种形态及其文学史意义.黄万华.文史哲,3
革命视域中的性别议题——论解放区文学中劳动妇女形象的建构.杨利娟.扬州大学学报,4
创作:跨越政治、历史的“分水岭”——对1949年前后中国文学转型的一种考察.黄万华.广东社会科学,2
乡村现代性叙事与乡村女性的形塑——以20世纪40—50年代赵树理、李准文本为例.王宇.厦门大学学报,1
爱国启蒙·商业娱乐·多样杂糅——中国武侠小说传统的复活和近现代性.林春城.江汉论坛,5
小说虚构理论与近代小说及知识转型.吴泽泉.云南社会科学,3
论中国近现代儿童小说.杜传坤.东岳论丛,9
近代乡愚游沪小说中的城乡隔膜与对峙.施晔.上海师范大学学报,4
近代小说写作的民族意识与乡土情结.李威.重庆社会科学,12
近代城市黑幕小说的再审视——以《上海秘幕》及《北京黑幕大观》为中心.施晔.社会科学,3
技术与政治革命的双重变奏——晚清“新小说”兴起的历史机缘.姜荣刚.学术论坛,2
晚清小说儒家乌托邦的建构与超越.朱军.浙江学刊,1
晚清小说“反西方—超西方”的乌托邦想象.朱军.安徽师范大学学报,3
晚清方言小说兴衰刍论.姚达兑.文学评论,2
关怀社会:晚清小说现实主义品格的显现.李亚娟.云南社会科学,3
晚清乌托邦小说创作中的域外小说影响与文类选择问题.龙慧萍、蔡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12
东西交汇下的晚清冒险小说与世界秩序.李艳丽.社会科学,3
论晚清狭邪小说中的空间意识与叙事结构变迁.陆杰.北方论丛,6
繁兴与畸变:清末民初古文小说发展论略.庄逸云.上海师范大学学报,5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与欧洲感伤主义思潮.王木青.安徽大学学报,4
“疾病”与“治疗”——对清末新小说中一对隐喻的考察.郭继宁、郑丽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4
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乡土小说的文化意义和叙事价值.李静.学术研究,1
民初小说语言的建构与特质.邓伟.青海社会科学,1
民国初年“黑幕小说”的渊源流变与想象空间.郝庆军.山东师范大学学报,5
民国初期“黑幕小说”由盛转衰的文学史意义.郝庆军.中州学刊,1
情感设想与叙述实践的悖谬——兼论民初小说中情感体验的三重境界.邓瑗.兰州学刊,9
论五四文学精神对新时期前期小说中孝文化内涵的影响.周水涛、江胜清.江汉论坛,9
论小说史书写中的“举例”——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中心.刘勇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4
论“小说界革命”及其后之转向.陈大康.文学评论,6
1920年代旧派都市言情小说对传统模式的变异.王进庄.湖南大学学报,3
创伤体验与早期左翼小说的革命叙事.周仁政.江汉论坛,8
近代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问题探讨——兼论上海沦陷区文学主体创作.翟兴娥.江西社会科学,4
在启蒙与救亡之间:抗战时期小说的叙事生态.邓姿.湖南社会科学,1
农民小说的“解放”想象及其叙述(1941—1966).王再兴.文学评论,3
红学史上的关键一环——论近代红学研究.苗怀明.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
互文空间下近代东北蒙古族小说原创性探微——以《一层楼》到《红楼梦》及其续书为例.刘瑞弘、刘冬梅.学习与探索,12
《人鬼情末了》之晚清科幻小说版——从宣统三年《无线电话》中的“手机”说起.鲁卫鹏.福建师范大学学报,5
探寻晚清的“中国梦”——晚清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的法律想象和审美价值.高鸿.学海,5
《泪珠缘》及其续写与近代小说的走势刍议.丁峰山.宁夏大学学报,3
从1909《催醒术》到1918《狂人日记》.禹玲.湖北大学学报,4
二十世纪初中国“科幻小说”中的西方形象——以荒江钓叟《月球殖民地》为中心.邹小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
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与崇高美学——由《蚀》三部曲所引发的的论战谈起.李跃力.文史哲,4
影响与迎合:革命文学规范下的“自叙传”写作——基于《青春之歌》与《母亲杨沫》的对照分析.陈淑梅.中山大学学报,3
《白毛女》与土改文学.苏奎.兰州学刊,6
清代后期蒙古文学家族汉文诗文创作述论.多洛肯、贺礼江.新疆大学学报,6
“便击筑悲歌,谁与衔环?”——清代晚期的满族诗词书写.关纪新.兰州大学学报,1
新地体验与近代海外诗歌.李青果.江汉论坛,3
1900:诗界革命运动之发端.胡全章.河南大学学报,1
论“诗界革命”对启蒙运动的贡献.侯运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6
留得悲秋残影在:论《庚子秋词》.马大勇.求是学刊,1
《艽野尘梦》:1909年川军入藏的历史心性及社会诗学研究.杨公卫.西藏大学学报,4
民国以降唐宋词选之特点述论.许菊芳.北方论丛,3
五四时期诗歌伦理的建构与新诗创作.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6
《新青年》“新诗歌”专辑研究.高翔.求是学刊,5
论1920年代新诗的国家主题.张立群.人文杂志,1
诗言“感觉”——20世纪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罗小凤.文学评论,6
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传统.熊辉.广东社会科学,4
抗战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晋察冀诗歌.丛鑫.齐鲁学刊,2
抗战时期歌谣与诗歌的关系.李文富.重庆社会科学,5
抗战时期的古典诗歌创作——后南社时代的诗歌流衍.邱睿.重庆师范大学学报,4
战时诗歌的“地方性”书写.袁继锋.重庆大学学报,1
论1940年代新诗的国家主题.张立群.南京社会科学,9
被忽视的新诗成熟年代——1945—1949年青年诗人群的新诗创作.黄万华.文学评论,4
改良小说社研究初探.苏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3
论南社诗学与诗界革命之关系.高平.江苏师范大学学报,1
政治与诗学:南社的唐宋诗之争.张春田.读书,9
如社与民国金陵词学.李桂芹.社会科学研究,6
从创造社到我们社:诗性“自我”的承诺与疏离.黄雪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
新月派诗歌的时空诗学.李建平.求索,7
“遁园吟社”与《遁园杂俎》.朱则杰、黄治国.社会科学战线,11
诗与现实的平衡——九叶诗派诗论研究之一.张岩泉.福建论坛,3
“艺术”内涵的近代衍化——文化交流向度的语词考察.文韬.近代史研究,1
双重视觉文本的对峙——由月份牌与木刻版画的价值评价看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之途.吴晓兵.苏州大学学报,5
清末景德镇浅绛彩文人瓷画兴起根由探析.陈健毛、肖绚.广西社会科学,4
鲁艺美术部在东北的历史沿革(1946—1953).张岩岩.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
清代碑学转向的革命意识.杨明刚.云南社会科学,4
论民国碑刻的史料价值——以民国有关教育的碑刻为例.柯永红.暨南学报,12
20世纪上半期突厥碑铭研究成就述论.冯懿.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
“戏”说革命:“反历史主义”戏改倾向及其文艺阐释系统再考察.张炼红.社会科学,10
清代民国东北方志所见民间演剧史料辑考.王政.社会科学战线,4
近百年河北元杂剧传播研究综论.马琳萍.社会科学论坛,3
冲突与融合:近代上海戏剧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社会作用.江凌.社会科学,11
同治光绪年间清宫演戏宫外观众考——以《翁同龢日记》为线索.黄卉.北京大学学报,4
双红堂藏清末民初京调折子禁戏研究——以《庆顶珠》《趴蜡庙》《小上坟》为例.丁淑梅.甘肃社会科学,6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府的戏剧管理——以《广州市市政公报》中的戏剧史料为对象.宋俊华、
黄纯.广东社会科学,4
历史悲剧和革命寓言:20世纪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接受和发展.肖琼.内蒙古大学学报,5
论二十世纪昆曲文献学研究的两种典范.朱夏君.文学评论,5
旧京伶界漫谈(三):“七行七科”(上).张文瑞.文史知识,1
旧京伶界漫谈(四):“七行七科”(中).张文瑞.文史知识,2
旧京伶界漫谈(五):“七行七科”(下).张文瑞.文史知识,3
旧京伶界漫谈(六):说“里子”.张文瑞.文史知识,4
旧京伶界漫谈(七):底包与跟包.张文瑞.文史知识,5
旧京伶界漫谈(八):戏份儿、包银与“公事”.张文瑞.文史知识,6
旧京伶界漫谈(九):场面(上).张文瑞.文史知识,7
旧京伶界漫谈(十):场面(下).张文瑞.文史知识,8
旧京伶界漫谈(十一):文武昆乱不挡.张文瑞.文史知识,9
旧京伶界漫谈(十二):捧角儿(上).张文瑞.文史知识,10
旧京伶界漫谈(十三):捧角儿(下).张文瑞.文史知识,11
旧京伶界漫谈(十四):伶界的师徒.张文瑞.文史知识,12
雅俗夹缝中的另类启蒙——20世纪30年代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刘川鄂.文学评论,4
政治·民间小戏·乡村社会——论抗战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改造.王飞.贵州文史丛刊,2
抗战时期陇东民间小戏与社会动员.樊凌霞.延安大学学报,5
试论陕甘宁边区“改造说书”运动.张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1
民族国家话语下的延安戏剧革新.王飞.延安大学学报,1
抗战时期延安对大后方戏剧的影响.吴彬.新文学史料,2
“海派播音话剧”钩沉.尹诗.新文学史料,2
20世纪20年代基督教青年会音乐推广活动.关心.民国档案,3
论抗战歌咏运动时期中国群众合唱的特点.陆晓燕.安徽史学,6
内化与自觉:抗战时期国家意志的民众化——以大后方抗战歌谣为视角.扶小兰.求索,1
论抗战时期大后方民歌民谣之兴盛及缘由.朱小敏.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
晚清报载电影管理史料.张天星辑录.历史档案,4
中国电影史链条上的主旋律电影及其未来走向.彭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本党电影宣传”与“民族国家建设”——1927—1949年间国民政府的电影传播及其历史命运.李道新.上海大学学报,1
传统营销观念与中国早期商业电影.张剑鸣.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
大光明电影院与近代上海社会文化.姚霏、苏智良、卢荣艳.历史研究,1
上海早期电影理论与城市文化建构——论上海早期电影理论的演进及对当下的启示.金丹元、游溪.上海大学学报,1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张晓飞.社会科学辑刊,3
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电影的勃兴.李建华.重庆社会科学,3
《阎瑞生》:从社会新闻到电影——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拍摄始末探究.张新英.山东师范大学学报,4
照相与确立自我对象化之间的社会关联——以近代中国个人照与集体照为中心.葛涛.学术月刊,6
首次院士会议合影识图记.樊洪业.中国科技史杂志,3
论中共体育工作的政治化——以农村群众体育为中心(1927—1965).赵薇、朱汉国.甘肃社会科学,6
建国以来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成果与思考.谢天勇.学术界,6
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邓绍根.安徽大学学报,4
近代报刊的文体学意义.常恒畅.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
浙江县报百年史纲.李骏.社会科学战线,11
略述中国近现代回族报刊中的民族报道.金强、白贵.回族研究,2
同光之际劝课蚕书的撰刊与流传.高国金、盛邦跃.中国农史,4
清末民初报纸新闻报道类文体的发展与变革.刘英钦.中州学刊,6
向大本大源处探讨——湖湘文化精神与五四时期湖南报刊互动关系解读之一.田中阳.湖南大学学报,5
革命压倒改良——湖湘文化精神与五四时期湖南报刊互动关系解读之一.田中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
中共早期报刊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及启示.赵付科、季正聚.社会主义研究,2
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历史沿革考述.姜中卫.党的文献,1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办刊物研究(1928—1937).孟化.国家图书馆学刊,4
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报业发展述评.徐建.广西社会科学,7
抗战时期贵州的新闻传播特点及意义.蔡丹.贵州社会科学,12
抗战时期重庆戏剧期刊的演进及其影响.唐海宏.重庆社会科学,8
抗战时期中共在第三届广西学生军报刊创办中的活动.刘启强、陈峥.广西社会科学,10
西南联大的人文学科刊物及其历史贡献.杨绍军.学术探索,11
清末地方自治运动中的《大公报》舆论.吴晶.湖北社会科学,5
1948年《大公报》关于自由主义的论争.宋暖、张阳.求索,4
论《大公报•文学副刊》的法国文学研究.汤林峄.湘潭大学学报,6
《万象》与1940年代文学.张厉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6
现代出版视野下的《小说月报》(1910—1931)研究.刘洋.浙江社会科学,12
《小说月报》与抗战时期上海通俗文学的复兴.王鹏飞.中州学刊,11
1912—1922年《女铎》文本与妇女运动的关系.孙浩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3
《少年》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崔春雪.中共党史研究,5
关于《日文研究》杂志——与左联东京支部文艺运动之关联.(日)北冈正子作、(日)李冬木译.东岳论丛,3
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齐卫平、周颖秋.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3
从《文潮》到《文艺新潮》:一条不可忽视的文学史线索.黄万华.山东社会科学,9
《斗争》(苏区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郭丽萍.江西社会科学,1
试论中国近代小说及出版转型中的《文艺杂志》.文娟.北京社会科学,3
北平《世界日报》新闻文体的演变——“新闻典范”的视角.李明哲、唐志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3
新闻典范的历史构建——以《世界日报·妇女界》为中心的考察.侯杰、王小蕾.华南师范大学学报,3
《东方杂志》早期的文学面貌初探.王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5
20世纪初《东方杂志》的科学诉求论议.李益顺.湘潭大学学报,4
图像、杂志与反日情绪——以《东方杂志》(1928-1937)为例.卢淑樱.南开学报,3
《东方杂志》与现代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杨宗蓉.齐鲁学刊,1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文艺大众化问题论争——以《北斗》杂志为考察对象.李金凤.求索,4
从早期《申报》看西乐在沪商业演出.关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3
鸳鸯蝴蝶派与域外流行杂志——以《礼拜六》为中心的考察.黄丽珍.东岳论丛,6
从《论语》半月刊看孔子的政治文化形象.李英姿.齐鲁学刊,6
延安《边区群众报》典型报道特点浅析.郭小良、付伟.延安大学学报,4
《边区群众报》:大众化报纸的实践者.罗莹.延安大学学报,3
诗歌与音乐的一次完美联姻——战后上海诗歌音乐刊物《民歌》辨正与钩沉.凌孟华.社会科学,5
《扫荡报》沿革与发展相关史料.耿军、王志刚选辑.民国档案,4
解读《伊犁白话报》.安凌.新文学史料,3
抗战烽火中的《时代批评》与人权运动.王艳勤.抗日战争研究,2
我国报纸创办专刊的最早尝试——上海《时报》专刊研究.张振亭、尹婷.郑州大学学报,3
《学文》杂志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武.新文学史料,3
《学衡》办刊宗旨的内在精神及其启示》.郭昭昭.齐齐哈尔大学学报,5
《学衡》停印原因考.仝冠军.新文学史料,1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论政实践——《努力》周报研究.刘椿.深圳大学学报,5
晚清启蒙运动的媒介镜像与认同困境——从《杭州白话报》到《中国白话报》.赵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
《国文月刊》(1940—1949)目录辑校.李宗刚.山东师范大学学报,4
《国声报》“南光”副刊与厦大校友作家群.倪思然、朱双一.新文学史料,1
《国朝文汇》的国粹精神与文献价值.陈志扬、叶仙云.求是学刊,2
《河南》杂志与鲁迅——兼论《河南》杂志的时代意义及其影响.韩爱平.河南大学学报,6
《建设研究》与时局变动.刘文俊.民国档案,2
民国时期的《贵州日报》(1940—1949).熊艳妮.贵州文史丛刊,3
《科学》中“科学”及其人文关怀.张秀丽.郑州大学学报,4
全国抗战前夕边疆话语的构建与传播——以《禹贡》与《新亚细亚》的比较为中心.孙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浙江潮》诗歌与晚清革命诗潮.朱秀梅.河南大学学报,5
《萃新报》:晚清变局中的地方报刊与社会.田中初、祝一.浙江社会科学,8
《救国时报》对中国早期抗战事业的宣传和贡献.韩霞.长白学刊,6
延安时期前期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考述.王峰.延安大学学报,6
延安报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以《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为中心.焦金波.广西社会科学,6
《新中华》杂志的时政解读与社情传播.张秀丽.史学月刊,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媒体形象的塑造与认同——以《新华日报》为考察对象.刘兴旺、林志彬.广西社会科学,10
1945年《新华日报》批判《芳草天涯》的几个问题.张传敏.重庆师范大学学报,5
抗战胜利后重庆《新华日报》言论自由探析.王润泽.安徽大学学报,4
早期《新青年》散文的意义生成与文体确立.高翔、刘瑞弘.江汉论坛,12
关于《新青年》的两个问题.王波.近代史研究,5
大众杂志参与建构的中国比较文学——《新青年》杂志与比较文学.覃岚.江西社会科学,5
《新青年》前期国家文化的建构与新文学的发生.王永祥.文学评论,5
“满铁”与《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谷胜军.东疆学刊,2
论《群众》周刊在抗战初期的政治动员.张红春、雷国珍.中共党史研究,6
中国近代民营出版业成长的社会生态分析.黄宝忠.浙江大学学报,5
坊肆、名家与士子:晚清出版市场上的科举畅销书.曹南屏.史林,5
晚清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编纂出版的兴起与发展.元青.近代史研究,1
清末民国教科书中的“出版自由”概念考论.于翠玲、郭毅.吉林师范大学学报,3
民国时期出版文化一斑——以《科学》杂志的广告为例.刘敏、代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
商务印书馆与民初经学退出学制.朱贞.广东社会科学,4
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的出版类期刊研究.张志强、肖超.河南大学学报,5
试论延安时期中共出版工作的历史作用与贡献.刘苏华.中共党史研究,11
稿本《清民两代金石书画史》的文献价值.宗瑞冰.图书馆杂志,11
弢园随笔.史念祖著.近代史资料,总128号
同治重刻《白真人集》辨误.刘显.海南大学学报,5
《尝试集》“第三版”考辨.罗义华.江汉论坛,11
再谈我国第一部现代索引专著.谢欢.图书馆杂志,10
民国时期国家图书馆目录学论著编年.全根先、陈荔京.国家图书馆学刊,3
西洋照相石印术与中国古典小说图像本的近代复兴.潘建国.学术研究,6
晚清图像叙事的兴起及表现——以上海为中心的考察.陆涛.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3
《民国图书馆学文献学著译序跋辑要》序.王子舟.图书馆杂志,10
民国时期的监狱图书馆及出版物——以京师第一监狱为中心.张东平.山西师大学报,4
清华大学图书馆初创时期的几个关键问题述证.韦庆媛.国家图书馆学刊,4
湖北省图书馆早期历史(1904-1908)之考察.汤旭岩、马志立.国家图书馆学刊,1
文华图专办学资金来源考.彭敏惠.国家图书馆学刊,2
汪氏振绮堂藏书、刻书考略.张桂丽.中国典籍与文化,3
强学会书藏——不应被忘却的“路标”.李玉宝.图书馆杂志,8
关于豸华堂.张翔、吴萍莉.鲁迅研究月刊,7
抗日战争与缩微胶卷输入中国图书馆.刘劲松.国家图书馆学刊,6
1949~1965年抢救民间的古旧图书工作.皮学军.当代中国史研究,4
南京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源流、建设及特色.全勤.国家图书馆学刊,3
民国图书出版发行信息的CNMARC格式著录.李丽芳、宋晶晶.国家图书馆学刊,5
新世纪以来的史料型数据库建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陈鹏.国家图书馆学刊,6
民国期刊数字化建设中图像倾斜度问题研究.钱铮、颜佳.图书馆杂志,5
民国期刊资源数字化的实践.韩春磊.图书馆杂志,7
启蒙话语视域下的中国近代教育制度考量.王倩雅.江西社会科学,6
近代教育家对实践教学的探究.吴云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4
试论民国前期大学校长群体的教育改革.贾小壮.社会科学战线,6
黄山钟鸣的百年回响.王振忠.读书,10
清末庙产兴学政策方针与地方的运作——以清末四川叙永厅为个案.徐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3
