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页码
|
·专题论文·
|
范文澜与整理国故运动
|
叶毅均
|
(4)
|
北伐前后的微观体验——以居京湘人黄尊三为例
|
李在全
|
(23)
|
上海城市记忆中的孙中山(1925—1949)
|
徐涛
|
(41)
|
近代中国人土耳其观的再认识
|
陈鹏
|
(55)
|
日俄战争后的中日东三省电信交涉
|
薛轶群
|
(73)
|
中央与地方:捐输广额与晚清乡试中额研究
|
张瑞龙
|
(92)
|
近代公益机构的融资模式创新——海河工程局的公债发行
|
龙登高 龚宁 伊巍
|
(112)
|
论租佃关系的日常性状——基于20世纪30年代苏州“打催甲”的考察
|
小田
|
(124)
|
|
·读史札记·
|
郭实猎姓名考
|
李骛哲
|
(138)
|
“上海律师甚多败类”:从一起名誉纠纷看民国律师形象
|
李严成
|
(149)
|
|
中国近代史论坛”征文启事
|
(159)
|
英文目录与提要
|
(160)
|
书讯《乡路漫漫:20世纪之中国乡村(1901—1949)》(上、下册)(40)
|
本期执行编辑/杨宏
|
专题论文·
范文澜与整理国故运动
叶毅均
内容提要 今日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的范文澜,当他于20世纪20年代首次由中学教师步入大学讲堂,并逐次出版其学术著作而为学界所知之时,其作品内涵非但与马克思主义无关,亦且与专业史学毫无牵连。身为黄侃在北京大学的授业弟子,又是顾颉刚之同窗挚友,范氏是受到胡适和梁启超所提出之典范引导,以致逐渐向整理国故运动靠拢,而其早期著述也在当世被视为整理国故之一环。此一隐没不彰的案例可以体现盛极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内涵之复杂性。
关键词 范文澜 《文心雕龙讲疏》 《群经概论》 文艺复兴 整理国故
作者简介 叶毅均,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特聘副研究员
北伐前后的微观体验——以居京湘人黄尊三为例
李在全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的北伐史研究,多从南方立论,以南北军政势力消长为主要内容。近年来,不少学者从更宽广视角,如南北地域、文化新旧、舆情互动等角度,重视“有形力量”之外“无形力量”的研究,大大推进了北伐史研究。以居京湘人黄尊三日记为主要史料,大体可展现一位涵括南北、新旧、舆情等复杂因素的微观人物对北伐之观感,战争中个体的纠结与抉择以及战争对非战区民众生活之影响。与普通北方人相比,黄氏对南方的观察,包含着南北地域交集复杂的立场与心态。作为北京政权的边缘人,黄氏对北京政府固无多少认同感,对南方政权亦无多少向往与欣喜。战争造成了黄氏“归则无家,留则无食”的两难窘境,在多半时间里,忧心、恐怖占据其心。在黄看来,南京国民政府名为“以党治国”,实则“以国殉党”。黄尊三的微观体验表明,北伐前后的南方与北方,很难说存在相互转换、零和博弈的现象;用“南北新旧”诠释北伐史,效力与不足并存;在战乱与信息管控的年代里,报刊等现代舆情工具在提供讯息的同时,也带来了纷乱与谣言,而个体则倾向于在亲友言谈和信函中求取真相。
关键词 北伐战争 北洋政府 国民革命 国民政府 黄尊三日记
作者简介 李在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海城市记忆中的孙中山(1925—1949)
徐涛
内容提要 近代上海对于孙中山逝世后的记忆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前,国民党左、右派系的党统之争喧宾夺主,成为上海一地孙中山纪念活动的主题。1927—1937年,“大上海计划”取得的市政成就多假中山之名、行建设之实,事实上与孙中山崇拜运动的关系并不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孙中山作为夺取政权与实施统治的象征符号,历经毁灭与重塑,遭遇反复争夺。以近代上海为案例研究,可见城市个性与孙中山崇拜运动多重互动的复杂面相。上海的孙中山纪念遗存较少,其间隐藏着深层的历史成因,既可归因于上海长期保持着“一市三治”的城市格局,又与南京国民政府对上海华界的城市定位密切相关。
关键词 孙中山 上海 纪念物 党统之争 记忆
作者简介 徐涛,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代中国人土耳其观的再认识
陈鹏
内容提要 同为“病夫”的相似命运,是近代国人关注和理解中土两国关系的重要着眼点,也是迄今学界把握两国历史关系的主要视角。但囿于这单一视角,学界对近代中土关系及当时国人对此种关系的认知,也存在蔽障。国人关注土耳其的首次高潮,并非发生在学界通常认为的甲午战后,而是20年前的俄土战争期间;也并非缘于国人感知的所谓“民族命运相似”,而与防范俄国侵略、土耳其卷入中国边疆民族事务,以及洋务事业之积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以俄土之战为契机,国人还不断拓展视野,逐渐将土耳其的国事民情与中国的内政外交局势联系起来予以动态观察。至清末民初时,国人已越来越意识到两国在国家安全、国际商贸、民族宗教等众多事务上均利害攸关,从而尝试着重新去定位和构筑双边关系。与此同时,有识之士还开始对两国“民族命运相似”论做出反思,逐步确立起“中国本位”的自觉立场,并最终奠定了日后处理中土关系的历史认知基础。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土耳其观 中土关系
作者简介 陈鹏,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日俄战争后的中日东三省电信交涉