论清末民初(1895—1916)陕西的庙产兴学运动.许效正.西北大学学报,4
清末民初教学论的知识结构、特征及其影响——以教材文本分析为中心.肖朗、肖菊梅.社会科学战线,1
清末民初新教育“转型期综合症”之探析.杨齐福、吴敏霞.福建师范大学学报,6
阵痛·觉醒·变革:清末民初桐城教育现代转型.崔磊、姚伟钧.江西社会科学,5
清末中国学制改革的文化价值取向.杨晓.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
论清末强迫教育的特征及成因.苏全有.求索,6
为“旧学应举之寒儒筹出路”兼彰“存古”之义:清季豫、湘、赣三省因应科举停废的办学努力.郭书愚.社会科学研究,3
教育行政系统的内外合作与民国前期教育——基于蔡元培与范源濂三度合作的考察.田正平、阎登科.社会科学战线,3
1930年代中期新旧教育二元并存格局初探.姜朝晖、朱汉国.齐鲁学刊,3
延安时期我党教育公平的实践及经验.朱现平.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教育发展述论.郝丽媛.延安大学学报,3
战后国民政府教育甄审失败原因探析.殷昭鲁.贵州文史丛刊,2
清末民初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与现代启示.李森、杜尚荣.西南大学学报,2
清末民初天津日本租界的初等教育一考——以日出学馆为例.吴艳.河北大学学报,6
晚清徽州乡村塾学教育的实态——以黟县宏村万氏塾学为中心.刘伯山.安徽大学学报,6
民初童蒙教育的变与不变——以商务版共和国教科书为中心.瞿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3
近代中学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构想.李银慧、谢长法.沈阳师范大学学报,5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动因考论.徐振岐、李晔晔.北方论丛,1
近代中国师范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演进特点及启示.周宁之.湖南社会科学,6
民国前期四川高等教育的变迁与定型.彭泽平.西南大学学报,2
北洋时期大学的教育与管理.胡婷.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
国民政府与民初师范教育的发展.阮春林.暨南学报,4
师范传习所与清末初等师资的培养.高俊.史林,2
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办学事迹考.夏骏.苏州大学学报,1
近代乡村新学教育发展缓慢的政府原因.吴彦芳、徐静.宁夏大学学报,2
“新县制”体系下失学民众补习教育研究.黄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4
晋察冀边区农村教育的追寻和考察.魏宏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与逻辑.曲铁华、慈玲玲.沈阳师范大学学报,5
规训与选择:工业化背景下乡村教育转型——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7).姜迎春、李和山.湖北社会科学,3
近代师范学校书法习字教育初探.曲立超.吉林师范大学学报,4
聘请外教与近代中国音乐教育.关心.郑州大学学报,3
民国时期数学教育发展管窥.徐乃楠、刘鹏飞、耿鑫彪.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
形塑党国:1930年代浙江省电影教育运动.冯筱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5
抗战时期解放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及启示.邹绍清.西南大学学报,5
抗战时期桂林新闻教育述评.黄品良、徐健.社会科学家,5
晚清军事教育现代性特征探析.甘少杰、吴洪成.湖北社会科学,4
晚清军事教育转型及历史启示.沈旭.军事历史,3
1928—1945年福建学校军训述评.兰雪花.东南学术,2
陕甘宁边区的国民教育方针.雷小倩.重庆社会科学,11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贵州国民教育运动研究.彭新莲.贵州社会科学,12
中央苏区时期的法制宣传教育.刘国钰.重庆社会科学,8
论抗日根据地的法制教育及其当代启示.饶世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
中国职业教育早期现代化述评.韩兵.广西社会科学,6
民国时期青海地区职业教育的兴办.赵春娥、白雪梅.青海师范大学学报,4
试论民国时期青海职业教育.刘慧敏.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3
伪满时期东北地区职业教育评析.李慧娟、佟银霞.社会科学战线,2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在职干部教育.王玉瑾.重庆社会会科学,4
论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干部教育的时代特征.夏继山.军事历史研究,1
中西方通识教育溯源及比较.王甍、汪荣.求索,6
实学的力量:化愚顽为英才——晚近苏南民间教育智慧研究.于书娟、蒋明宏.南京社会科学,5
中西方通识教育溯源及比较.王甍、汪荣.求索,6
晚清女学的视觉呈现——以天津画报为中心的考察.秦方.近代史研究,1
试论清末民初大众媒体对女子学校教育的影响.刘洁怡.贵州文史丛刊,3
不同性别话语体系下回族女子教育宗旨的论争——以民国回族报刊为中心.刘莉.回族研究,4
近代潮汕侨乡的教育转型——以书院衰落与新式教育兴起为中心.于亚娟.汕头大学学报,4
论新加坡早期潮侨教育在地化——以1930年代的端蒙学校为例.李妍、李志贤.汕头大学学报,1
近代佛学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以中国汉地佛教为范围的透视.王福兰、王喜旺.山西大学学报,5
清末民初中国东北的基督教神学教育.邱广军.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
清代新疆官办民族教育的政府反思.朱玉麒.西域研究,1
训政时期蒙藏委员会发展蒙藏教育实践初探.刘芳.南京社会科学,7
边疆视阈下新桂系时期的广西社会教育.张惠鲜、王晓军.广西社会科学,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公民教育述评.刘亚妮、杨恕.青海社会科学,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教育探析.刘亚妮.兰州大学学报,1
从“小锦”说到边疆教育上的文字问题.白寿彝.回族研究,1
清末伦理学教科书的编纂及其对学科发展的意义.赵清文.湖北社会科学,11
清末“蒙学读本”的文体意识与“国文”学科之建构.陆胤.文学遗产,3
引渡“新知”的特殊津梁——清末射策新学选本初探.孙青.近代史研究,5
辛亥革命时期新编《三字经》三种.吴密、黄霞整理.近代史资料,总128号
民初修身教科书中的责任认知.顾红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5
北洋政府时期历史教科书编写旨趣述评.何成刚.历史教学问题,5
开“教科书革命”之先河——中华民国第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述评.马慧英.历史教学问题,2
八十六年前的一本法理学教科书.张卓明.读书,12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编写之起步、发展与演化(1922—1949).胡为雄.教学与研究,11
新史观、新通史方法、新世界史——何炳松《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述评.范红军.历史教学问题,3
晋察冀边区小学《历史课本》评述.范铁权、郑京辉.历史教学问题,6
清代西北“回民义学”研究.杨文炯、樊莹.西北师大学报,4
近年中国大陆的近代私立学校研究述评.施扣柱.史林,4
中国早期大学精神的塑造及其现代启示.林冈、董四代.福建论坛,11
清末国立大学章程的差异性及其影响.祝士明、王世斌、王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6
清末四川藏文学堂兴办述略.阴海燕.西藏民族学院,6
光绪朝各省设立武备学堂档案(上、下).哈恩忠编选.历史档案,2-3
民国时期大学使命论争的当代启示.于滨.东北师大学报,6
民国时期私立高校的发展背景与动因.李志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4
论民国大学的德育环境.奚正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6
民国时期知名大学课程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启示.党亭军.延安大学学报,5
民国私立高校董事会管理制度与借鉴.顾倩、翟瑞.求索,6
没有精神,校庆何为?——民国教育家的大学校庆观.王建军.华南师范大学学报,5
一流大学之梦:四十年代“学术独立”论战回顾.朱鲜峰.读书,2
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大之比较刍议.罗玲.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
1949年中央大学的“应变”与抉择.蒋宝麟.近代史研究,5
中央党校——延安整风运动的“大本营”.谌玉梅、陈碧珍.延安大学学报,6
“分科”视域中的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李哲.文学评论,2
薪火传承 文化中坚——西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 潘懋元、张亚群.西北大学学报,1
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大历史学系.崔幸.西北大学学报,1
本土化与均衡化:以西北联合大学建立为中心的历史考察.周谷平、张强.浙江大学学报,6
西南联大对道德本位的“大学之道”抉择——基于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视角.杨吉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
西南联大历史系课程设置与教研的时代特征.陈勇、颜克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
西南联大“三常委”办学理念差异与契合.高建国、晏祥辉、李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6
西南联大:教授治校是如何实现的——以西南联大教授会为中心.张玮、朱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6
西南联大的成功与大学校长角色定位.王洪才.社会科学战线,11
论党在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启示.罗春秋.求索,1
抗战时期的黄埔军校与贵州.徐丽飞.贵州文史丛刊,3
在中西新旧之间穿行:五四前后的清华国文教学.欧阳军喜.清华大学学报,3
浅析清华学校早期的英语教学.邹振环.史林,3
晚清第一所现代大学登州文会馆若干史事考辨.郭大松.史学月刊,9
登州文会馆与山东大学堂学缘述论.崔华杰.山东大学学报,2
清朝民国祭祀佛教的历史状况及其社会学分析.李尚全.甘肃社会科学,3
近代佛教学术传统的传承与光大——读《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徐明生.社会科学研究,3
论近代老学的佛教诠释.刘固盛.暨南学报,6
试论民国时期佛教的困境——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佛教界对自身积弊的反思为中心的考察.单侠.贵州文史丛刊,1
民国时期西藏佛教通史研究的路径抉择.胡永辉.西藏研究,6
民国时期的云南藏传佛教.王碧陶.云南社会科学,1
百年中国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综述.萧红、袁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4
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新趋向.陶飞亚.史林,2
基督教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李金强.史学月刊,10
中国近代民众入教与宗族问题初探.李越.湖北社会科学,11
“中外新教合作建制”与近代基督教中国化研究.刘家峰.史学月刊,10
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天主教会.李晓晨.史学月刊,10
20世纪前后伊斯兰教在新疆哈萨克族中发展演变及“本土化”诠释.陈刚、阿扎提.西北民族研究,3
从清代归化城副都统衙门与民国档案为主看土默特文庙及其祭祀制度.梅花.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
近代上海的天后信仰.高红霞.安徽史学,5
民国初年华北农民敬神活动的社会影响.郑立柱.长白学刊,2
走出神秘主义迈向学术殿堂——近百年来中国命理学研究述评.程佩、张其凡.甘肃社会科学,5
清末民初宗教迷信话语的形成.罗检秋.河北学刊,5
民国时期川鄂边神兵神坛与地方聚落形态探析.李里.史学集刊,4
中国反宗教理论的成型:1920年代非宗教话语分析.杨卫华.澳门理工学报,3
作为方法的卢梭——现代中国百年卢梭学的反思.范昀.浙江大学学报,2
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及式样类型.罗晶、过伟敏.学术探索,4
清朝末年西洋音乐的传入与传统音乐形式的转变.关心.中州学刊,8
晚清中国西学书籍的流通——略论《万国公法》及“公法”的“知识复制”.章清.中华文史论丛,3
晚清新疆域外游记的新发现:《六日旅行记》.单宏军.新文学史料,3
晚清民初的“世界意识”与“世界文学”观念的发生.张珂.中国比较文学,1
中国洋泾浜英语的形成.周振鹤.复旦学报,5
民国时期对欧美近代幼教思想中“教”功能理念认知的引述.朱季康、(美)孔祥德、(美)薛烨.浙江大学学报,6
世界主义的中国烙印:中国世界语运动的特殊进程.何卓恩、焦徽.深圳大学学报,6
论20世纪初中国文化对西方音乐的影响.袁泉.东疆学刊,2
1919年前早期入藏的北美人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以其有关康藏论著在西方的影响为中心.赵艾东.西藏大学学报,2
东西同涨“中国潮”——新文学境外传播的两个典案分析.肖百容.文学评论,5
遗迹犹存“西来意”——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在1940年代中国流传之存证.解志熙.华中师
范大学学报,6
来华传教士与晚清史学批评.刘开军.人文杂志,4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甲骨学国际化.邹芙都、樊森.学习与探索,9
论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晚清社会的“文明化”虚构.王以芳.山东社会科学,6
新教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早期近代化.吴雪玲.东岳论丛,8
基督教传入对西南信教少数民族权利观念的影响.殷秀峰、陈小曼.河南大学学报,6
近代基督宗教报刊的创办与发展——以海洋亚洲为视域.侯杰、王小蕾.郑州大学学报,1
基督教传媒与西方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万国公报》为中心.谢放、谢尚芸.深圳大学学报,6
欧化白话与传教士的事功.陈历明.学术月刊,12
简论罗明坚和利玛窦对近代汉语术语的贡献——以汉语神学与哲学外来词研究为中心.张西平.贵州社会科学,7
哈尔滨犹太医院的历史与成因.杨威、马学博、李志平.中国科技史杂志,1
国内外关于日本史学对中国近代三大史学思潮影响研究综述.杨鹏.江西师范大学学报,3
日本近代文字改革论中的中国与西方.陈月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6
近代以来中国人编日本汉诗(词)集述略.王宝平.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
晚清时期日本学者的两部中国西南纪行.王晓梅.贵州大学学报,3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清末中国人对日语的进步认识.鲜明.社会科学论坛,12
从客观到非理性——近代日本的中国史研究.杨鹏.求索,6
甲午战前旅日士大夫的日本印象.张光华.贵州社会科学,7
“新杂志”《犯罪科学》中的上海形象.徐青.汕头大学学报,3
《海国图志》与日本幕末时期海洋环境的认识.鲁霞.日本研究,4
《菜根谭》在近代日本的传播与阐释.王成.文史哲,6
战前日本文学家笔下的中国东北——以作家舟桥圣一的文学作品为中心.石川肇.日本研究,2
从《巴赫其萨莱致喀什噶尔的信》看鞑靼扎吉德教育在近代喀什噶尔的传播.热合木吐拉•艾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我国的研究回顾.汤志华.长白学刊,2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杨卫华.中共党史研究,5
中国自由派基督徒视域中的苏俄国际形象(1918—1949).杨卫华.中山大学学报,6
1930—1931年中国民族主义期刊上的俄罗斯和俄罗斯文学——以《前锋周报》和《前锋月刊》为例.罗季奥诺夫.社会科学战线,5
苦难的“风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白俄乞丐叙事.杨慧.南开学报,4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政治性特点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张秀洁.海南师范大学学报,5
从晚清北欧行记看中国人对北欧各国的认识.辛德勇.中华文史论丛,2
美国早期对华传教舆论中的孔子.张涛.社会科学辑刊,5
马丁•路德形象在晚清中国的传衍.章可.浙江学刊,6
“密苏里模式”与中国报业近代化.林牧茵.复旦学报,5
从“花旗国”到“美利坚合众国”——清代对美国国名翻译的演变考析.梁建.历史档案,1
经世致用:中国近代翻译文化意向的必然选择.吴书芳.湖北社会科学,1
近代中国译名“封建”新探.聂长顺、王淑贞.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
从矛盾的翻译到矛盾的立场:女权主义术语在近代中国的翻译与流转.陈雁.复旦学报,1
目的论观照下解析晚清翻译文学中的民族情结.刘惬文.云南民族大学学报,4
论晚清小说翻译的文学现代性.李昕.西南大学学报,4
新文学形态的小说雏形——试论晚清西方传教士翻译的《天路历程》白话译本的现代意义.袁进.社会科学,10
早期中英条约的翻译问题.屈文生.历史研究,6
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百年翻译与传播.胡为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
物理学名词moment中文译名之创制及变迁.王广超.自然科学史研究,2
“失业”一词在民国:被译介的现代性及其局限.汪琳岚.兰州学刊,3
论《大公报°文学副刊》的文学翻译研究.汤林峄.湖南社会科学,5
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与“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现代转型.戚健.湖南社会科学,3
“左联”时期国际路线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杜吉刚、周平远.南昌大学学报,5
抗战大后方对莱蒙托夫的译介.熊辉.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
中国小说中的中国人——《阅微草堂笔记》的最早西译本研究.陈婷婷.深圳大学学报,2
林译小说“思想性误读”根源探析.王金双、范晓霞.海南大学学报,2
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王涛.宁夏大学学报,2
弥合缺失与范式创新:西洋教会女学对晚清社会教育变革贡献浅析.高慧.兰州学刊,5
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科学辅教问题.任淑艳.广西社会科学,1
生存与信仰之间:教会大学的两难处境(1922—1951)——以华中大学为中心.章博.江汉论坛,9
教会大学与民国乡村建设——以燕京大学清河实验区为个案的考察.张德明.北京社会科学,2
反思性批判与创造性转化——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与英国功能论人类学的双向互动为例.赵旭东、齐钊.西北民族研究,1
约翰旧影燕京遗踪.阎光才.读书,3
战争中的燕京大学.陈远.社会科学论坛,7
试论留学生对云南经济近代化的贡献.王丽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3
留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地方自治.韦广雄、覃兴东.广西社会科学,11
清末出国留学生的结构分析(1896—1911).魏善玲.历史档案,2
留学生群体与民国时期农业的发展.赵师红、周棉.江苏师范大学学报,5
留学生群体的早期分化与救国道路的探索.安宇.江苏师范大学学报,1
留学背景与新文学的标志性创作.郑春.山东社会科学,7
海归考“进士”.樊洪业.中国科技史杂志,4
中央研究院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留学事业的贡献.周雷鸣.江苏师范大学学报,6
清末留日学生与日本社会的摩擦和冲突.王卫平、邵宝.苏州大学学报,6
留日学生与清末浙江变革.徐立望.浙江学刊,4
师乎?生乎?留学生教习在京师大学堂进士馆的境遇.韩策.清华大学学报,3
武昌首义后中国在日留学生的不同反应——基于日本外交档案的考察.张昭军.近代史研究,6
论伪蒙疆政权的留日教育活动及其特点(1937—1945).汪丞、余子侠.江苏师范大学学报,1
日本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1937—1945).徐志民.历史研究,3
1898—1918年德国柏林大学中国留学生研究.杜卫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德生与中国文化对德传播.元青、王晓霞.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段经历——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留英学生为中心的考察.元青、潘崇.社会科学战线,4
庚款留荷考.周雷鸣.民国档案,4
民国时期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汉学的贡献述论.吴原元.江苏师范大学学报,3
1902—1928中国留美学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林晓雯.江苏社会科学,3
民国时期回族留埃学生群体的中阿文化交流.钟银梅.回族研究,1
加拿大传教士对前期汉学的贡献:一个跨国学术领域的建立.梁丽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
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学”文献专藏早期发展概述(1927—1937).李婧.国家图书馆学刊,5
美国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探要.朱政惠.史学理论研究,3
七、中外关系
中国外交近代化内在成因分析.姜德琪.鲁东大学学报,4
东亚“华夷秩序”之嬗变——12至19世纪来自中国东北地区族、国的冲击.赵毅.东岳论丛,8
放眼东亚世界全局,重构文明秩序边疆——“东亚秩序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敖凯.抗日战争研究,4
公理与强权的博弈——从历史角度看战后国际秩序发展的前途与困扰.杨奎松.近代史研究,6
中国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关系演变:回看历史启示未来.徐蓝.近代史研究,6
开罗会议与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的重构.陈谦平.近代史研究,6
中国与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赵志辉.近代史研究,6
中国在联合国创建中的作用及对自身大国地位的认识.金光耀.近代史研究,6
冷战时期的中国与国际秩序.陶文钊.近代史研究,6
不平等条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读《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侯中军.史林,3
条约制度与沿海边缘社会——鸦片战争后的和约谈判及条约文本再解读.王瑞成.浙江大学学报,1
近代国际条约与日本对延边地区的侵略.李洪锡.延边大学学报,6
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李育民.历史研究,5
试论《中日修好条规》的不平等性.张岩、黄定天.东北师大学报,4
马里亚·老士号事件与《中日修好条规》.白春岩.暨南学报,5
北京政府废除《中俄蒙协约》的努力.樊明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3
《开罗宣言》拟定与发表的若干真相.周小宁.军事历史,6
《雅尔塔协定》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杨学峰.东北史地,6
中国租界史的再认识之(一)百年租界的数目、面积和起讫日期.陈明远.社会科学论坛,6
中国租界史的再认识之(二)租界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陈明远.社会科学论坛,7
中国租界史的再认识之(三)租界与教会的希腊——希伯来精神.陈明远.社会科学论坛,8
中国租界史的再认识之(四)百年租界·帮会·鸦片.陈明远.社会科学论坛,9
中国租界史的再认识之(五)毁誉不一的“买办”阶层.陈明远.社会科学论坛,10
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收回始末.张丽.史林,5
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概念——外蒙及西藏问题中的“主权”与“宗主权”.张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
“执盟府之成书,援万国之公法”:中法战争前宗藩关系的合法性建构.张卫明.史林,2
从《海国图志》看“海国”与“中国”概念的生成——全球、海国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中国”定位与新主体意识.王瑞成.社会科学战线,2
晚清政府的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及其国际化努力——以参与国际公约为视角.尹新华.求是学
刊,6
抗战时期国民党应对国际环境嬗变的经验及教训.杜俊华、崔晶晶.甘肃社会科学,2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共中央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和办法——老一辈革命家与边界问题研究之一.廖心文.党的文献,4
成功解决中缅边界问题——老一辈革命家与边界问题研究之二.廖心文.党的文献,5
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关系准则的适应初探——以清政府参与俄、朝遣返越境朝鲜人交涉为例.潘晓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近代外交的“通信变革”——清末民初国际宣传政策形成之考察.马建标、林曦.复旦学报,5
皖系军阀外蒙政策研究.应俊.求索,9
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端——西柏坡时期中共外交政策与外交工作述论.贺艳青、肖瑜.中共党史研究,2
清总理衙门刊印《聘盟日记》考.尤淑君.历史档案,3
晚清驻外领事商务报告制度研究.王力.社会科学战线,4
试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兼论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李潜虞.社会科学战线,2
治外法权,还是领事裁判权?——从民国以来学者论争的焦点切入.李洋.历史教学问题,6
清末民初华洋诉讼双轨理案体制产生及其司法实践之影响.钟勇华.兰州学刊,10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驻欧特种宣传委员会报告书.龙锋选辑.民国档案,3
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外交协会述略.熊斌、但唐军.重庆师范大学学报,3
第三方国际力量与近代中日关系互动模式初探——以实体国家为视角.朱海燕.史学月刊,11
“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张晓刚、国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
藏锡边界纠纷与英国两次侵藏战争.朱昭华.历史档案,1
法国与中日甲午战争.葛夫平.中国社会科学,3
日本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三种论调.王美平.历史档案,1
大陆政策与日俄战争.张玉芬.江汉论坛,4
接受还是拒绝?——列强对北京政府修约照会的反应.张丽.史学月刊,8
“五四运动”前后的中英西藏界务问题交涉.朱昭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4
民族主义视域下的政争与外交——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在美各方力量博弈.熊斌.社会科学家,3
抗战期间葡日合流内幕窥探——依据台北“国史馆”蒋中正档案部分史料的透视.莫世祥.澳门理工学报,2
民众在1938年英日关于中国海关问题交涉中的影响.胡雪涛.江西社会科学,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自由知识分子对日本侵华“人口过剩说”的驳斥.洪岚.学术研究,8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对外人资产之掠夺——以美德两国在宁资产被劫情况为中心的考察.姜良芹.南京大学学报,3
日军大屠杀后美国外交官在南京非凡的使命.(美)陆束屏.日本侵华史研究,第2卷
诺门罕战役的边界纠纷探析.乌兰图雅.日本侵华史研究,第2卷
珍珠港事变后日伪对北京英美教会的政策.王淼.历史教学问题,2
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与滇缅公路的修建.崔巍.江海学刊,6
雅尔塔体系与“西藏问题”历史的内在联系.孙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6
第九届太平洋国际学会有关战后太平洋地区重建问题的讨论.雷亮编译.民国档案,3
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中日历史认识问题——以《纽约时报》(1980—2010年)为例.张绍铎、马洪喜.社会科学辑刊,3
《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补正.金成镐、王志伟.近代史研究,5
战后日本的英联邦占领军.陈巍.抗日战争研究,1
中苏在对日“战利品”问题上的交涉.饶品良.党史研究与教学,2
由内政而外交:重评义和团战争的一个视角.马勇.社会科学论坛,6
晚清洋货流行与市民运动兴起——从义和团到抵制美货运动.李长莉.社会科学,11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斗争——以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日租界为例.石方杰.湖北社会科学,12
有关五卅惨案的中外交涉——以外方为中心的考察.张丽.近代史研究,5
1947年前后英印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与国民政府的处置.张皓.晋阳学刊,2
对近代中国教案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苏全有、张超.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
晚清中国外交困局的回顾与反思——以天津教案为例.周琦、陈素娟.湘潭大学学报,2
时间、空间与传媒——晚清教案史上的两起知县自杀疑案比较.杨雄威.江苏社会科学,6
清末绥远地区宗教文化的侵袭与抵制——二十四顷地教案成因探析.王德.内蒙古社会科学,6
庚子年内蒙古阿拉善旗王公礼送外籍神父出境事件述略.梅荣.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5
论海门教案中地方官僚法律心态的演变.朱洪涛、罗福惠.求索,10
近代基督新教在华传教运动女性化原因探析.尹翼婷.求索,7
近代瑞典传教团喀什噶尔传教之旅——《中亚的传教与变革》评述.木拉提·黑尼亚提、迪木拉提·奥迈尔.西域研究,1
传教士与庚子赔款——以美国北长老会为例.王妍红.福建论坛,3
《牧师书简(1911~1914)》的发掘及其史料价值——管窥清末民初基督教英美会在乡土四川的发展与境遇.张丽萍.暨南学报,4
1917年前俄国关于驻北京传教团政策的演变.肖玉秋.南开学报,1
从英国“客邮”撤出看近代中西关系的复杂层面——以广东省档案馆藏文献为基础.刘永连.暨南学报,5
清政府对英国侵占洪扎的交涉及有关问题的解决.许建英、陈柱.社会科学研究,5
1895年中英“藏哲勘界”研究.张永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4
清末民初英国在中国租借地威海卫的乡村管理.刘本森.江苏社会科学,2
西姆拉会议及中英交涉.李国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国共内战前后英国对国民党的态度演变——以英国档案文献为中心的考察.奚庆庆.安徽师范大学学报,4
近代“治外法权”的特殊形式:美国驻华法院初探.李洋.湖北社会科学,5
引发中美第一次严重冲突的“德兰诺瓦事件”研究综述.王泽强.贵州文史丛刊,1
也说1908年美国大白舰队访问厦门——为马幼垣先生补充.戴海斌.史林,6
抗战初期美国在华撤侨撤军决策与行动.陈志刚、张生.安徽史学,6
1942—1972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中国西藏地区的隐蔽行动.李树宏.军事历史,3
美军观察组对国共两党历史命运的认知与判断.赵红.延安大学学报,3
开罗会议提供的历史性愿景——以中美关系为中心的若干思考.吴景平.近代史研究,6
二战后期的中美关系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左双文.近代史研究,6
战后初期美国新闻处在华宣传活动研究.翟韬.史学集刊,2
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研究述评(1927—1949).左双文、王英俊.史学集刊,1
西方有关德国涉藏历史的研究述评.赵光锐.民族研究,3
胶州湾事件:缘起、交涉及症结.马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4
“一战”对德外交与中国加入国际体系.李志学.学习与探索,8
中法西沙争议及西沙气象台的筹设.王静、郭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4
“联俄政策”与近代中国的困厄——晚清对外政治战略论析.雷大川.社会科学战线,10
俄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中东铁路的修筑.马蔚云.俄罗斯学刊,2
国家利益变迁与苏俄在中东铁路问题上态度的变化——以苏俄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为例.马蔚云.中共党史研究,6
中东铁路及其附属地警察机构浅析.沈悦.西伯利亚研究,6
“东方的光明”来龙去脉考.卢刚.民国档案,4
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关系问题研究综述.吕静.西伯利亚研究,2
退台前后的国民党当局与“控苏案”.肖如平.台湾研究,4
以史为鉴,共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日本侵略与掠夺学术研讨会综述.王平鲁、王玉芹、丁美艳.社会科学战线,11
近代中日关系研究的史料与史学.桑兵.抗日战争研究,4
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交错”与“分歧”——围绕领事裁判权问题.青山治世著、朱琳译.社会科学研究,6
甲午战前中国文人的日本观——以“琉球事件”为中心.焦润明.日本研究,4
醒梦之间:1895年后中国人日本观的变化.宋茜茜.历史教学问题,5
“九一八”后知识界对“战”与“和”的不同抉择——以《东方杂志》和《独立评论》学人为中心的考察.喻春梅、郑大华.史学月刊,1
燕京大学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张德明.党史研究与教学,2
评家近亮子的《蒋介石的外交战略与日中战争》.深町英夫.抗日战争研究,2
名至实归:评米德著《被遗忘的盟国》.周勇、吴兵.抗日战争研究,4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读刘岳兵著《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有感.白春岩.抗日战争研究,3
明治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王升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5
日本近代蔑视型中国观的形成.杨栋梁.南开日本研究,1
近代初期日本的对外认识与领土观的形成.李若愚.日本研究,4
近代日人桂边调查初探——以东亚同文书院的活动为中心.周长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间谍先行•资本渗透与“女性先驱”的日本人流——近代日本人染指东北之始末及殖民谋求.王希亮.日本侵华史研究,第3卷
日本关东都督府的东北调查.王铁军.日本研究,1
第四次太平洋会议日本民间外交活动研究——以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为中心.陈雪娇.日本研究,3
日本侵华时期大众媒体战争参与问题探析.刘朝华、刘潇湘.社会科学家,1
近代日本对长江航道军事谍报活动概述.许金生.民国档案,1
日本“吞并琉球”计划出台始末.李理.清华大学学报,6
再论“牡丹社事件”——以清中央政府为视角.王泽京.军事历史研究,1
东靖民间谍案考析.陈景彦、徐磊.历史研究,3
巨文岛事件与甲午战争前中日关系之变化.郭海燕.文史哲,4
论义和团运动时期日本态度的变迁——以日本报刊舆论为中心.李炜.东岳论丛,7
民国初期在汉口之日本陆军派遣队述略.李少军.近代史研究,2
穿越百年的对外征服案.赵德宇.读书,1
国际法视角下的关东州组建.陈秀武.外国问题研究,3
日军空袭锦州与国际社会反响再探讨.袁成毅.民国档案,4
关于日军侵占桂林及周边地区的民间记忆——以广西灵川县定江乡为考察重点.唐凌、邓璟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4
韩国学界伪满时期民族关系研究的新成果——读尹辉铎著《满洲国:殖民地想象所孕育的“复合民族国家”》.权赫秀.抗日战争研究,2
历史传播细节化与大众化的嬗变——《长春,伪满洲国那些事》读后.周大勇、王秀艳.社会科学战线,1
民国时期的跨界商人、地方财政与中日关系——以福建省政府借款为中心.张侃.南昌大学学报,3
日本要求“土地商租权”与中国官民的抵制.王旭.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
日本越界侵渔与民国北京政府的应对(1924—1927).刘利民.抗日战争研究,3
“满铁”对图们江流域森林资源的“调查”.王晓峰.东北史地,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海关的强占与东北贸易的变化.于耀洲.学习与探索,6
伪满前期满铁对东北煤炭业的控制——满洲炭矿株式会社成立经纬.李力.东北史地,1
伪满时期日本的石油贸易管制研究.邱建群.日本研究,4
从东北日本移民看伪满时期的土地关系及其社会影响.马伟.长白学刊,1
刍议东宁地区日本“开拓团”的殖民入侵.鲁丹.长白学刊,1
从上海日商纱厂考察战时日本在华中的军票工作.王萌.历史研究,6
沦陷时期日伪政府对保定商会的体系再造及其控制.朱英、左海军.江苏社会科学,1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在湖北沦陷区的经济统制.徐旭阳.民国档案,3
战时日本纸媒视野下的“满洲移民”运动.孙继强.东北史地,6
九一八事变前“满铁”职员对战争的美化.张锦、刘禹.东北史地,2
“满洲医科大学”在内蒙古巡回诊疗及其实质.王玉芹.东北史地,5
天津编译社与近代日本在华舆论操纵活动.许金生.江海学刊,5
《大北新报》的创办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新闻侵略.刘会军、张瑞.东北师大学报,5
《满洲评论》与伪满文坛——以期刊文艺栏目为线索.祝力新.东北师大学报,3
伪满洲国时期的协和剧.王桂妹、何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5
从南京沦陷前后日媒报道看日本的战时传播.孙继强.南开日本研究,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伪满对基督教会的控制.徐炳三.史学集刊,6
论日本军用中国语教科书的编撰.王宇宏、罗琦.军事历史研究,1
日本在伪满公营医疗制度的实施及其回流.赵晓红.社会科学战线,6
“九一八”事变前满铁附属地日本人小学校教育方针确立探析.谢忠宇.东北师大学报,5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在中国东北推行的奴化教育.吕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3
日本侵略者在满洲医科大学的奴化教育述论.蔡仕魁、恽怀英.东北师大学报,6
日本侵华战争罪行若干资料摘编.于小军.历史教学问题,1
日军鲁西霍乱作战研究.谢忠厚.抗日战争研究,2
日军“十八秋鲁西作战”中国人死亡人数商榷.徐畅.抗日战争研究,2
日本屠杀虚构派“外宣”研究:现状与影响.杨夏鸣、吴泽林.南京大学学报,3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真实与理性——张宪文教授访谈.张宪文.南京社会科学,6
《南京大屠杀全史》与南京大屠杀问题的学术研究.步平.抗日战争研究,1
诠释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问题.孙宅巍.民国档案,4
重庆大轰炸与国际法.金明、张鲁鲁.西南大学学报,4
南京日军“慰安所”与“慰安妇”概论.经盛鸿、胡卓然.日本侵华史研究,第3卷
“中国意义”的丧失与战争责任伦理的解体——评马场公彦著《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刘建平.抗日战争研究,4
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的审判.经盛鸿.南京社会科学,6
关于中琉关系历史遗迹调查与研究.赖正维.南开日本研究,2
从琉球语“友昆姑巴甚麻”及久米赤岛等地名考释看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归属.韩结
根.复旦学报,6
从甲午战争前欧洲人所绘中国地图看钓鱼岛列岛的历史.韩昭庆.复旦学报,1
“尖阁问题”内在的法理矛盾——旨在驳斥“固有领土”论.羽根次郎.抗日战争研究,2
条约视角下钓鱼岛主权归属探究.曲波.当代中国史研究,5
开罗会议与钓鱼岛问题探微——纪念《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苏智良、李云波.历史教学问题,4
战后台湾当局对琉球归属的外交策略.尤淑君.江海学刊,4
战后初期日本对琉球的领土政策——兼论钓鱼岛问题.隋淑英、陈芳.近代史研究,5
迁台后国民党当局在琉球问题上的政策演变——兼论琉球对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的影响.黄俊凌.台湾研究集刊,1
1951至1972年蒋介石政权的琉球政策.褚静涛.安徽史学,5
论20世纪70年代台湾留美学生保钓运动发生的国际背景.刘玉山.抗日战争研究,3
1970年代初台湾的钓鱼岛史地研究.褚静涛.南京社会科学,12
关于中日对钓鱼岛“有效管辖”主张探微.张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4
无法掩蔽的历史真相: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村田忠禧《日中领土争端的起源》评介.石东霍.抗日战争研究,3
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对策方法——老一辈革命家与边界问题研究之三.廖心文.党的文献,6
略论中印关系问题的历史脉络.余锦龙.中央民族大学学报,5
论廓尔喀第三次侵藏战争.黄维忠.西藏大学学报,1
19世纪中期中印边界东段的若干协定.吕昭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
越南使臣对晚清中国社会的观察与评论.陈国保.史学月刊,10
近代转型视野下的中朝关系——李鸿章与李裕元书信联系研究.王晓影、权赫秀.史林,3