薛轶群
内容提要 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就收回“南满”铁路附属地外的电信利权、烟台—大连间海底电信线的经营管理、中韩边境接线等问题主动与日本展开交涉。日本利用东北亚国际通信环境的变化,积极构建“满洲”、朝鲜半岛与本土之间的通信网,在维护既得电信权益方面态度强硬,致使中日交涉一度陷入僵局。另一方面,清政府收回“满洲”北部铁路附属地外的电信利权后,俄国以欲废除中俄电约为由向清政府施压,要求在一年之内与日本签订同等条件的电约。最终在英国斡旋下,清政府以向日本许以特殊权益的方式签订中日电约。而清政府试图尝试中韩日直接通信的构想,终因日本的态度消极未能实现。
关键词 中日电约 中俄电约 袁世凯 电信 东三省
作者简介 薛轶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央与地方:捐输广额与晚清乡试中额研究
张瑞龙
内容提要 捐输乡试广额是晚清朝廷为筹集镇压太平军的军饷,解决财源枯竭窘境,保证军需持续供应而出台的新政策。此举导致各省乡试中额出现重大调整和变化,晚清平均每届乡试取中捐输广额179名,增幅达14.3%,不仅抵消了乾隆九年定制各省乡试中额时削减的额数,且使实际乡试中额超过清初制定的清代最高乡试解额标准。同时,它还为清廷筹集军费1.5亿两,占咸同年间军费总支出的1/4。此中透露出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中,中央主动放权给地方的一面,而非既有研究强调的中央对地方扩权的被动承认和接受。
关键词 中央与地方 太平天国运动 乡试中额 捐输广额
作者简介 张瑞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近代公益机构的融资模式创新——海河工程局的公债发行
龙登高 龚宁 伊巍
内容提要 海河工程局在1898—1948年50年间成功发行九支公债,是近代公益性机构融资模式的创新,尘封的外文档案揭示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制度遗产。关税作为海河工程局的主要经费来源与债券担保,赋予了其公债特殊的属性、功能与特点。公债融资本质上是将未来税收变现,为重大疏浚工程的迅速提前完成提供资金支持。工程的实施便利了通航、扩大了进出口贸易且关税亦随之增加,从而增强了公债信用,降低了发行风险,使得轮船公司与洋商不仅愿意接受公债摊派与认购,而且主动提议增加新的海关附加税,以便启动更多的疏浚与破冰工程。由此形成公债融资、关税加征、航道改善之间以及促进贸易的良性循环,各利益相关方随之受益。
关键词 海河工程局 公债 关税 信用 公共工程
作者简介 龙登高、龚宁、伊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
论租佃关系的日常性状——基于20世纪30年代苏州“打催甲”的考察
小田
内容提要 对于租佃关系的性状,不同的生活群体有着不同的体验或认识。作为租佃关系的一方,生活于苏州东乡的佃农,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不景气的境况下,撕破平素温厚的面纱,对强横逼租的催甲发起攻击,衍为生存压力下的集合行为。在佃农看来,租佃关系的日常状态,无论是平素维持,还是一时变故,只是不同个性的地主及其代理人(催甲)与自身生活交往的一部分,而与作为一个利益集团的地主阶级的劳动占有关系不大;是为租佃关系的日常意识,或称模糊的阶级意识,它体现了日常世界的时空观和道义观。与佃农的日常意识不同,社会精英关于租佃关系的阶级意识源自对抽象社会结构的理性剖析;是为租佃关系的非日常认识。这样的认识难以改变佃农的生活选择及其日常逻辑,而后者也是实际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值得社会史学者特别关注。
关键词 租佃关系 日常性状 苏州 打催甲
作者简介 小田,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读史札记·
郭实猎姓名考
李骛哲
内容提要 普鲁士新教传教士Karl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的汉文名字有郭实猎、郭士立、郭实腊、郭实烈、郭施拉、居茨拉夫等多种,至今学术界尚无固定的用法,其实他最终给自己确定的汉名是郭实猎。梳理他对自己姓名、笔名和化名的选择过程,可察知其对华心态和立场的嬗变。从当时以迄目前有关他名字的误译和讹传,则折射出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翻译人才的匮乏和情报系统的落后。
关键词 郭实猎 传教士 晚清 译名
作者简介 李骛哲,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上海律师甚多败类”:从一起名誉纠纷看民国律师形象
李严成
内容提要 民国律师界一直努力建构一个不同于讼师的高尚职业形象,但律师的职业特点与角色定位使其难以摆脱讼师的阴影。在1930年上海律师“连环”名誉纠纷中,律师伪证、诈财、诽谤、人格侮辱、互相攻讦等污名行为进一步恶化了这一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上海律师甚多败类”这一自毁形象的言行刺激了律师界敏感的神经,致使更多的上海律师卷入其中。上海律师公会整肃纪律、重塑律师形象的努力因担心“自暴其短”而没有“壮士断腕”,效果极其有限。民国律师界试图自我建构的形象与其真实的公众形象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关键词 民国律师 讼师 名誉侵权 上海律师公会 律师形象
作者简介 李严成,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