浅析清末中朝宗藩关系的几个特点.刘少颖.东北史地,1
《外侨户籍册》与民国时期外侨在昆明的活动.罗群、黄翰鑫.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9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部分会员在近代康区的游历考察活动述论.向玉成、肖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6
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植物学家的东部藏区活动考述(1906-1927).李沛容.西藏大学学报,3
张氏父子主政东北期间来华日籍军事顾问研究.王铁军.日本研究,4
论抗战时期在华居处的美国作家.郎艳丽.学术论坛,1
八、人物
早期现代经验的诗性领会——清末民初五大经典诗人研究.沙红兵.文学评论,1
镜里看花影几重——中外记载中的一位晚晴沪上女西医.颜宜葳.文史知识,7
《瑞典国记略》作者考.贾浩.清史研究,4
二十世纪三位伟人与民族复兴中国梦.韩冰.东岳论丛,12
一个将领,可以写出一个朝代的兴衰——《诸马与民国》序.杨怀中.回族研究,2
“战国派”作者群笔名考述.孔刘辉.新文学史料,4
《抗战阵亡将士资料汇编》介绍.李强.抗日战争研究,1
正确把握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编撰中的涉史政治性敏感问题.董长军.军事历史,5
一至三画
丁开嶂之名辨析.王勇则.北京档案史料,1
丁丙及杭州丁氏家族家世考述.周膺、吴晶.浙江学刊,5
“被强暴的女性”:丁玲有关性别与革命的叙事和隐喻——再解读《我在霞村的时候》及《新的信念》.吴晓佳.中山大学学报,1
丁玲与朴景利的人生及创作之比较研究.(韩)万红.甘肃社会科学,2
多重话语纠结下的叙事分裂——从丁玲《在医院中》看延安文艺运动.李炎超.齐鲁学刊,2
个性色彩·文学情结·政治意识——解读丁玲精神史与20世纪中国革命.张建波.齐鲁学刊,6
左联时期丁玲文艺思想的二元倾向.秦林芳.学海,6
论陕北前期丁玲文艺思想的二重性.秦林芳.南京社会科学,6
论丁玲的“瞿秋白书写”.秦林芳.江苏社会科学,6
同路”到“分道”——延安时期的丁玲与萧军.秦林芳.海南师范大学学报,6
陕甘边区习仲勋的人权保障思想与实践.王欣媛.延安大学学报,2
论习仲勋对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贡献.袁武振、梁月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3
习仲勋与照金苏区.王新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4
在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李建国.中共党史研究,10
习仲勋与两当起义述论.李东朗.中共党史研究,10
在陕西省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欧阳淞.中共党史研究,11
马寅初与20世纪30年代的工农立国之争.李晓波.中州学刊,7
马福祥与近代宁夏回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张腾、杨云.回族研究,1
论马麒与青海建省.勉卫忠.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四画
论丰子恺早期的“同情说”——兼与闵斯特伯格的认知主义美学相比较.黎萌.西南大学学报,3
王子云先生绘制的五幅水彩写生画——西北大学藏“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资料整理研究之一.“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资料整理组、 冉万里.西北大学学报,3
从王开泰案看清末学官的陋规.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3
文化达人王云五对汉语辞书学的贡献.周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6
传统三教内在转型的近现代尝试——王凤仪教化哲学研究.李明.东岳论丛,1
民国初年王芝祥“督直改委”事件考.严泉.民国档案,2
“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的社会活动探析——以王光祈为中心的探究.吴丽君.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
音乐与政治:王光祈音乐民族主义建构论析.王续添.音乐探索,2
王完白与孤岛时期上海重整道德运动.王淼.抗日战争研究,4
一二九运动后王卓然逮捕东北大学学生风波始末——兼谈王卓然的校政.张万杰.东北史地,2
王国维陈寅恪国民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郭现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
王国维“清学三阶段论”溯源.姜萌.齐鲁学刊,3
王国维“清学三阶段论”溯源.姜萌.齐鲁学刊,3
王国维词学与罗振常、樊炳清之关系.彭玉平.四川大学学报,3
王国维致某君书残稿考证——兼谈其学术史意义.侯书勇.苏州大学学报,3
作为鉴赏家的王国维.雷文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4
王国维“境界”说的存在主义向度.潘海军.北方论丛,5
王国维与胡适:回归古典与文学革命.彭玉平.复旦学报,5
王国维的词人批评与晚清词风之关系.彭玉平.南京师大学报,6
王国维拟撰的《文学通论》一书.彭玉平.文史知识,9
王国维的学术中国梦.彭华.文史知识,10
王国维经学路向与新史学之构建.王刚.学术月刊,11
从《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看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文爽.海南师范大学学报,11
艺术超越的中国难题——略论王国维的美学批评范式.汤拥华.社会科学战线,12
王昆仑与战前南京的抗日救亡运动.崇庆余.民国档案,2
王昆仑与“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学生爱国运动.崇庆余.江苏师范大学学报,3
王柏年及其《中国儿童图书馆事业发展史》.黄洁.国家图书馆学刊,4
“交换馆员”王重民、向达欧洲访书考.荣方超.国家图书馆学刊,3
王树枏写给入疆日本人的诗.董炳月.文史知识,12
王闿运京师之行、交游雅集及著述考述.程彦霞.郑州大学学报,2
王闿运拟古诗观成因探析.何荣誉.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4
近代早期出洋中国士人的西方认知及其思想世界的转型——以王韬《漫游随录》为线索.邵建.史林,6
论双重“边缘”身份与王德威晚清文学书写.王琳.四川大学学报,1
我的流亡与求学经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先驱王翰章口述.王翰章口述、岱峻采访整理.史林,2013增刊
佛性与现代性的渗透与融合——论太虚法师诗文创作中的新文化影响.谭桂林.文学评论,3
二十世纪思想界对中国传统佛学的批判与抉择——以太虚印顺为例.李宜静.社会科学论坛,7
论戈公振与上海《时报》“专刊”.宋三平、张振亭.南昌大学学报,6
陈云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刘仓.党的文献,1
多重文本构筑下的青年毛泽东思想史研究——兼论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王俊博.湘潭大学学报,1
毛泽东的教育生涯及其教师观.李庚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
毛泽东东固、长汀调查与思想上的伟大转变.唐莲英、丁仁祥.扬州大学学报,1
毛泽东与艾思奇的哲学互动.欧阳奇.党的文献,1
三大战略决战中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金冲及.党的文献,1
毛泽东研究:史料与方法——第五届全国“毛泽东论坛”述要.陈龙.党史研究与教学,2
青年毛泽东读《共产党宣言》漫议.房世刚.党的文献,2
毛泽东的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学——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例.王阿寿.军事历史研究,2
毛泽东文艺思想成因溯探.肖佩华、邹瑞兰.延边大学学报,2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启示.董学文.党的文献,2
平津战役中毛泽东给傅作义的一封信.唐义路.军事历史,2
试论毛泽东与井冈山的若干关系.孙伟.北京党史,3
毛泽东与“如何研究战争”——兼及对我军探索信息化建军与作战规律的几点思考.张伊宁、张兢.党的文献,3
毛泽东与人民军队铁的纪律.慕崧.军事历史研究,3
毛泽东对思想上建党的初步探索——从井冈山斗争时期入手.廖胜平.长白学刊,3
国共内战中的阶级关系变动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兼论毛泽东对确立新中国国体的贡献.于化民.中共党史研究,3
“九•一八”至“八•一五”:毛泽东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及原因探析.莫志斌.湘潭大学学报,4
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革命文化思想的发展.刘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4
毛泽东与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的创建.庞振宇.军事历史研究,4
毛泽东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突围计划考.罗庆宏.军事历史研究,4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三个维度.张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4
毛泽东的廉政思想和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石仲泉.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4
毛泽东论改造皇帝——溥仪的出路在中国.王庆祥.社会科学战线,4
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视角看毛泽东的理论创新.庄福龄.党的文献,4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廉政为民思想.石仲泉.党的文献,4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切磋”.李玉贞.党的文献,5
本雅明的“讲演”与毛泽东的《讲话》——“艺术政治化”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赵勇.文学评论,5
关于《毛泽东选集》四卷文稿的考辨.唐洲雁、曹前发、单劲松.党的文献,5
毛泽东在1949年三大外交决策中的形势判断——以中美苏三方文献档案对比研究为视角.张勉励.当代中国史研究,5
毛泽东在1949年三大外交决策中的形势判断——以中美苏三方文献档案对比研究为视角.张勉励.当代中国史研究,5
论毛泽东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郑大华.当代中国史研究,5
俄罗斯公布的一九四九年一月毛泽东与斯大林的一组往来函电.王福曾译.党的文献,5
试论中共诞辰纪念话语与毛泽东历史形象的建构.魏建克.延安大学学报,5
毛泽东的国家建设目标思想探析.沈传亮.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5
毛泽东革命党意识探析.罗海云、肖铁肩.湖南社会科学,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廖金香.湖南社会科学,5
毛泽东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指导与实践.杨雪芳.学术探索,5
费正清视阈中的毛泽东时代及其启示.吴原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6
中央苏区时期共产国际与毛泽东的关系.王新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6
毛泽东的面上直观传播思想简论.郑良勤.郑州大学学报,6
毛泽东与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刘勉钰、刘雪斌.南昌大学学报,6
毛泽东中央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述略.杨雪芳.湖北大学学报,6
毛泽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历史任务的实现.李捷.历史研究,6
毛泽东选择“主义”的三重维度.李维武.历史研究,6
毛泽东与中共党史研究.陈述.历史研究,6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杨凤城.历史研究,6
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创造性思维.徐江虹.学术论坛,6
毛泽东的国情分析方法论要——以近代中国为中心.凌弓.北京党史,6
20世纪初赣闽粤边区的客家妇女生活——基于毛泽东对科技妇女调查的探讨.谭元亨、刘国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6
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逄先知.党的文献,6
论毛泽东关于战争胜负的主要决定因素观点.赵万须、翟清华.党的文献,6
毛泽东的战略思维.金冲及.党的文献,6
专家学者纵论毛泽东——冷溶、逄先知、金冲及、李君如、石仲泉、任海泉、李殿仁、卫兴华访谈录.杨明伟.党的文献,6
关于土地改革时毛泽东家庭成分划分问题的历史考证.高菊村、苏小波、刘胜生、胡小林、谭意.党的文献,6
毛泽东阅读史略(一、二、三、四、五).陈晋.中共党史研究,6-10
革命与象征:毛泽东形象的传播与影响(1937—1949).胡国胜.党史研究与教学,6
中西文化论争与现代政治文化哲学的凸显——兼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现代政治文化价值.韩爱叶.山东社会科学,8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解放区小说叙事的形塑——以丁玲的“转变”和赵树理的“发现”为例.刘郁琪.江汉论坛,9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王立胜.东岳论丛,9
青年毛泽东治学思想中的通识观研究.曹咏萍.求索,10
当年毛泽东曾拟定都长春的远因近由.赵继敏.社会科学战线,10
毛泽东阅读史略(六).陈晋.中共党史研究,11
毛泽东对梁启超政论文的继承发展及路径考察.岳晓华、张颢.学术论坛,11
毛泽东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李珍.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1
从精神文化到制度文化 从行为文化到标识文化——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共政党文化的探索.林志彬、郭文亮.学术论坛,11
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思考——以毛泽东早期的几个调查报告为例.杨明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2
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历史观述论.王治涛.中州学刊,11
毛泽东出席张浩祭礼和张思德追悼会略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李良明、柳作林.江汉论坛,12
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梅黎明.中共党史研究,12
遵义会议精神与毛泽东思想.徐静.中共党史研究,12
苏联《国外》杂志刊登的毛泽东略传.(日)石川祯浩译注.中共党史研究,12
“新世纪以来毛泽东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纪要.耿化敏、吴起民.中共党史研究,12
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唐洲雁.哲学研究,12
青年毛泽东价值观之研究.詹小平、孙海林.求索,12
论卞之琳诗歌的语言艺术.夏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卞之琳诗歌与宋诗理趣传统.王泽龙、王晨晨.天津社会科学,3
方令孺的前期集外诗和后期集外文.陈学勇.新文学史料,2
方宗诚的文学教育与近代桐城派传播.江小角、朱杨.安徽大学学报,5
一位末代徽商的回忆.方念裕口述、胡晓飞采访整理.史林,2013增刊
尹昌衡西征三题.吴燕、刘一民.近代史研究,3
初探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传法及其对当代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的启示.拉先加.西藏研究,6
记恩师邓之诚与燕京大学诸师.丁磐石.文史知识,10
邓小平在莫斯科(1926—1927):一个革命者和未来改革者思想的形成. (俄)潘佐夫、斯皮恰克著、陈鹤译.党的文献,4
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探析.李春峰.党的文献,5
困境与应对:西南局时期邓小平对年轻干部的选任.刘洪彪、杜俊华.求索,10
毋暇:晚清诗界革命前期重要诗人.胡全章.甘肃社会科学,2
五画
从“游民”到左翼作家——论艾芜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陈国恩、陈昶.江汉论坛,4
哲学与革命: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政治意义探析.欧阳军喜.中共党史研究,1
关于左宗棠伦理思想的几个问题.王小波.求索,2
左宗棠入军机的台前幕后.姜鸣.近代史研究,4
龙云主政时期云南的基层建政与社会控制.刘永刚.中央民族大学学报,5
“怀旧”之美:卢汉超的上海日常生活史研究. 貟喜红.兰州学刊,3
卢作孚与抗战初期京沪地区政府和人民物资的后撤(1937年8—12月).简笙簧.社会科学研究,1
卢绍稷与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早期尝试——基于学术史的视角.许英.宁夏大学学报,1
新旧诗之争中的格律与语调问题——叶公超的现代格律诗理论.陈太胜.天津社会科学,1
新论1949年叶圣陶“北上”缘由.邱雪松.新文学史料,2
叶名琛“遗诗”考辨.欧阳跃峰、魏占东.安徽史学,3
西安事变前叶剑英回保安汇报“苦迭挞”时间考.孙果达、张蕾蕾.抗日战争研究,2
近代上海富商叶鸿英后人回忆:我的家世与童年.叶文宪.史林,2013增刊
叶德辉致易培基未刊书札释读.马忠文.社会科学研究,3
田桐与辛亥革命.张金超.广东社会科学,5
丘逢甲三事考辩.赫兰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
民国时期白寿彝对《朱子语类》的研究——兼与胡适《‹朱子语类›的历史》比较.乐爱国.齐鲁学刊,1
白寿彝先生与小儿锦的研究.马景、杨燕.回族研究,1
白寿彝的史学遗产及其理论价值.朱露川.文史知识,8
经史之间:印顺佛教经史研究与近代知识的转型.龚隽.中国哲学史,1
邝其照与1868年《字典集成》初版——兼谈第一本中国人编写的英汉字典及其历史实用价值.司佳.广东社会科学,1
晚清政府处置粤西海疆危机及对南海维权的历史意义——以中法战争后冯子材的军政建树为中心.蒋金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4
冯友兰教育理念的现代意义.邱培彪、周炽成.深圳大学学报,4
冯友兰天地境界理论的审美意义.黄香琴、潘焱.齐鲁学刊,4
民国时期冯友兰的朱子学研究与创新.乐爱国.东南学术,5
论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学科创立中的历史作用.李翔海.哲学研究,7
论冯友兰之中庸观.杨少涵.中州学刊,7
冯至1920年代佚失的散文诗《夜话》、《野店》——兼与鲁迅的《野草》比较.李斌.鲁迅研究月刊,7
形而上意义上的精神建设姿态——冯至的《十四行集》在新诗史上的一种独特意义.雷文学.暨南学报,11
“五四模式”与文本裂隙——以冯沅君作品集《卷葹》为中心.庄莹.河南大学学报,1
反传统与传统:冯沅君的“爱情”之痛——以冯沅君192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中心.杨华丽.海南师范大学学报,8
冯国璋的一桩官司.董立功.读书,6
冯泽芳与抗战时期的后方棉产改进.曾玉珊、王思明.安徽史学,2
六画
“我的见解总是平凡”——前期老舍精神理路之再梳理.关纪新.文学评论,1
族群意识的抒写与民族文化的凸显——论老舍小说创作的满族文化情结.曹金合.东岳论丛,2
新诗遇到了抗战这是千载难遇的机会——论老舍的抗战新诗创作.杨剑龙.甘肃社会科学,2
以小说参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文化论争——论老舍的中短篇小说集《蛤藻集》及相关创作.张书杰.社会科学论坛,4
生存困境中的坚守与幽默——论老舍抗战时期系列散文《多鼠斋杂谈》.李文平.重庆师范大学学报,6
在矛盾中前行——追索成舍我的思想世界.程丽红.社会科学战线,12
南京国民政府革除瑞应寺活佛业什达尔斋名号案始末.谢海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
论师陀创作对鲁迅的接受.邓小红.鲁迅研究月刊,4
吕荧先生的人格精神与学术思想.谭好哲.文史哲,1
吕思勉《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述评.张汉林.历史教学问题,1
吕思勉与唯物史观.张耕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6
吕思勉对顾炎武史学的继承与发展.李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6
移情与不动情——基于朱光潜和巴金、张天翼为代表的左联作家论争.宛小平.安徽大学学报,5
论朱自清晚年的思想转变.姜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1
近代岭南学术与中原学术的离合关系——以朱次琦与阮元为中心.白红兵.甘肃社会科学,4
“二朱”与中大史学.王传.齐鲁学刊,6(朱希祖、朱谦之)
朱家骅与战时国民党的党务整顿.刘大禹.民国档案,1
旦复旦兮忆吾师.李天纲.读书,3(朱维铮)
浪漫的宗教心灵——五四时期朱谦之的生命求索.邓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
朱谦之文化思想与南方文化运动.刘林睿.学术研究,11
朱瘦菊论.范伯群.新文学史料,1
延安时期朱德对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贡献.王卫.延安大学学报,2
论20世纪初旅美华侨的反排华游说——以伍盘照为中心.陈英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3
从中共理论宣传者到国民党理论家的任卓宣.尹涛.史学月刊,5
任弼时群众思想探析.宋德源、卢诚.延安大学学报,1
戏剧家的悲剧——向培良与鲁迅.徐续红.鲁迅研究月刊,4
向培良与狂飙演剧运动.廖久明.新文学史料,4
向培良与鲁迅关系考论.郭景华.新文学史料,4
安源:刘少奇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起点.王双梅.党的文献,3
从经典走向大众——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传播及启示.陈答才、任晓伟.党的文献,3
晚清贵州客籍文人刘书年诗词创作.康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3
刘半农的述学文体——以《四声实验录》为例.于谦.文史知识,9
蜀中怪杰刘师亮的精神个性与文学风格.刘天利.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
浅析刘师培的文章起源观.董丽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
刘师培与中国近代伦理新术语的生成.杨玉荣.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
甲午战争中地方督抚之间及与清廷的备战交往——以刘坤一、张之洞为中心.陶祺谌.北京社会科学,5
刘国钧处女作《近代图书馆之性质》首刊版的阅读.顾烨青、吴稌年、刘宇.图书馆杂志,5
晚清趋新人士刘绍宽的文化资本、关系网络与社会权力.李世众.历史教学问题,6
松山坑道大爆破的历史真相:父亲刘栋臣事略.刘秀麟、宦国铎.贵州文史丛刊,2
刘峙主豫时期县长管理制度探析.崔跃峰.史学月刊,7
民国回族女杰刘曼卿与西藏.罗绍明.西藏大学学报,4
刘曼卿在西藏与中央政府之间正常关系恢复中的地位和作用.张皓.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5
刘瑞龙与淮北抗日根据地的粮政工作.张燕华.安徽史学,4
齐如山与北京社会生活史研究.杨原.北京社会科学,2
齐如山与梅兰芳之二三事.傅谨.读书,4
小细节与大格局——重读近代戏曲史中的齐、梅关系兼与傅谨先生商榷.学术界,8
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齐思和的史学批评.杨俊光.安徽史学,2
试论齐思和的史学批评实践及特点.杨俊光.人文杂志,3
论宗教与冰心“小诗”文体的发生.罗义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
论冰心与中国女性主义形象的构建.王军、石瑞.吉林师范大学学报,4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冰心的文学创作.纪颖、刘亦格.吉林师范大学学报,4
1947年冰心北平之行与《世界日报》的五则报道.秦方奇、刘涛.新文学史料,4
江文也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贡献.金莲花、张慧.东北师大学报,5
汤化龙与袁世凯关系考辨.王俊桥、郝幸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4
1945年—1948年汤用彤先生与北大复校——汤用彤与胡适、傅斯年.汤一介.北京大学学报,3
汤用彤与陈寅恪在初唐皇室信仰问题上的学术思想互动.赵建永.哲学研究,7
依自不依他——汤增璧早期革命思想初识.汤惠生.南京师大学报,4
安世霖与1940年代北京白云观的宫观改革——以《白云观全真道范》为中心的探讨.付海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
宗教情怀与人文理性——论许地山的儒教观.刘雪飞.齐鲁学刊,1
略论许地山的宗教观.曹小娟.文学评论,1
许寿裳先生与我的祖父李霁野.李正辉.鲁迅研究月刊,9
再回首已百年身——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探析.孙家红.社会科学论坛,1
孙中山民生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张博洋、于春梅.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
论孙中山民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余永英.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
归国与开局: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心路行迹释意.廖大伟.史林,1
孙中山两个文明建设并举思想及其重要影响.李本义.湖北大学学报,1
“建设必自人民始”:从“立础”视角看民初孙中山政治思想的转变.赵立彬.广东社会科学,1
建设告竣时革命成功日——论孙中山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其时代特征.王先明.广东社会科学,1
孙中山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耿云志.广东社会科学,1
分歧与矛盾:孙中山与张作霖天津会谈及其他.刘贵福.东北史地,1
孙中山“联俄”: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李杨.开放时代,1
苏俄与孙中山对植入党军体制的认知分析.李翔.江苏社会科学,1
孙中山启蒙策略的局限与“幽暗意识”的淡薄——以《孙文学说——知难行易(心理建设)》为中心.武吉庆.郑州大学学报,2
理想与现实:孙中山的“大同”与“世界主义”观.阮娟.求索,2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论议.方平.历史教学问题,2
天津《益世报》载孙中山佚文.吴元康辑注.历史档案,2
提升孙中山研究的取径.桑兵.广东社会科学,3
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郭绪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3
孙中山基督教葬礼问题再探——从宋庆龄与斯诺的一段纠葛谈起.林辉锋.广东社会科学,3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与不平等条约——基于孙中山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侯中军.人文杂志,3
孙中山发达“国家资本”思想探析.韩剑锋、苏申豪.河北学刊,4
孙中山、梁启超民元入京演说比较.何卓恩、李晓波.北京社会科学,4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伍本霞.湘潭大学学报,5
孙中山民生思想与我党民生观的比较研究.于怀彬.社会科学论坛,5
孙中山宪政思想特色探析.韩大梅.辽宁师范大学学报,5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中西合璧”文化解读.林绪武.广东社会科学,5
孙中山晚年文化思想中对传统的因袭.李吉奎.广东社会科学,5
孙中山与川藏铁路建设的构想.谯珊.福建论坛,5
孙中山奉安大典中的藏族人士.张子新.民族研究,5
孙中山港口建设与港口经济思想析论.许峥嵘、姚会元.江汉论坛,5
民主的国体与集权的政体——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总统制比较及其思考.肖传林.湖北大学学报,6
孙中山政通人和思想探析.刘仁坤.东北师大学报,6
孙中山革命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桂署钦.广西社会科学,6
再论孙中山与民粹主义.黄琨.学术界,8
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对破解现行土地制度困境的启示.王大鹏.学术探索,9
孙中山著作的植入与国民党三民主义教育.何建国、周武.求索,9
孙本文先生对早期中国社会学贡献的再认识.郑杭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
孙本文的社会学取向.谢立中.中国研究,4
从激情到幻灭——孙犁心路探析.张学正.南开学报,4
孙维世的火焰.颜榴.读书,8
阮章竞回忆录:太行山岁月.阮章竞口述、方铭执笔.新文学史料,4
牟宗三坎陷论的意义与缺陷.杨泽波.社会科学研究,1
牟宗三智的直觉思想的认识论维度.陶悦.北方论丛,5
牟宗三历史哲学基本理念探析.法帅.齐鲁学刊,6
七画
严复自由观之悖论.高力克.浙江大学学报,2
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吴晓宇.军事历史,3
雅训与传承:从严氏译词看严复的语言观.王荣.广西社会科学,3
严复的军事教育实践与思想.张洪、张艳萍、吴晓宇.军事历史,3
以“达”为尊,既“信”且“雅”——严复“译例言”及严译《天演论》重读.许健.中山大学学报,3
严复晚年的经济收入.黄令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4
严复晚年居京日常生活之一瞥.黄令坦.湖南社会科学,5
严复译作与其思想之关系.纪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5
功利与德性:严复富强观的现代品格及其内在困扰.湛晓白.史学月刊,5
严复的“海军强国”梦及其当代意义.王宪明、耿春亮.河北学刊,6
严复对宗教起源的探究及二重性.魏义霞.东北师大学报,6
严复和熊季廉的“父子”之交.张仲民.史林,6
严复译著中的中西互释.李涛.江西社会科学,9
斯宾塞与赫胥黎之间:《天演论》中的严复.李萍.江西社会科学,9
启蒙:在义理自觉与生命担待的向度上——严复、鲁迅启蒙思想异趣现象探赜.严冰.鲁迅研究月刊,10
严复参照何种英译本翻译孟德斯鸠《法意》?.颜德如、颜俊儒.福建论坛,11
严修《东游日记》中的黔籍留日学生.李芳.贵州文史丛刊,3
简析苏雪林文艺批评的女性色彩.方秀娜.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6
苏曼殊早期文学活动与日本.陈春香.山西大学学报,5
杜定友为科学研究服务思想对学科服务的启示.韩香花.国家图书馆学刊,1
论杜定友对南海诸岛资料的整理及研究.刘应芳.图书馆,2
杨令茀《瓦解银行》——20世纪初女性小说的可喜收获.郭延礼.新文学史料,2
重读《刀“式”辩》及其它——以杨昌溪早期文学活动为中心的史料考察.韩晗.浙江社会科学,4
杨度第一次思想嬗变的原因探析.王志刚.南昌大学学报,3
立宪乎,共和乎:辛亥革命前后杨度的心路历程.左玉河.安徽史学,4
情定西厢,艺术长生——忆弹词名家杨振雄.朱迎迎、许君伟口述、金坡、刘晓海采访整理.史林,2013增刊
杨靖宇在长白山地区的主要活动.吴祖鲲、王航.东北史地,4
杨增新对阿勒泰的经营.刘国俊.西域研究,3
杨增新《补过斋文牍》初探.阿地力·艾尼.新疆大学学报,6
“猎父”并非李大钊的笔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赤化观》一文质疑.王艳萍.北京党史,4
公葬李大钊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文化生态.李宗刚、陈志华.中共党史研究,5
李大钊与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比较.郭正红、荣海平.山西大学学报,6
何时转向暴力革命——论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黄琨.江汉论坛,11
李长之与罗家伦(上、下).于天池、李书.文史知识,6-7
建党初期李达论土地问题与民生的关系.虞志坚.求索,1
新发现的李达著作《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李维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3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与思想特征.韩旭.延安大学学报,4
李达对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宣传工作的贡献.丁俊萍、吕惠东.江汉论坛,4
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刘明诗.江汉论坛,4
李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史实勘误之二——关于李达是否翻译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考辨.汪信砚.江汉论坛,4
李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史实勘误(之三)——关于李达是否翻译过波卡洛夫等著《世界史教程》的考辨.汪信砚.山东社会科学,9
李达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民生特色.丁俊萍、虞志坚.山东社会科学,9
女性解放的可能性及其现实道路——李达女性解放理论的再思考.李志.山东社会科学,9
论李达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周建超、吴恒.社会科学,12
政治风云下的史学论争问题如何复归科学轨道——以《李秀成自述》的历史命运为例.邹兆辰.郑州大学学报,2
民国学人李相显《朱子哲学》述论.乐爱国.南昌大学学报,3
生命诗学的变调——李健吾40年代后期的诗论及其文化选择.邵宁宁.甘肃社会科学,4
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外交策略——以1870年代为中心.李细珠.社会科学辑刊,1
不同时期史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关捷、关伟.东北史地,3
李鸿章与近代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徐锋华.史林,4
李鸿章访英与近代中英关系的演变.赵欣.东北师大学报,6
李鸿章与滇案交涉研究.方英.安徽史学,6
李鸿章“和戎”外交与甲午之败.王双印.江西社会科学,10
李鸿章与上海近代科技文教的勃兴.徐锋华.社会科学,12
李鸿章等致陈鼐手札.于思睿整理.近代史资料,总127号
李慈铭与时人交恶考.张桂丽.北方论丛,6
更敦群培与“西藏革命党”考略. 尕藏扎西.西藏民族学院学报,5
近代海派新闻画家吴友如史事考.邬国义.安徽大学学报,1
眼底人才倏新旧,苍茫古意浩难收——晚清古文大师吴汝纶的文化文学选择.关爱和.文学评论,5
岭东浸会吴雨三的教女经.蔡香玉.广东社会科学,1
论吴宓的政治建构理路.吕晓芹.北方论丛,4
清末藏书家吴重熹旧藏善本知见录.施薇、李昕.图书馆杂志,6
都市社会学先驱吴景超的现代化思想析论.杨棉月、周石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6
辛亥时期知识分子关于“道德”的认知及实践——以吴稚晖、蔡元培“进德观”为中心.汤锐.学术界,1
吴稚晖对新文学家的影响.冯仰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3
延安时期劳模表彰运动的实际功效——以吴满有形象的建构及影响为例.孙云.党史研究与教学,2
何叔衡在湖南通俗书报编辑所任职解职问题考实.李永春.民国档案,4
上海徽商余之芹的生平及其时代——近代徽州重要史料《经历志略》研究.王振忠.安徽史学,2
我走上抗日道路的前后.谷平.北京党史,2
邹伯奇与学海堂述论.陈志国、倪根金.广东社会科学,5
王韬《淞滨琐话》中的邹弢小说考辩.张振国.暨南学报,8
漠视与推崇——从《革命军》看邹容对日本和西方的态度.常云平、张周.重庆师范大学学报,6
应宝时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上海.陈可畏.历史教学问题,4
婉约醇厚,兼以现代风味的诗歌行吟——辛笛三十年代诗歌创作分析.王芳.湖北社会科学,1
汪敬虞先生对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特殊贡献.刘克祥.中国经济史研究,4
从旅沪学徒到黄埔学员.汪聚泰口述、刘芳正采访整理.史林,2013增刊
早期汪精卫对日政治心态述评.朱宝琴.民国档案,2
汪精卫对日观的演变及影响.谢晓鹏.郑州大学学报,3
民国教育家汪懋祖文言文教育思想研究——以1934年有关文言文教育争论为中心.罗庆云、戴红贤.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史料发掘与沈从文上世纪40年代文学创作再解读.唐东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
《晨报副刊》与沈从文的早期创作.赵楠、吴晓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学批评活动概述.刘永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李光荣.新文学史料,2
“乡下人”的文化镜像——论沈从文文化选择的向度.戴海光.山西师大学报,4
重建人心秩序:沈从文的叙事伦理研究.刘荣华.学术论坛,4
新世纪沈从文研究综述.侯运华.湖南社会科学,6
论沈从文早期作品的文体演变.刘子凌.云南大学学报,6
沈从文叙事策略研究.孙英馨.社会科学战线,7
沈从文文体分类与作品结集之管窥.吴正锋.求索,11
民国初期沈定一的东乡自治实践及乡村自治思想.鲁可荣、曹磊.中国农史,4
沈鸿与陕甘宁边区工业的发展.徐建国.延安大学学报,1
沈葆桢海防建设的思想与实践.祝太文、张海林.求索,10
美国有关宋氏家族成员档案文献概况:宋子文档案之外有关档案的收藏和利用.王成志.复旦学报,2
宋庆龄与皖南抗战.徐锋华.军事历史研究,2
中共党史与宋庆龄研究的拓展成果——评《宋庆龄与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李荟芹.西藏民族学院学报,6
宋庆龄研究中的阙失.尚明轩.贵州社会科学,12
“公共意识”视域中的宋美龄与新生活运动.郭红娟.史学月刊,2
略论宋美龄1948年华盛顿之旅.王德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7
抗战时期宋美龄与“新运妇指会”.宋青红.兰州学刊,10
暗杀宋教仁的主谋尚难定论.侯宜杰.史林,1
刺客与政客——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与民初政局.张晓波.社会科学论坛,4
宋教仁民主思想析论.袁胜育、杨小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6
论中西文化交融中的宋耀如.唐若玲.湖北社会科学,11
“党国元老”、学界派系与校园政治——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辞职事件述论(1928—1930).蒋宝麟.社会科学研究,3
张之洞与《正学报》.茅海建.历史教学问题,1
张之洞、康有为的初识与上海强学会、《强学报》.茅海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
“新旧交哄的激进时代”:以张之洞和存古学堂的“守旧”形象为例.郭书愚.四川大学学报,1
经古学统与经世诉求——张之洞创建广雅书院的学派背景.陆胤.清史研究,2
从《劝学篇》看张之洞对近代中国道路模式的构建.黄义英.河北师范大学学报,5
张之洞为什么排斥“哲学”?——以晚清学制改革为中心的考察.王进.南昌大学学报,5
中法战争中的张之洞与彭玉麟.李志茗.厦门大学学报,6
“先人而新”和“后人而旧”.杨国强.读书,9(张之洞)
穀梁学:古文经学向今文经学的研究转向——兼评张之洞经学思想对巴蜀学风之影响.郑伟.求索,9
张元济致胡适四通遗札考释.宋广波.史学月刊,1
张太雷何时当选为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李曙新.中共党史研究,4
我的西南联大——张世英的片断记忆.张世英、杨澜洁.学术月刊,2
上海: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容忽视的另一个中心——以五四时期张东荪在上海的文化活动为例.左玉河.安徽大学学报,1
张申府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贡献研究.宫正.福建论坛,4
张申府、张岱年研究新进展.李存山.河北师范大学学报,5
从曲高和寡到主流话语——张申府“三流合一”思想的历史命运.方克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5
“三流合一”源远流长——张申府先生文化观述评.张娇、周德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5
张申府的“大客观”思想——兼论其对张岱年思想的影响.李存山.哲学研究,10
张志让与社会学法学在中国的发展.赖伟.人文杂志,8
论张我军的台湾光复主张.杨红英.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
民国“宪政之父”张君劢对宪法认识的三个转变.胡丽娟、王会军.学术界,2
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融合——张君劢民族国家观简析.张春林.社会科学论坛,8
雪山下红军喜相逢和草地行张国焘闹分裂.石仲泉.毛泽东思想研究,2
川陕苏区的历史地位与张国焘的功过评说——纪念川陕苏区创建80周年.余伯流.江西社会科学,3
传统原动力的驱动与士子精神的寄托——张季鸾报人职业追求的一种解读.谭泽明.广西大学学报,5
中国现代价值哲学的艰辛开拓——张岱年价值哲学的理论贡献和当代意义.杜运辉、邵军永.文史哲,1
论张岱年的人生哲学思想.迟成勇.南昌大学学报,2
张岱年的朱子哲学研究及其创新——以《中国哲学大纲》为中心.乐爱国.安徽大学学报,2
张岱年公忠思想的理路.员智凯、赵文铎.山西大学学报,4
论张岱年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批判.邓松、刘金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6
论张学良口述档案编纂的历史沿革.赵彦昌、卢芳.东北史地,5
张学良与东北大学的教育现代化.高灵灵.东北史地,2
拨开迷雾见通途:1935年张学良幕僚的“核心组会议”.张万杰.湖北社会科学,4
晚清名臣张荫恒之死若干问题考.王莲英.历史档案,1
1979年以来张荫棠治藏研究述要.郑现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
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杨俊光.贵州文史丛刊,1
张荫麟的史学批评析论.杨俊光.学习与探索,4
张荫麟诘难顾颉刚“默证”问题之研判.乔治忠.史学月刊,8
通俗的陷阱——论张恨水《金粉世家》的文类局限.陈千里.天津社会科学,3
张恨水早期小说创作与佛教文化.彭正生、方维保.齐鲁学刊,3
张闻天主持解决“陕北肃反”研究.魏德平.党史研究与教学,3
张闻天与党的集体领导制度.韩光宇.中共中央党校学报,4
“五四”时期张闻天关于“变革社会”的思考.张瑞岚.社会科学论坛,12
简论张爱玲的恐惧心理.李林哲.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4
张爱玲研究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其思考.刘俐俐.南京社会科学,10
张雪岩建立“人间天国”的社会福音思想.陈建明.四川大学学报,4
知识青年从军记——张谦日记(上).张谦著.近代史资料,总128号
1936年张群与川樾茂谈判的日方史料.葛爽选译.民国档案,4
论张静江与民国浙江交通建设.胡兵.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
活跃在近现代文学转型临界时段的张毅汉.禹玲、罗杰.新文学史料,3
从排诋佛教到提倡佛教——以清末民初张謇为主的讨论.徐跃.近代史研究,2
张謇与陈炽农业观之比较研究.羌建.中国农史,6
张謇与江苏教育近代化中的制度建设.王晓玲、徐静玉.学术探索,11
张謇德育思想述论.刘泓泉.学术探索,11
论张謇实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思想的共同价值取向.何增光.广西社会科学,12
晚清陆士谔的小说观念及其文史意义.谢仁敏.广西社会科学,5
陆永恒《中国新文学概论》简介.谢泳.新文学史料,2
陆兴祺与民国时期西藏治理研究——以陆氏职衔、所属机构为中心.孙宏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
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三题.谢俊美.历史教学问题,1
采访陆氏兄弟.陆增琪、陆增镛口述、李培德采访整理.史林,2013增刊
陈天华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战争思想.彭大成、杨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
城市之神:陈化成与近代上海.张生.史林,4
新发现的陈兰彬信函释读——留美幼童撤回事件之补证.李文杰.史林,1
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力的起始.虞和平、陈君静.安徽大学学报,4
现代杂文的先声——论陈冷时评对现代杂文形成的贡献.刘霞.中州学刊,8
试论陈明义将军对昌都战役的重要贡献.郭江明.军事历史研究,2
陈宝箴集外诗文钩沉续.刘经富.南昌大学学报,4
民国史学与宋学——以陈垣先生为例.牛润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
“聊为友谊的比赛”——从陈垣与胡适的争论说到早期中国佛教史研究的现代典范.葛兆光.历史研究,1
史学的伦理承担——沦陷时期陈垣著述中的“表微”机制.袁一丹.中华文史论丛,2
从陈垣书信看南学北学.李欣荣.读书,3
陈垣陈乐素父子与马相伯的学术交往.张荣芳.学术研究,12
陈独秀与中共二大.苏杭.党的文献,1
从“救人”到“救国”:五四时期陈独秀启蒙思想的流变.孔亭.历史教学问题,2
五四时期陈独秀“工人政党”思想的形成.蔡文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
陈独秀与“五四”后《新青年》的转向.罗志田.天津社会科学,3
陈独秀是否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孟永.中共党史研究,3
海外陈独秀研究探论.贾钢涛.党史研究与教学,5
陈独秀民主思想论纲.贾可卿.学术界,5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来龙去脉——早期中共党史问题研究.朱洪.学术界,5
陈独秀宗教观的变迁.张洪波.学术界,5
政治叙事抑或历史事件——再谈陈独秀是否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孟永、游国立.中共党史研究,5
略论陈独秀的文艺观——以《安徽俗话报》与《新青年》时期为节点.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6
对陈独秀建党实践局限性的历史考量.姜金林.湖北社会科学,6
陈独秀的近代“文界革命”实践——以桐城派末流创办《安徽俗话报》为中心.张器友.人文杂志,7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诱因新探.赵秀华.湖北社会科学,10
陈济棠主粤与广西沿海地区的近代化.吴小玲.学术论坛,3
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与陈济棠“借道”谈判成功的经济基础探析.魏炜、邱小云.中共党史研究,7
陈诵洛、叒社与周氏兄弟.张元卿.新文学史料,2
陈绛先生访谈.林志宏、张鼎采访整理.史林,2013增刊
论陈寅恪的文学史料观.郭士礼.广西社会科学,1
晚年陈寅恪与中国共产党.张少鹏.社会科学论坛,2
陈寅恪“格义”研究发凡.杨泽树、侯敏.云南大学学报,1
陈寅恪、吕思勉治史风格的异同——以唐高祖称臣突厥之考辨为例.张耕华.学术月刊,2
陈寅恪与20世纪汉学.刘克敌.浙江大学学报,3
陈寅恪“诗史互证”试析——兼及”诗史研究”.刘顺.北方论丛,4
论陈寅恪的政治史研究——以《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角度.于语和、张欣.贵州社会科学,12
近代湖湘人物陈渠珍评述.罗维.湖南社会科学,5
清末陈榥编著《物理易解》初步研究.王广超.中国科技史杂志,1
中央苏区时期陈毅的军事贡献.孙伟、胡玉春.军事历史研究,4
五四知识女性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让渡——以陈衡哲为考察中心.谢燕红、李刚.山西师大学报,1
陈黻宸中西融合的史学思想探析.陈安金、杜保钢.历史教学问题,6
邵力子创办20年代上海大学的实践及理念.罗敏.学术探索,3
论邰爽秋对中国教育行政学的理论贡献.刘齐.南京师大学报,2
八画
“宣传主义,吸收同志”:中共旅德支部成员武兆镐家书释读.郭双林.历史研究,3
武胡景烈士被逮捕遭错杀原因考析.王健英.北京党史,2
一个“电话世家”的“地下党”往事.范仁姗口述、毕晓敏、林升宝采访整理.史林,2013增刊
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述学文体探究.俞昕雯.文史知识,4
百年呼唤“大师”难成真的时代性忧思——以茅盾、巴金、老舍为例.刘同般.学术探索,3
茅盾与《文心雕龙》——兼论中国现代文论与批评的“民族性”问题.权绘锦.山西师大学报,5
茅盾与太阳社、创造社间的论争缘起及观念罅隙.田丰.延安大学学报,5
对民国时期茅盾等作家小说中资本叙述的一种解读.吴效刚.兰州大学学报,6
论茅盾建国前的文学美学思想.孙殿玲、张启阳.沈阳师范大学学报,6
林文庆与鲁迅的多重纠葛及原因.朱崇科.四川大学学报,2
林则徐治理刘河、白茆河述论.张晖、范金民.江苏社会科学,4
五四时期文学翻译风尚的转变——以新文化人与林纾之论争为中心.任淑坤.河北大学学报,1
商务印书馆《图书汇报》中的林纾——一种基于文学出版与传播的历史考察.段怀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
林纾对中外小说艺术的比较研究.韩洪举.浙江师范大学学报,4
在“狂人”的精神文化链条上:林纾人格论.王桂妹.西南大学学报,5
作为救赎力量的林纾翻译小说.罗书华.广东社会科学,6
在纠结中前行——林纾和他的小说理论.马德翠.学术论坛,7
林纾与哈葛德——翻译的文化政治.李欧梵.东岳论丛,10
林纾对白话诗的贡献.蒋凡.文史知识,12
古文最后的守夜人.罗书华.文史知识,12(林纾)
林语堂与现代中国的语文运动.彭春凌.中山大学学报,2
林语堂佚失的演说文章《从现代欧美思想上来谈谈佛教》.李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
林语堂对个人主义话语的本土建构.李艳.北方论丛,4
论现代化转型中的国民性观念:以林语堂为个案.余娜.福建论坛,5
林语堂《中国传奇》的现代美学精神.李灿.湖南社会科学,6
论林语堂创作思想的变化——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心.夏正娟、马群仁.延边大学学报,6
林损离职与学风转移.王晴飞.北京社会科学,2
林毓生与王元化“反思五四”——兼论王元化学案“内在理路”与“外缘影响”之关系.夏中义.清华大学学报,4
郁达夫创作与翻译的美学一致性.张万敏、马建华.东北师大学报,2
论作为藏书家的郁达夫——以福州藏书活动为考察中心.李小萍.福建论坛,3
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弱者”心态.王梦、刘斌.河北学刊,6
试析郁达夫20世纪30年代的身份认同困境.陈建宁.学习与探索,7
欧阳山尊年表.徐静媛、杨红军.北京档案史料,4
《近代戏剧选》:托名欧阳予倩的伪书.李斌.新文学史料,1
谈欧阳予倩的一组佚文.穆海亮.新文学史料,3
抗战时期欧阳予倩在桂林的戏剧改革活动.覃卫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4
罗光普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豫北的医疗科技.邵金远.史学月刊,11
罗亦农工人运动思想论析.黄琴.湘潭大学学报,2
论罗泽南诗歌的儒家文化精神.蒋正治、贾三强.求索,7
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纪念罗荣桓诞辰110周年.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军事历史研究,1
罗荣桓与人民军队的创建.刘庭华.军事历史研究,1
功高贯齐鲁 精神永留存.卢少林、李印廷.军事历史研究,1
罗荣桓对东北解放战争的重要贡献.娄晶、何进.军事历史研究,1
学习罗帅五湖四海的宽广胸怀.黄瑶.军事历史研究,1
罗荣桓坚持和发展“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的历史贡献及启示.王松华.军事历史,2
1912—1915年初罗振玉致王国维书信日期考订——兼论王国维号“礼堂”的由来与蕴意.侯书勇.贵州大学学报,3
罗家伦的青年教育观初探.蒋立文.清华大学学报,2
清华学人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从罗家伦、蒋廷黻到郭廷以、邵循正、费正清.刘超.江苏社会科学,4
大学改革的理想与困境——罗家伦整理整顿清华大学的前前后后(1928—1930).刘继青.清华大学学报,6
罗稷南:驽马,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形象——从罗稷南与我父亲楚图南交往谈起.楚泽涵.新文学史料,4
竺可桢的科学文化实践轨迹与社会使命——以竺可桢担任的社会职务为线索.张培富、夏文华.南开学报,2
民国时期金圣叹文学创作理论的系统化整合.刘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3
金学铁与鲁迅文学创作之关联.安海淑、禹尚烈.鲁迅研究月刊,4
中共党史“边缘”人物不应忽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金家凤研究座谈会侧记.王华.党史研究与教学,2
民国时期周予同经学史视野下的朱子学研究.乐爱国.江汉论坛,7
女性的自我言说与时代记忆——以周仲铮为例.李净昉.南开学报,6
论社会资本——以周寿臣与晚清留美幼童为例.郑宏泰、周振威.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
与周氏兄弟的对话.橘朴作、赵京华译.新文学史料,4
思想遇合与人事机缘——周作人任教燕京大学缘由考辨.王翠艳.文学评论,1
“求真尚知”:1930年代周作人的知识分子批评及其笔记体散文.朱晓江.鲁迅研究月刊,2
动机的修辞:周作人“落水”前夕的打油诗.袁一丹.鲁迅研究月刊,1
周作人希腊神话研究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张岩.内蒙古大学学报,2
知识者“爱智之道”的背后——一九三〇、四〇年代周作人对儒家的论述.林分份.文学评论,2
谈周作人的一组佚文.徐从辉.新文学史料,3
“周作人文化救国论”透析.袁良骏.北京社会科学,3
周作人“文化救国论”新评.袁良骏.汕头大学学报,4
细校虫鱼过一生——周作人的博物学.韩连庆.读书,5
周作人人学思想的审美逻辑、精神诉求与文化立场.于小植.学习与探索,5
暧昧与混杂:沦陷时期周作人精神症候分析——以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为视点.李相银.江苏社会科学,5
周作人与张爱玲:《亦报》空间的“互动”.巫小黎.鲁迅研究月刊,6
周作人附逆期间散文论略.袁良骏.辽宁大学学报,6
反思文学史叙述与文学话语的错位现象——以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为例.陈进武、张光芒.贵州社会科学,8
“讲”出来的“源流”——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刘璐.文史知识,10
水穷云起:周作人的脾气.岳永逸.读书,10
周贻白:戏剧通史的多卷次写作与戏剧史学的立体化叙述.李占鹏、金艳霞.西北师大学报,1
周保中的戎马生涯和赤胆忠心.孔令波.军事历史研究,2
周保中与东北抗日战争.李蓉.东北史地,3
周恩来赴黄埔前的“军阀”话语应用——以《周恩来早期文集》为例.李思聪.广东社会科学,5
大历史脉络中的人物关系——周恩来与胡适.张太原.党的文献,6
海外周恩来研究的最新进展述论.徐行、黄园.中共党史研究,12
“贞操”之美:二三十年代“废名精神”论.戎琦.湖北大学学报,3
“德国经验”与“中国问题”——宗白华与现代中国艺术学演进之考察.张泽鸿.社会科学战线,12
郑天华与加拿大华人参政的先声.丁果、贾葆衡.上海师范大学学报,4
郑观应:晚清维新变革的重要设计师.谷小水.文史知识,10
评郑观应的实业救国思想.苗宏慧、么巧亭.社会科学战线,7
郑伯奇: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从“上海艺术剧社”谈起.郑莉.兰州学刊,6
“郑莫”并称与晚清“宋诗运动”.陈凯玲.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郑珍、莫兰芝)
冼玉清与岭南女性及文化研究.乔玉红.山西师大学报,3
九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二十世纪中西学术史中的赵元任先生.周欣平.清华大学学报,1
清末民初“新诗”与“新歌”的合流与分化——以赵元任《新诗歌集》为中心.刘兴晖.北方论丛,1
赵元任的述学文体.高诗云.文史知识,12
辛亥年“赵屠户”名实蕴涵初探.刘世龙.社会科学研究,2(赵尔丰)
简论赵尔巽与清末监狱改良.蔡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
盛京将军赵尔巽赴任准备述论.李皓.历史档案,1
日俄战争后的中日交涉——以盛京将军赵尔巽为中心的考察.李皓.东北师大学报,4
项英与中央屡生分歧和争论仍长期任职新四军原因探析.王骅书、王祖奇.安徽史学,2
项英与《红色中华》报论略.陈信凌、谭琪红、金妍.南昌大学学报,5
荣禄早期生平考(1836—1879).王刚.历史教学问题,1
荣禄与晚清神机营.王刚.军事历史研究,4
从《荣禄存札》看晚清官场请托.冬烘刚.历史档案,4
抗战木刻运动中的胡风.常楠.鲁迅研究月刊,1
胡风实践性姿态与七月派小说的生成.邓姿.鲁迅研究月刊,2
胡风与黄源.姬学友.鲁迅研究月刊,3
“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胡风与毛泽东在文艺观念上的内在分歧.魏邦良.社会科学论坛,12
胡石庵与辛亥革命前后舆论动员.付登舟.湖北大学学报,5
胡乔木与《解放日报》.程中原.晋阳学刊,3
胡乔木论土地革命时期党史研究.朱家梅、李静雅.北京党史,3
胡怀琛与南社关系之考论.卢永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1
胡政之申请“兑换”20万美元官价外汇动机辨析——兼议抗战胜利前后民营大报的发展渴望.陈志强.南昌大学学报,5
北大校长胡适若干旧事.马句.北京党史,1
胡适的新文化知性与民主政道.蔡科云.湖北大学学报,1
试论胡适《尝试集》的过渡形态.杨景龙.郑州大学学报,1
从胡适相关著作看其文学观念及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纵欣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
西方校勘学中的“理校”问题——兼评胡适介绍西方校勘学的得失.陈冬冬、周国林.河南大学学报,2
胡适对朱熹格致说的诠释及影响.乐爱国.江淮论坛,2
从挚友到对手——对胡适与梅光迪“文学革命”争论的再评价.刘克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3
自由主义者的三张面孔:殷海光对“胡适”的阐释.何卓恩、焦徽.甘肃社会科学,3
胡适南下时致汤用彤函考述.赵建永.北京大学学报,3
胡适的语言观念谱系.王泽庆.北方论丛,3
先秦儒道思想解释的进化论向度——胡适的开掘、思考及评论.李承贵.暨南学报,3
胡适和鲁迅、周作人兄弟的交往(上、下).朱正.新文学史料,3-4
了解胡适与重写中国哲学学术史.宋志明.河北学刊,4
现代转型背景下的诗学尝试——论胡适新旧诗学的转换.周军.宁夏社会科学,4
胡适的“不用典”与古代诗论用典观念.李丹.北方论丛,4
胡适“自我陈述”中的文学史样地貌.陈永华.云南大学学报,4
“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以胡适和闻一多所受影响为例.卢惠余.中州学刊,4
简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的“历史观”.吴根友.湖北大学学报,4
胡适政治思维若干矛盾论题试解.何卓恩.浙江学刊,5
中国逻辑思想研究方法之反思——从胡适的逻辑方法看.张栋豪.南开学报,5
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与《马氏文通》.莫海斌.文学评论,6
民国时期胡适的朱子学研究.乐爱国.天津社会科学,6
胡适《说儒》疏说.季蒙、程汉.读书,6
胡适与国家认同.任剑涛.开放时代,6
论胡适对中国文论的科学化改造.夏宏.江汉论坛,6
民国知识分子对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不同设计——以胡适、陈独秀与梁漱溟为重点.俞祖华.东岳论丛,6
试析“文学革命”时期胡适语言文字变革空间的开拓.邓伟.青海社会科学,6
行者的姿态——胡适《上山》与鲁迅《过客》对照记.翟业军.鲁迅研究月刊,6
民国时期政治漩涡与胡适的参政纠结——以“国家建设问题”为中心的考察.李凤成.求索,7
胡适与文学研究考据化倾向.王晴飞.社会科学,8
胡适甲戌本《石头记》上的藏书章.尹玉洁、吴佩林.图书馆杂志,8
论胡适与梅光迪、任鸿隽等人的文学革命争论.高传峰.社会科学,8
“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重探胡适的“传记文学”观.朱德发.东岳论丛,9
“五四”前后胡适的处境与“问题与主义”之争.张少鹏.社会科学论坛,10
1938年:中西史学交流史的一页——胡适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张广智.学术研究,10
白话诗的“尝试”与陆放翁——胡适评陆游诗初探.张毅.鲁迅研究月刊,10
批判与辩护:胡适与《中国评论周报》的一段冲突.赵立彬.学术研究,10
两个小问题:中研院的隶属与胡适的英文.刘猛.读书,12
胡秋原的欧美史学写作——以《历史哲学概论》为中心.李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
重评胡聘之与晚清山西保矿运动.雷承锋、刘建生.甘肃社会科学,6
胡愈之在《东方杂志》上的文学翻译.王勇.海南师范大学学报,3
从贵林之死看辛壬之际的种族与政治.沈洁.史林,4
清季贻谷案探论.吴昌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
踏入历史地理学之路——再论青年侯仁之.唐晓峰.读书,7
略论侯鸿鉴的女子教育思想与实践.王璞、于书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3
勉行维新志,极目海涛阔——俞明震其人其诗述评.马亚中.社会科学战线,4
论饶锷国学方法论意识的自觉.闵定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4
奕劻与清帝逊位.周增光.清史研究,1
也说义和团运动中的奕劻.戴海斌.近代史研究,1
奕劻为何恳辞总理大臣及恳辞次数之考察.熊元彬.晋阳学刊,1
民族复兴下施剑翘复仇案的多重分析.郭辉、刘姗.民国档案,2
“洋场恶少”与文化传人之辨——施蛰存与鲁迅之争正名论.王福湘.鲁迅研究月刊,2
首任团中央书记施存统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贡献.窦春芳.广西社会科学,4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城乡关系书写.陈晨.扬州大学学报,4
“第三种人”与中左文人之辨——为施蛰存正名论之政治篇.王福湘.鲁迅研究月刊,9
试论闻一多的诗学语言观念及其发展轨迹.肖学周.文学评论,1
闻一多对“先拉飞派”的批评及其原因.李乐平.清华大学学报,2
闻一多的诗学追求:中西艺术结合.李乐平.山东大学学报,4
闻一多与中国新诗同人诗家比较研究.李乐平.社会科学辑刊,4
闻一多与朱湘恩怨及其悲剧比较.李乐平、姚国军.福建师范大学学报,5
清华大学与20世纪汉学史的交融——以闻一多为例.陈珏.清华大学学报,6
文学史著中的闻一多形象.方长安、陈澜.人文杂志,11
闻一多对孔子及儒家思想认识的前后差异探析.李乐平、姚皓华.山东社会科学,12
从使臣到史家:洪均使欧事迹述论.李峻杰.史林,5
洪秀全登极暨金田起义时间考释.夏春涛.安徽大学学报,4
两授上将垂青史一代风范励后人——纪念洪学智同志诞辰100周年.刘成军、孙思敬.军事历史,1
再探“洪宣娇”.刘晨.清史研究,1
中国早期电影人的“美国经验”与“中国梦”——洪深、孙瑜、张骏祥的跨文化电影创作实践论.艾青.上海大学学报,6
恽代英公民教育思想探析.钟德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3
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精读《江村经济》.(韩)全京秀著、崔海洋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4
费孝通学术历程的理论自觉及其意义.奂平清.天津社会科学,6
姚名达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罗艳春.史学史研究,1
姚濬昌与曾国藩幕府.汪孔丰.贵州文史丛刊,1
贺麟文化身份的再认识.单世联.广东社会科学,5
十画
日本人在北京(北平)对九世班禅的拉拢活动.杜玉梅.北京档案史料,1
九世班禅三次晋京及其解决返藏问题的努力.张皓.江苏师范大学学报,6
秦乃瑞:传播鲁迅精神遗产的英国汉学家.王家平.鲁迅研究月刊,11
论袁世凯策划民元“北京兵变”说之不能成立.尚小明.史学集刊,1
清帝退位前袁世凯对北方反共和声势的因应.丁健.宁夏社会科学,4
论洪宪帝制前袁世凯的治国方略.邓亦武.史学月刊,4
袁世凯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及其变化——以民国国庆纪念为重点的考察.张华腾.史学月刊,5
袁世凯与近代来华基督教.张德明.史学月刊,8
近五年来袁世凯研究述评.郭常英、王燕.中州学刊,9
袁世凯与清末社会变革.张华腾.中州学刊,9
摄政王载沣罢免袁世凯事件新论.李永胜.历史研究,2
载沣存札续编.丁进军编选.历史档案,2
载泽与清末立宪.邓春丰.湖北社会科学,5
莫友芝《黔诗纪略》逃禅出家人物述评.王路平.贵州大学学报,3
莫友芝旧藏善本流散海外地区考述.黄伟.贵州大学学报,6
莫棠生平及其藏书与题跋考述.史丽君.图书馆杂志,5
聂绀弩佚文辑述.刘军.新文学史料,4
“中央”与“边疆”之间:格桑泽仁的身份构建与政治行动(1927—1932).赵峥.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6
清代安徽当涂夏氏学术成就探析——兼论道咸之际徽州的学风.张桂丽.贵州文史丛刊,3
十字街头钻古塔——夏鼐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段因缘.戴海斌.读书,2
从《夏鼐日记》看夏鼐与蒋廷黻的一段学术因缘.尹媛萍.清华大学学报,5
顾太清“冒名报档子”原因探析.张淑蓉.社会科学战线,4
顾颉刚的图书馆学思想与实践.张光华、王燕.国家图书馆学刊,1
顾颉刚先生未刊书信两通释述.王希隆.兰州大学学报,1
顾颉刚先生在兰州大学讲学活动考实(下).杨林坤.兰州大学学报,1
顾颉刚与民国时期的边政研究.汪洪亮.齐鲁学刊,1
20世纪30—40年代顾颉刚通史编纂构想述论.戴磊.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
以沿革地理学重构边疆:顾颉刚及《禹贡》半月刊对边疆问题的研究.孙喆.求是学刊,3
论顾颉刚对唯物史观的态度.尤学工.史学史研究,3
顾颉刚的民族观与民族自信.孙喆.中州学刊,5
西北民族考察与顾颉刚的学术研究.周励恒.民族研究,6
民国时期学者、技术官僚顾毓瑔的工业化思想研究.孙智君.贵州社会科学,11
21世纪晨曦中的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综述.徐晓美.宁夏大学学报,1
“人”的开发:论晏阳初平教运动的目的和宗旨.何建华.东南学术,2
晏阳初家庭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分析.李赛、唐柏林.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4
李世军日记中的钱玄同师.符杰祥.新文学史料,3
钱恂:晚清外交史上的“异才”——兼证“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说难以成立.戴海斌.江海学刊,2
被隐没的大师——回忆中国动画先驱钱家骏先生.朱子颖、钱珊朱口述、唐幼幼、周珏采访整理.史林,2013增刊
从钱基博的“集部之学”到文学史.魏泉.读书,5
钱端升与中国国联同志会.(澳门)潘惠祥.社会科学论坛,11
民国时期钱穆的朱子学研究及其创新——从朱子心学入手.乐爱国.南京社会科学,1
论钱穆学术研究的内在理路.何晓明.江海学刊,2
钱穆清代理学观述论.姜虹.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钱穆对《明儒学案》评价之转变.张笑龙.广东社会科学,3
和而不同:民国学术史上的钱穆与顾颉刚.陈勇.暨南学报,4
徐中舒与暨南大学——由其佚著《尚书讲义》的新发现说起.赵灿鹏.暨南学报,10
徐中舒与古史辨的学术互动.周书灿.人文杂志,12
徐寿朋与近代中韩关系转型.陈尚胜.历史研究,3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再探.王悦.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
徐志摩与沪江大学.章华明、吴禹星.新文学史料,1
徐志摩和张幼仪在剑桥沙士顿的故居考证.蔡汶捷、Bruce Milner.新文学史料,4
文学感性的回归——徐志摩与丁玲的南洋叙事及其意义.颜敏.暨南学报,6
徐树铮与建国军政制置府的建立及影响.曹心宝、张华腾.甘肃社会科学,1
徐树铮与孙中山、段祺瑞联盟研究.曹心宝.学术探索,9
简论徐复观思想史诠释方法.邵华.齐鲁学刊,5
《徐继畲集》未收奏折.韩永福编选.历史档案,1
殊途同归的艺术追求——论徐悲鸿与林风眠艺术主张与审美趋向的异同及其意义.冯民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抗战时期徐悲鸿艺术创作题材的转变.沈娟.重庆社会科学,10
徐蔚南主持《民国日报•觉悟》述略.彭林祥.新文学史料,2
从翁心存、翁同龢日记的对读探究日记文献的特质.徐雁平.南京大学学报,3
从朝野反响看翁同龢开缺前的政治倾向.马忠文.南京大学学报,2
在学术与政治之间——高一涵“社会主义”的概念表述.暨爱民.党史研究与教学,5
高长柱赴藏途中日记节选(上、下).夏军选辑.民国档案,1-2
高旭与晚清革命诗潮.胡全章.青海社会科学,1
高步瀛交游新证.赵成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
郭沫若研究的新起点——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何刚.社会科学研究,1
早期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泪浪”.张叹凤.文学评论,1
郭沫若抗战历史剧的悲剧叙事与现实关怀.刘海洲.重庆社会科学,1
郭沫若抗战历史剧的悲剧叙事与政治意图.刘海洲.山西师大学报,2
贯通“中西古今”——郭沫若史剧理论的启示.沈庆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
论郭沫若抗战史剧的特征及政治理念.佟波.黑龙江社会科学,3
知识分子的和谐理想及其文学表达——以郭沫若的《女神》为例.哈建军.西北师大学报,3
“从古典和谐走向近代崇高”——郭沫若的诗美学范畴及其历史美学逻辑论析.程国君、吴亚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5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张全之.社会科学辑刊,5
郭沫若对一篇涉及鲁迅的文艺论文的修改.孟文博.鲁迅研究月刊,6
1948年郭沫若香港期间创作的收录与散佚考释.张勇.鲁迅研究月刊,8
郭沫若与吴芳吉的“诗友”交.梁雪松、雨辰.鲁迅研究月刊,10
郭沫若与闻一多浪漫主义诗作研究.李倞.社会科学论坛,10
郭嵩焘外交性格及其实践的再思考——基于湖湘文化的视角.李开盛、宁彧.湘潭大学学报,2
《郭嵩焘日记》中有关光谱学内容的考析.庞雪晨、杨小明.中国科技史杂志,2
郭嵩焘《校订朱子家礼》的社会学考察.肖永明、陈冠伟.湖南社会科学,3
民国时期唐文治的朱子学研究.乐爱国.暨南学报,10
唐弢先生关于《‹申报•自由谈›杂文选》的通信.陈子善.新文学史料,2
论民元唐绍仪内阁.李吉奎.学术研究,2
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中的唐绍仪.周棉、魏善玲.江苏行政学院学报,5
容闳与沈葆桢留学教育思想的比较.朱孔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5
文化、历史中的“民族精神”:陶云逵与中国人类学的德国因素.杨清媚.社会,2
论台湾的陶行知研究——一种学术史的视角.刘大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
浅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与“论”纠结——以陶希圣与《食货》杂志为例.朱晓源.晋阳学刊,6
陶晶孙发表于《新申报》“千叶文艺”作品考论.孙洛丹.新文学史料,2
十一画
“旧社会”与“新史学”:试析黄仁宇的“大历史”之路.潘星辉.开放时代,2
政治趋迎与学术为用:黄文山历史观的“文化学”阐释.赵立彬.人文杂志,6
黄文植与汉镇“江西商帮”.姚伟钧.湖北社会科学,2
黄兴的保皇与革命.张耀杰.社会科学论坛,3
黄药眠的跌宕人生.黄大地口述、邢小群、丁东采写.新文学史料,3
黄景棠与清末广东铁路.邱捷.学术研究,3
辛亥变局与留日学人心态裂变——以湘人黄尊三心路历程为个案的考察.杨瑞.史学月刊,10
日本新学与黄遵宪政治思想之形成.胡其柱.南京社会科学,3
黄遵宪理解了“自由”概念没有?.胡其柱.读书,6
现代史家对史表的成功运用——以萧一山《清代通史》为例.陈其泰、张爱芳.人文杂志,11
寻找真正的萧红:创伤·幻想·诗性智慧.贾振勇.东岳论丛,4
追问:精神跋涉的价值寻求——论萧红文学意义生成的基本方式.季红真.学习与探索,5
萧红留给我们的遗产.季红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6
太平军长沙之战第一阶段战略战术分析——兼谈萧朝贵的死因.刘晨.军事历史,1
消费主义与革命理想——对梅兰芳来粤演出风波的解读.徐淑静.民国档案,1
1915—1916年的梅光迪.周佩瑶.汕头大学学报,1
海外新见梅光迪未刊史料.杨扬.华东师范大学学报,5
永远的校长——梅贻琦.邬大光.读书,2
构建沦陷区文学记忆的方法——以女作家梅娘的当代境遇为中心.张泉.山东社会科学,10
山西商人曹润堂与清末蒙旗垦务.付海晏.暨南学报,1
“通经”以何“致用”——龚自珍、魏源西北研究之比较.张治江.贵州文史丛刊,4
投靠还是扩张?——从甲午战后两湖灾赈看盛宣怀实业活动之新布局.朱浒.近代史研究,1
收路与保路:清末川路风潮中的盛宣怀和四川官商.彭南生、熊元彬.江苏社会科学,6
试析海关监督在近代华洋军火贸易中的重要角色——以盛宣怀为例.费志杰、文双发.史林,6
常燕生东西文化观的激进化及其演变.张少鹏.史学月刊,6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进呈本的思想宗旨.张荣华.复旦学报,1
康有为的人生哲学.程林辉、何琴.南昌大学学报,1
口腹之欲与文化选择——康有为海外游记中的饮食书写.杨波.河南大学学报,1
康有为“衣带诏”缘起及演变.马勇.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
康有为的经学近代化改革及其失败.姜广辉、李有梁.中国哲学史,2
康有为《大同书》与世界政治秩序原理:哲学新梦.刘梁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
从康有为两种人格价值观看近代启蒙人格价值观的冲突与困惑.张应凯.湘潭大学学报,2
康梁并称的缘起与流变.桑兵.近代史研究,2
“打通后壁”的精神探险——康有为、章太炎与近代知识层的代际心态转换.耿传明、郭亮亮.烟台大学学报,4
康有为改组“保皇会”前后史事考辨.王大文.清史研究,4
康有为平等思想分析.姜昱子.黑龙江社会科学,4
康有为对墨子思想的态度和取舍.魏义霞.黑龙江社会科学,6
康有为大同学说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蒋锐、鲁法芹.社会科学研究,6
康有为一派对陈宝箴父子政治态度的误解与夸张.茅海建.社会科学,8
重述传统:论康有为思想方式出现的历史意义.尚新磊.求索,9
康有为未刊函电稿.程道德整理.近代史资料,总127号
章士钊与《新青年》初期的关系考察.童龙超.四川大学学报,1
补偏救弊的反省:章太炎对中国近代“科学史学”的批评.朱发建.浙江社会科学,1
章太炎的“新经学”.陈壁生.中国哲学史,2
章太炎的近代祛魅与价值理性——从“自然”、“人性”到人的道德“自立”.王中江.中山大学学报,4
章太炎在台湾与明治日本思想的初遇——兼论戊戌后康有为、章太炎政治主张之异同.彭春
凌.近代史研究,5
非保守亦非激进——章太炎中西文化观透视.崔海亮.山西师大学报,5
章太炎:民族志书写与主体想象.文贵良.社会科学,7
章太炎与现代中国的学术转型.陈永忠.社会科学战线,8
章太炎晚年之“求是”与“致用”论.王锐.社会科学家,11
古代圣学的终结与近代历史思想的发轫——章学诚“六经皆史”论新探.何晓明、何永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5
章炳麟的儒学观.崔大华.中州学刊,12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与七世章嘉的关系研究——以“章嘉案”为中心.谢海涛.民族研究,2
试论阎毓善对新疆公路交通发展的贡献.杨博惠.新疆大学学报,3
梁启超否定“废科举”了吗?.沈登苗、牛翠萍.社会科学论坛,1
新文化运动语境中梁启超“情感”观的转变.张冠夫.南开学报,1
1898-1905年梁启超对西方启蒙思想的批判与继承.邱丹丹.东疆学刊,1
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陈来.清华大学学报,1
国家主义:解读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密匙.齐小刚.新疆大学学报,2
梁启超的欧洲文学论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欧游心影录》为中心的考察.张冠夫.齐鲁学刊,2
梁启超道德诉求的三次转型.尤小立.天津社会科学,2
1920年前后梁启超对文艺复兴的借镜.张冠夫.兰州大学学报,2
梁启超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重新认识.张冠夫.华东师范大学学报,3
摆渡于传统文学与新文学之间的“情感”之舟——1920年代梁启超的“情感”诗学.张冠夫.山东大学学报,3
吸收与创见:梁启超进化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石建国.社会科学战线,4
国家主义下的曲折展开:论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思想.黄琨.北京社会科学,4
“饮冰”与“死火”——论梁启超与鲁迅的创作心境与文化心理.曹亚明、宋剑华.河南大学学报,4
梁启超做中国文化史的初衷和构想.魏义霞.黑龙江社会科学,4
梁启超“开明专制论”的概念分析.龚培.贵州大学学报,5
梁启超与清华最初的学术因缘——关于《国学小史》的考察.夏晓虹.清华大学学报,5
“偶然”的背后:试说梁任公著述《清代学术概论》之心意.张勇.清华大学学报,5
司马光、王夫之与梁启超的反正统论思想.周春江、窦禄军.安徽史学,5
梁启超的学术风范和爱国情怀.陈其泰.江海学刊,5
梁启超“史界革命”再审视——对《新史学》线性进化论与“四弊二病”说的批判.路新生.
河北学刊,5
梁启超父女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开拓.于作敏.河北学刊,6
论梁启超的报刊论政形态.焦敬华.东岳论丛,6
论清末赴日学人传播西学的历史贡献——以梁启超等人为例.郭刚.贵州社会科学,7
“趣味”与“情趣”:梁启超朱光潜人生美学精神比较.金雅.社会科学战线,7
思想的力量——梁启超新史学的海外流播及其影响.宋学勤.文史知识,8
梁启超“新文体”与20世纪初文界巨变.胡全章.江西社会科学,9
新闻高手与舆论大师——梁启超的新闻强国梦.邓涛.文史知识,10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梁实秋文艺观探究.江曼、车红梅.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6
梁实秋“清书事件”考辨.魏斌宏.鲁迅研究月刊,7
梁诚:一位让弱国外交闪光的外交家.梁碧莹.学术研究,6
论梁漱溟的中西古今观.陈璐.学术探索,1
论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中心.马晓彬、陆卫明.新疆大学学报,1
试论近代爱国人士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影响——以梁漱溟、辜鸿铭、张竞生、晏阳初为例.于慧颖.社会科学战线,2
从梁漱溟村治理论看村治建设之路——以民国村治“七难解”为线索.毕少斌.江苏社会科学,6
梁漱溟对“无私的感情”的来源追寻.李昕.社会科学战线,10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借鉴.唐萍.求索,11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与当代书院的使命.赵法生.社会科学论坛,12
十二画
延安时期博古与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谭虎娃.延安大学学报,1
彭述之的无产阶级“天然领导权”思想再探.李永春、岳梅.党史研究与教学,3
出席台共成立大会的中共代表“彭荣”身份辨析.王键.北京社会科学,4
深情怀念:我所认识的彭真同志——王万宾、李适时、周本顺、杜德印、申联彬、许崇德.杨明伟、刘志辉.党的文献,1
彭德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肖铁肩、罗海云.湘潭大学学报,3
香港股票经纪的上海因缘:董伟口述访谈.李培德采访整理.史林,2013增刊
蒋介石的政治空间观念研究——以其“安内”政策为中心的探讨.罗敏.东北史地,1
蒋介石与战后国共相争中的日本人角色.鹿锡俊.抗日战争研究,1
蒋介石与战时平准基金.吴景平.民国档案,1
蒋介石与河北地区.贾熟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
蒋介石对黄埔嫡系陈诚的培植.肖如平.近代史研究,2
台湾时期蒋介石与陈诚关系探微(1949—1965).陈红民.近代史研究,2
蒋介石“打通国际交通线”的部署和结果(上、下)——兼论蒋介石对中共“打通国际交通线”的判断和防堵.董汉河.甘肃社会科学,2-3
“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尤淑君.民国档案,3
两岸近代史学界交流与合作的纽带——“蒋介石与抗战时期的中国学术研讨会”述评.李在全.抗日战争研究,3
抗战前期蒋介石对中共态度的演变——基于国际背景因素的考察.罗敏.抗日战争研究,3
亲历1942:蒋介石三次赴缅.王楚英口述、王映竹整理.军事历史,3
国民政府教育部经办1943年度蒋介石手令与训话情形报告.孙武选辑.民国档案,3
蒋介石对日德意三国同盟的反应.鹿锡俊.近代史研究,3
抗战胜利的喜悦及对日处置的纠结——由蒋介石日记观其战后对日处置的双面性.汪朝光.抗日战争研究,3
孙殿英屯垦青海事件之重考——以“蒋介石档案”为中心.卢艳香.民国档案,3
抗战期间蒋介石兼任四川省政府主席述论.陈红民、罗树丽.抗日战争研究,4
蒋介石与“李闻惨案”的善后处理.陈红民、王丛丛.民国档案,4
蒋介石与宋明理学.杨天石.贵州文史丛刊,4
论蒋介石对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原因的分析.柳轶、程舒伟.东北师大学报,4
蒋介石力行哲学思想渊源之历史考察.关志钢.深圳大学学报,5
世俗与宗教之间:蒋介石与来华传教士(1927—1941).张德明.社会科学辑刊,5
陈洁如回忆录何以尘封近30年——蒋介石日记解读.杨天石.社会科学战线,5
试论蒋介石在日记中关于国民党弊端的忧思(1927—1937).李玉.安徽史学,6
清华学人与蒋介石(1926—1948)——兼论国民党与清华(联大)学术共同体之离合.刘超、
李越.社会科学论坛,6
传媒眼中的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与复职——以《大公报》报道与评论为中心.陈红民、曹明臣.社会科学战线,6
四联总处的创建及初期运作——以蒋介石为中心的考察.尤云弟.史学月刊,8
蒋光慈与藏原惟人交游考论.许徐.新文学史料,2
蒋廷黻与夭折的“中国自由党”(1947—1951).陈红民.江苏师范大学学报,1
蒋廷黻的得意弟子们.刘超.社会科学论坛,10
试析蒋梦麟的文化思想.陈永忠.新疆大学学报,2
辜鸿铭的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发辫、服饰与身体政治学.吴景明.社会科学战线,1
辜鸿铭英译《论语》的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周晓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4
辜鸿铭中国文化重建的思想理路.韩星.福建论坛,1
革命党人戢翼翚重要史实述考.范铁权、孔祥吉.历史研究,5
因果互生:景廷宾起义与直隶社会的多维解读.王利民.河北学刊,1
嵇文甫与郭沫若的三次学术交缘.何刚.中州学刊,2
民国时期嵇文甫对朱熹与程颢思想异同之辨析——兼及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之比较.乐爱国.社会科学战线,2
傅东华对《曼弗雷特》中超自然元素的翻译.祝茵.云南大学学报,1
傅运森《共和国教科书西洋史》述评.芮信.历史教学问题,4
我所了解的父亲.傅敏、陈明哲口述、李家涛采访整理.史林,2013增刊(傅雷)
舒芜的唐诗与近代文论研究述论.彭玉平.江淮论坛,1
鲁迅、周作人论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与现代文学关系之个案考察.陆林.文史哲,1
国民信仰建构中的鲁迅与尼采.谭桂林.江苏师范大学学报,1
1924年鲁迅西安行考略.颜克成、邵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
略论鲁迅“日本视域”的转换.罗福惠、李凤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
最终的无聊和最后的坚守——鲁迅临终前心态之剖析.张武军.社会科学研究,1
都市空间与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兼谈鲁迅的都市化生存.钱旭初.江苏社会科学,1
爱在广州:论鲁迅生理的焦灼与愉悦.朱崇科.鲁迅研究月刊,1
南京与鲁迅信仰之建构.杨姿.江苏社会科学,1
上海语境与鲁迅的都市症候及其抗争.龙永干.湖南社会科学,1
在“三界”处运思的鲁迅人文学术.孔莉姮.内蒙古大学学报,1
鲁迅著作版本及近代版本的魅力.杨阳.鲁迅研究月刊,1
翻译与文学经典的重构——以鲁迅的《祝福》为例.胡牧.江苏社会科学,1
鲁迅作品童年视角的审美特征分析.葛晓磊.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
圆圈与循环:鲁迅小说意象与结构分析.张云峰.天津社会科学,1
可疑的领导权:鲁迅与左联的解散(上).夏济安、邵瑜莲、钱静.东岳论丛,1
两个口号:鲁迅与左联的解散(下).(美)夏济安著、邵瑜莲、钱静译、符杰祥校.东岳论丛,2
鲁迅早年对科学僭越的“时代病”之预感.温儒敏.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
找回伟大的鲁迅和鲁迅的伟大.刘中树.山西大学学报,2
鲁迅的文化哲学与文化血脉.杨义.河北学刊,2
鲁迅的民族思想与历史观.王得后.贵州文史丛刊,2
鲁迅在当代台湾载沉载浮的历程.古远清.鲁迅研究月刊,2
鲁迅“世界人”概念的构成及其当代思想价值.张福贵.文学评论,2
“道”与“路”的千年困结——鲁迅对中国士文化传统的现代性批判.符杰祥.福建论坛,2
鲁迅动态本位理想人性简论.何锡章.山西大学学报,2
“特殊智识阶级”与“真的知识阶级”——鲁迅关于知识阶级的思考.胡梅仙.浙江大学学报,2
启蒙无效体验与鲁迅的思想转型.黎保荣.福建论坛,2
飞跃与沉潜:论广州场域中的革命鲁迅转换.朱崇科.福建论坛,2
国家战争体制下的“非国民”——《上海月亮》中的鲁迅.张立波.鲁迅研究月刊,2
诗意抹杀理性——反思鲁迅国民性思想.杨震.社会科学研究,2
鲁迅神话思想对中国当代魔幻电影创作的启示.谭苗、潘皓.江苏社会科学,2
鲁迅的纪念文字与“记念”的修辞术.符杰祥.文史哲,2
从《摩罗诗力说》说开去——浅析鲁迅的早期文学观.张莹.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
浅析鲁迅小说的辞格运用.矫健鹰、马东峰.延边大学学报,2
论鲁迅小说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戏剧性因素.孙淑芳.山西大学学报,2
救救孩子——论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杨子雪.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
鲁迅翻译传播《苦闷的象征》心理动机研究.沈幼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
“因为鲁迅的书还是好卖”:关于鲁迅小说的英文翻译.(澳门)寇志明(Jon Eugene Von Kowallis)著、罗海智译.鲁迅研究月刊,2
鲁迅、郭沫若“历史小说”新论.周文.鲁迅研究月刊,2
自然人性论与道德人性论的交锋——重论鲁迅与梁实秋关于卢梭的论争.胡翠娥.南开学报,2
鲁迅与胡适语言观念的差异及意义.张卫中.晋阳学刊,2
鲁迅与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审美思想比较——以“狗”“羊”“狼”为隐喻.霍士富.西北大
学学报,2
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还原与反思——“鲁迅与20世纪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丰杰.鲁迅研究月刊,3
走向“市民社会”的“精神”——拟黑格尔审思“鲁迅与20世纪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张克.鲁迅研究月刊,3
鲁迅的职业选择和身份认定.黄乔生.鲁迅研究月刊,3
基督宗教界的鲁迅印象与鲁迅资源利用.杨姿.鲁迅研究月刊,3
鲁迅与京派:一场论争的前后.周仁政.鲁迅研究月刊,3
鲁迅与中山大学教务的拓展.朱崇科.中山大学学报,3
鲁迅的自我小说与日本大正时期私小说之比较.周砚舒.内蒙古大学学报,3
鲁迅与果戈里遗产的几个问题.孙郁.文学评论,3
鲁迅读者群的形成:1918—1923.(美)周杉 Eva Shan Chou著、由元译.鲁迅研究月刊,3
简论鲁迅小说的死亡意识.丁春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3
“新童话观”背后的启蒙——重读鲁迅译本《小约翰》.陈芸.山西师大学报,3
鲁迅文艺思想中的阶级意识溯源.王银辉.江淮论坛,3
创作主体、行为主体与存在主体——论鲁迅对汉语新文学的多面体贡献.朱寿桐.江海学刊,3
鲁迅小说电影化元素的呈现与意义.左亚男.辽宁师范大学学报,3
评阿部幸夫的《鲁迅书简与诗笺》.代田智明、李明军.沈阳师范大学学报,3
对鲁迅革命家质疑的质疑.关明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4
鲁迅的“青年观”与192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李玮.江苏社会科学,4
1927年鲁迅坚辞中山大学教职原因探析.秋石.党的文献,4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秦弓.山东社会科学,4
鲁迅翻译思想对翻译家托乎提·巴克的影响.苏来曼·克依木.鲁迅研究月刊,4
“他者”眼中的鲁迅形象——以夏志清、司马长风、顾彬为考察中心.禹权恒、陈国恩.鲁迅研究月刊,4
鲁迅:在现代传媒中开辟言说空间.靳新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4
鲁迅台湾接受史论纲.徐纪阳、朱双一.厦门大学学报,4
台湾战后光复初期对鲁迅的传播和研究——以《台湾文化》为例.文学武.鲁迅研究月刊,4
启蒙者的不同走向——从鲁迅与傅斯年的通信说起.蔡秋彦.宁夏大学学报,4
拯救与毁灭——高尔基和鲁迅通往革命之路的比较.刘明明.社会科学论坛,4
人在世界中——关于鲁迅与罗丹的生存论思考.崔云伟、刘增人.鲁迅研究月刊,4
王德威和大陆学者的鲁迅小说观辨析.陈一军.兰州大学学报,4
难以忘却的记忆——论鲁迅的民国史书写.王家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5
林志浩《鲁迅传》:为鲁迅马克思主义思想探源寻踪.赵焕亭.鲁迅研究月刊,5
浅析鲁迅对阿尔塔米拉岩画阐释的超前性及所遭误读.杨超.鲁迅研究月刊,5
鲁迅的版画情结.李波.鲁迅研究月刊,5
故乡视域中的鲁迅小说.周岚岚.鲁迅研究月刊,5
生态危机与文化批判——以《故事新编》与鲁迅译爱罗先珂童话为中心的考察.张素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5
鲁迅形象在德国的最初建构——以两部早期的鲁迅博士论文为例.范劲.社会科学,5
认识他者 回归自我——中俄文化交流背景下的鲁迅与冈察洛夫.高伟玲、黄稼辉.海南师范大学学报,5
试论民国文人书法的退变——以鲁迅、梁实秋为例.薛帅杰.鲁迅研究月刊,5
浅析鲁迅与瞿秋白有关翻译的讨论.铃木将久.河南师范大学学报,5
鲁迅与瞿秋白:在翻译理念冲突中的背后.刘雅静.河南师范大学学报,5
理想与现实的对话——也谈瞿秋白与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黄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5
左翼文本的文化翻译与现代性——鲁迅与瞿秋白的左翼文学理论翻译初探.徐秀慧.河南师范大学学报,5
论鲁迅对梁启超启蒙思想的承传与超越.钟海波.甘肃社会科学,5
辛亥革命前期政治文化与鲁迅的“从文”道路.李玮.鲁迅研究月刊,6
城乡“漂流”的行迹与“新颢气”的追寻——鲁迅人生轨迹与精神线索再考察.王传习.江苏大学学报,6
论鲁迅的中年人格危机与自我拯救.林双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6
现代书话与鲁迅想像.赵普光.齐鲁学刊,6
试论鲁迅的木刻情缘.李禧.鲁迅研究月刊,6
鲁迅与义兴局.黄钰、丁仕原.鲁迅研究月刊,6
鲁迅与会稽文献.顾农.山东社会科学,6
鲁迅图书装帧设计思想探究.姬长武.学术探索,6
鲁迅“启蒙文论”的政治纠结.莫先武、刘锋杰.社会科学家,6
鲁迅与茅盾对“五四”新文化的不同理解.聂国心.山西师大学报,6
购读兴趣的延续与鲁迅的“精神本体”——鲁迅藏书中的索伦•克尔凯郭尔和列夫•舍斯托夫.魏韶华.鲁迅研究月刊,6
由“被吃”“吃人”到“自吃”——试析《彷徨》中鲁迅的自我投射.张丽华.鲁迅研究月刊,6
鲁迅小说的古典读法:傅庚生论《呐喊》与《彷徨》.王鹏程.鲁迅研究月刊,6
法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梁海军.鲁迅研究月刊,6
《说文》与《白光》谜语中鲁迅故家的败落.周江平.鲁迅研究月刊,6
《中国评论周报》中有关鲁迅的三则文字.杨昊成.鲁迅研究月刊,6
试论鲁迅形象的接受.尹奇岭.江西社会科学,7
辞书外的“鲁迅词义”.孔见、景迅.鲁迅研究月刊,7
鲁迅反对某书局“不支付标点和空格稿费”是移花接木吗?——与纪维周先生商榷.凌孟华.鲁迅研究月刊,7
鲁迅在香港载沉载浮的历程.古远清.鲁迅研究月刊,7
鲁迅与嘉业堂所刻书.顾农.鲁迅研究月刊,7
鲁迅与“百衲本”《二十四史》.黄乔生.鲁迅研究月刊,7
鲁迅的新诗观与新诗诗体建设.刘东方.鲁迅研究月刊,8
高墙内的反抗.李晓伟.鲁迅研究月刊,8(鲁迅)
学术与启蒙的双重建构——论林非的鲁迅研究.蔡长青.鲁迅研究月刊,8
城市经验与1920年代中期鲁迅杂文的流变.马海、许祖华.贵州社会科学,8
1940年代末解放区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李倩.鲁迅研究月刊,8
鲁迅和易培基交往考.刘运峰.鲁迅研究月刊,9
略论鲁迅的“新三立”和“不朽”.李继凯.鲁迅研究月刊,9
鲁迅早期论著的文化洞见.赵敬立.鲁迅研究月刊,9
“译介与重塑”——鲁迅在越南.(越南)张伟权.鲁迅研究月刊,9
鲁迅著作中贵州人物与史实摭拾——兼及相关注释的指误.周凌玉.贵州社会科学,9
经历·书写·虚构——鲁迅的辛亥与国民性经验的审美生成.姜异新.鲁迅研究月刊,10
鲁迅的生死自觉.刘超.鲁迅研究月刊,10
漫谈鲁迅轶事真假问题——兼答凌孟华先生质疑.纪维周.鲁迅研究月刊,10
“回到鲁迅”之辨.邱焕星.鲁迅研究月刊,10
论鲁迅直译观的语学基础.高宁.山东社会科学,10
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张福贵.中国社会科学,11
从“人史”看鲁迅与浙东学派的精神关联.孙海军、汪卫东.鲁迅研究月刊,11
鲁迅的现代性批判与现代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语境中的现代性问题.张松.山东社会科学,11
“进化”链条上的“革命中间物”——1949—1979对鲁迅形象及其话语资源的借用机制.妥佳宁.鲁迅研究月刊,11
鲁迅涉法写作的独异性及其文化价值.吴敏.鲁迅研究月刊,11
鲁迅杂文的地域性格.宋浩成.鲁迅研究月刊,11
古典与经典之间——“古典·经典:鲁迅与中国文化传统”高层论坛综述.张玉成.鲁迅研究月刊,12
论鲁迅的诗学观及其对新诗发展的意义.吕周聚.鲁迅研究月刊,12
国民党治下的文网与鲁迅的钻网术——以1933—1935年为核心.杨华丽.鲁迅研究月刊,12
选集运作与鲁迅社会身份的建构(1932—1949).罗执廷.鲁迅研究月刊,12
杂文史上的公案:“现代评论派”与鲁迅.姜振昌、周雯雯.鲁迅研究月刊,12
《药》与“听将令”之后的鲁迅.周维东.鲁迅研究月刊,12
论鲁迅小说人物与戏剧的关系.孙淑芳.江汉论坛,12
浅谈新木刻艺术“经济人”鲁迅.施艳萍.鲁迅研究月刊,12
童琮——中国近代新式回民教育的先驱.薛龙和.回族研究,4
明岁泽九州功成返湫底——论曾国藩京官时期“功成身退”的道家人生设计.彭昊.湖南大学学报,2
曾国藩修持工夫论.赵雨、李海平.东南学术,2
曾国藩与李元度关系的再辨析——从咸丰十年的一个奏折说起.梁从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建军思想比较研究.周贝贝.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3
曾国藩论命及知命.徐雷.湖南大学学报,4
简论曾国藩的科学救国思想.刘丽苹.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4
曾国藩《读陈硕甫‹毛诗传疏›札记》考论.赵雨、郑焱.学术论坛,8
曾国藩致沈葆桢手书五通.程道德、佟鸿举整理.近代史资料,总128号
民国时期谢无量的朱子学研究.乐爱国.厦门大学学报,1
谢冰莹与“左联”——从鲁迅致王志之的两封信谈起.徐续红.新文学史料,3
十三画以上
江西近代法律人成长轨迹浅探——以律师蓝鼎中为例.龚汝富.江西师范大学学报,6
楚图南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纪事.楚泽涵.新文学史料,3
《赖传珠日记》——一份珍贵的遗产.石雷.中共党史研究,1
雷沛鸿与广西教育研究机构的创办——学术史的视角.肖朗、王有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
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文体抗争——以詹安泰对旧体诗歌的坚守与传承为视点.聂欣晗.贵州文史丛刊,3
当司法与慈禧相遇.严迎春.读书,3
略论慈禧太后的文化学养.王开玺.北京社会科学,5
溥仪与国宝.王庆祥.东北史地,2
溥仪研究的探索与实践——第四届溥仪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陈宏.社会科学战线,12
蔡元培与清末教育会社史事小考四则.曾荣.历史档案,1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对于康德的接受与改造.姚文放.社会科学辑刊,1
蔡元培与格罗皮乌斯教育思想比较.张新荣、吴文治.兰州大学学报,1
论蔡元培“独立”思想.陈二祥、赖雄麟.学术界,3
蔡元培大学教育制度改革探微.殷修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5
从蔡元培日记看其人际交往及与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关系.刘克敌、李敏.海南师范大学学报,6
蔡元培的举业之途与制艺之作.项义华.浙江学刊,6
试论越文化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马芹芬.甘肃社会科学,6
评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王元骧.社会科学战线,7
论廖仲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杨竞业.广东社会科学,3
廖磊主皖与安徽基层行政组织建设.何孔蛟、邵雍.安徽史学,5
端木蕻良致胡风的二十一封信.袁权辑注.新文学史料,1
端木蕻良与鲁迅精神之联系.孙玉石.新文学史料,1
论端木蕻良前期小说的暴力书写.秦弓.江汉论坛,1
端木蕻良年谱(上).曹革成编纂.新文学史料,1
端木蕻良年谱(上续完).曹革成编纂.新文学史料,2
端木蕻良:革命征途上的复杂怨恨.王明科、王满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3
端方死事补证——兼论端方之死对清代遗民圈之影响.赖钰匀.近代史研究,3
谭云山对泰戈尔中国情结的影响探析.段维彤、胡阳.甘肃社会科学,2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谭平山组织第三党思想研究.杨泰龙、姚纯安.中共党史研究,3
谭克敏与抗战时期贵州的新县制改革.王尤清.贵州文史丛刊,1
谭嗣同的宗教大同理想——《仁学》的宗教认知特征.张晓林.甘肃社会科学,1
日新与平等:谭嗣同对《易》之主题的近代转换.魏义霞.江淮论坛,1
谭嗣同“华夷之辨”与文化三期说.张永超.郑州大学学报,2
湘学的传统形态与近代转型——以谭嗣同及其浏阳之学为视角.朱汉民.天津社会科学,4
谭嗣同之“群学”、“社会学”辨析——兼论中国社会学一词的起点.刘祥、周慧.社会学研究,4
20世纪心学开展的三种形态——以来自鄂东之地的熊十力、徐复观、胡秋原为中心.李维武.中山大学学报,1
独辟蹊径 平章华梵 融会佛儒 兼采中西——熊十力“新唯识论”哲学思想的再认识.林可济.福建论坛,1
熊十力与马一浮的思想交流与学问异同.景海峰.深圳大学学报,5
论熊十力的“韩非学”研究——兼及“了解之同情”何以可能?.宋洪兵.求是学刊,5
从“举体成用”到“摄体归用”——熊十力后期思想研究.牛军.福建论坛,6
百老汇中国戏剧导演第一人——记熊式一在美国导演《王宝钏》.郑达.美国研究,4
十四岁开始革命——一位鄂西干部的成长经历.熊定一口述、戴海斌采访整理.史林,2013增刊
熊希龄《请予沈莹庆以差使上端方禀》撰写时间考.杨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
中日战争与中央大学知识分子群体的国史研究——以学衡派、南高史地学派缪凤林为例.李方来、李霞.江西师范大学学报,3
民国南北学风中的繆凤林.颜克成.暨南学报,5
黎庶昌“使外文学”作品的变革意识及其中西文化取向.汪太伟.贵州文史丛刊,2
黎锦熙的方志理论与实践. 秦开凤、何炳武.西北大学学报,3
薛福成的文化视野与改革思想.周德丰、张娇.南开学报,2
同情•参与•反思——戴季陶与辛亥革命.马克锋.聊城大学学报,1
戴季陶“日本非敌论”的真意.张玉萍.社会科学研究,2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现代性缺失.王雅平.湘潭大学学报,6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资政的睿智与尴尬.赵书刚.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
瞿秋白的早期思想研究——以哈埠期间的思想变化为考察依据.郭渊.东北史地,1
瞿秋白与《前哨》《文学导报》——兼谈《前哨••文学导报》影印合订本.丁景唐、丁言模.新文学史料,1
剑走偏锋欲何为——关于《多余的话》的另一种解读.谢宏.党的文献,2(瞿秋白)
在马克思主义与“士”之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瞿秋白.毕芙蓉.山东社会科学,3
论瞿秋白的军事战略思想.费志杰、吴庆龙.军事历史研究,3
民国时期的瞿秋白生平史料与研究.周龙燕.党史研究与教学,6
从“白话革命”到“文腔革命”——瞿秋白与胡适汉语革新比较研究.汪禄应.求索,8
酆悌与长沙文夕大火新探——基于《酆悌遗著:焚余日记》的解读.刘大禹.民国档案,4
外国人
丁尼对清末中国人口的估计.杨海贵.江苏社会科学,1
卜凯文献挖掘整理的现状与思考.杨学新、任会来.中国农史,2
卜舫济教育理念浅析.范哗.福建师范大学学报,5
近代日本学人的中国观察——以小林爱雄的《中国印象记》为中心.胡天舒、韩宾娜.东北师大学报,3
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美国卫三畏家族档案手稿所见一斑.司佳.史林,3
从传教士到汉学家——论中学西传的开拓者卫礼贤.吴钧.西北师大学报,2
马礼逊广州商馆汉语教学活动述论.谭树林.暨南学报,10
瓦雷里与梁宗岱诗学理论建构.文学武.社会科学,4
跨越异域的彩虹——瓦雷里与中国现代纯诗理论.文学武.学术月刊,4
《贝德士文献》述略.章开沅.澳门理工学报,1
今关天彭与鲁迅关系考略.张明杰.鲁迅研究月刊,8
东方学传统与传教士汉学——艾约瑟对上古中国宗教的阐释.陈喆.中山大学学报,1
艾克敦与30年代中国“北方系”新生代诗人.龚敏律.文学评论,6
左拉与现代中国的结缘与纠结——以1915—1949年左拉在中国被接受为例.吴康茹.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掩盖与交易:二战后美军对石井四郎的调查.杨彦君.抗日战争研究,2
东宫铁男与关东军“北满”移民政策探析.马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
法国驻华使馆武官卡瑟维尔少校报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法在华情报工作.孙友晋、朱晓明译.民国档案,2
世界心灵的高度——从史怀泽到晏阳初.叶隽.读书,4
兰安生自传.(美)索尔·本尼森访问整理、张大庆译.中国科技史杂志,4
哈尔滨地区犹太裔社团的科学活动及其科学文化传播——以亚伯拉罕•考夫曼为例.高琛、孙玉忠.黑龙江社会科学,3
有贺长雄与民初制宪活动几件史事辨析.尚小明.近代史研究,2
清末预备立宪中的外方因素:有贺长雄一脉.孙宏云.历史研究,5
竹内好笔下的鲁迅形象——以《藤野先生》的译文为媒介.吴光辉、余祎延.学术月刊,7
“竹内鲁迅”的建构逻辑.白海君.鲁迅研究月刊,10
竹内实和他的《诗人毛泽东》.张惠才.中共党史研究,10
华莱士访华与美国“重返亚洲”.张明媛.延安大学学报,6
再论华莱士访华与1944年的中美关系.付辛酉.史林,4
见证新中国的诞生——苏联外交官齐赫文斯基访谈录.张军锋.党的文献,5
近代日本新儒家学派的中国认知——以宇野哲人《中国文明史》为中心.孙志鹏.北方论丛,2
芳贺矢一《国民性十论》与周氏兄弟.李冬木.山东社会科学,7
论李约瑟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许苏民.云南大学学报,6
朝鲜诗人李尚迪与晚清诗人张曜孙交游行述.温兆海.东疆学刊,1
晚清经世致用思想语境下的李提摩太.李鹏程.中州学刊,11
被历史忽略的罪恶——对佐藤俊二华南地区细菌战罪行的新探究.谭元亨、郑紫苑.武陵学刊,3
法理与罪责:国民政府对战犯谷寿夫审判的再认识.严海建.江海学刊,6
库利传播学说在中国的早期接受.高海波、刘兰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
抗战时期中英平准基金述略——以美籍财政顾问阿瑟·恩·杨格为中心的考察.王丽.抗日战争研究,3
杰斐逊及其民主思想在中国——历史映像与现实关照.杨玉圣、满运龙.史学月刊,11
帕尔法官,尚未远行?.陈卫平.读书,1
松本龟次郎与鲁迅.林敏洁.鲁迅研究月刊,8
宗方小太郎与近代中国——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藏宗方文书阅读札记.戴海斌.中山大学学报,4
河上肇和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探究.李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
英俄相争与荣赫鹏兵侵拉萨.梁忠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5
科耶夫与中国——对科耶夫《评梁启超‹先秦法的概念与法家理论›》的解读.肖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5
近代中日同盟思想的表与里——以宫岛诚一郎为例.戴东阳.史学月刊,12
析室伏高信《与汪兆铭书》.叶伟敏.史林,1
柔克义与中国.程龙.读书,6
中国学院与泰戈尔中印友好的理想.范晶晶.文史知识,11
爱伦凯与中国1920年代女性解放思潮.张鹏燕.河北学刊,6
学术连锁:高田早苗与欧美政治学在近代日本与中国之传播.孙宏云.中山大学学报,5
理雅各的《中国经典》与清代帝王御纂经籍.罗军凤.学术论坛,8
“萧伯纳在上海”与当年媒体的言论运作.姚玳玫.读书,6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以美使康格对义和团运动的反应为个案分析(1899—1901).张颖.甘肃社会科学,2
西安事变斯大林“密电”考.孙果达.史林,2
葛学溥与20世纪初潮州乡村生活的人类学书写——以《华南的乡村生活》为中心的讨论.徐义强.汕头大学学报,2
黑格尔哲学在清末中国的容受.张仲民.学术月刊,5
论傅兰雅之“求著时新小说”.陈大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3
“广布西学于中国”——傅兰雅教育思想初探.杨芳青.福建师范大学学报,6
汉学家А.В.鲁达科夫的中国东北考察及在俄国汉学史上的地位.彭传勇.西伯利亚研究,5
《出使条规》与蒲安臣使节团.尤淑君.清史研究,2
路易-菲利普的御前汉语翻译考.谢海涛.史林,6
论福泽谕吉对清代中朝宗藩关系的否定.董顺擘.延边大学学报,1
晚清英国传教士赫真信与《孔子家语》译介.崔华杰.齐鲁学刊,2
赫德与晚清中外约章研究综述.杨秀云.西南大学学报,4
新普送的五旬节经验及其在中国的影晌.陈声柏.暨南学报,4
关于赛珍珠个人和笔下的问题婚姻的札记或西方主义入门.(美)斯蒂芬拉赫曼著、姚望译.江苏大学学报,2
赛珍珠《同胞》的社会性别解读.夏明滇.江苏大学学报,2
赛珍珠与《解放日报》.姜庆刚.新文学史料,2
大方之家,所见略同——赛珍珠与冰心文学文化观管窥.乔世华.江苏大学学报,3
鲁迅与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形象.张春蕾.江苏大学学报,3
赛珍珠笔下中国农民形象的文化意蕴.刘苏力.江苏师范大学学报,4
论社会活动家赛珍珠的对话意识与实践活动.姚君伟.江苏大学学报,5
赛珍珠等欧美人的看法对文学经典观的启示——中外文学经典标准的实际差异与对策纵横谈.李建武.江苏大学学报,6
2013年镇江“赛珍珠研究论坛”述评.仪爱松、姜德成.江苏大学学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