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期刊 > 近代史研究 > 本刊消息

《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3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来源:《近代史研究》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5-05-19
发布时间:2015-05-19
字体: 打印

 

 

敌 

——抗战时期冀中地区的地道和地道斗争

 

黄道炫

 

内容提要  抗战时期,中共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日作战,其中,地道斗争为人们耳熟能详。冀中地区是地道斗争的发祥地和中心地区,这里地道斗争的形态颇值关注。地道本身是一种相对被动的防御设施,地道斗争必须和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村落战、反包围战结合才有可能顺利进行,这样的系统工程来源于中共高度追求效率的组织和动员体系,凸显了中共军政运作的特质。同时,无论是地道的挖掘还是地道斗争的展开,都离不开民众的意愿,民众中普遍存在的对日敌意,是日本在华控制的致命伤,也是中共得以进行地道斗争的基础。

 

关键词  根据地  冀中  地道  民族主义

 

“新党”抑或“逆党”

——论戊戌时期“康党”指涉的流变

 

贾小叶

 

内容提要  “康党”是戊戌时期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指认对象与判分标准在戊戌政变前后都经历了复杂的流变。在变法的视野之下,“康党”最初是指康门师徒,时人判分“康党”的标准主要是康门师徒由“公羊”学而来的变法理论(时人称之为“康学”或“康教”)及其结党做派;而后,随着康门师徒影响力的扩大,“康党”的指认对象逐渐向康门师徒的支持者扩张。戊戌政变后,“康党”的判分标准与指认对象再度发生变化。政变之初,政治上的“谋逆”与否,成为清廷判定是否“康党”的主要依据;而后,在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本来被清廷判为“逆党”的“康党”却出现了与“新党”混一之势。而“康党”指涉的流变实与戊戌政局的变动有着复杂的关联。

 

关键词  戊戌时期  康党  新党  逆党

 

张荫桓与英德续借款

 

马忠文

 

内容提要  在甲午战争后第三次大借款过程中,清廷官员在决策层面不能和衷共济:张荫桓与李鸿章围绕借款主导权的争斗贯穿始终,翁同龢则委蛇其间,无所适从,以致时机延误;胶旅事件后,因赫德介入,才与汇丰、德华银行匆匆签订续借款协议;在借款担保问题上,湖广总督张之洞又极力抗争,反对以厘金作抵,与中央争夺财源。以张荫桓的活动为中心,探讨英德续借款达成的原委,可以展现甲午战后清廷内政外交的诸多面相,有助于了解戊戌年朝局变迁的远因。

 

关键词  英德续借款  张荫桓  李鸿章  赫德  翁同龢  张之洞

 

清代内外洋划分及其管辖问题研究

——兼与西方领海观念比较

 

王宏斌

 

内容提要  清代将接近大陆海岸和岛岸的海域划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内洋,这部分海域由于靠近大陆海岸或岛岸,以一些小岛为标志,由沿岸州县和水师官兵共同负责管辖;二是大洋、深水洋或黑水洋,这部分海域无边无际,“非中土所辖”,类似于现代的公海;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条洋面,清人称其为外洋,这部分海域通常以距离中国海岸、岛岸最远的岛礁为标志,由于超出了文官的管辖能力,主要委派水师官兵来巡阅会哨。

 

关键词  清代  内洋  外洋  领海管辖

 

北京大学法科的缘起与流变

 

杨 

 

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法科”自日本传入,历经长期、曲折的发展和演进,至20世纪30年代几经国家的规训而定型。清季京师大学堂法学教科体系从思想、文本到制度建构,近承日本,间接以德国为模范,亦因本土文化心理制约,发生由“政科”、“政法科”到“法政科”的特有流变。民国初年,确立由法律学门、政治学门和经济学门合组的大陆派法科样式。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东吴大学法科成立,北京大学法科被单独授受法律的“法律学系”所取代,英美普通法派权势日炙,改写了长期由大陆法派主导法学界的格局。旋因“中法系”执掌中央教育行政,法国学派乘势而起,确立社会学取向的法学院建制。国民政府统一后,在司法“党化”背景下,大学学制美国化与法学教科大陆派走向相辅而行。

 

关键词  北京大学  法科  大陆法派  英美法派  社会法学

 

“她”字问题与“现代性”认知的再解释

——答杨剑利博士

 

黄兴涛

 

内容提要  《现代性与“她”字的认同》一文,对《“她”字的文化史》一书内容和观点有所误解。该书并没有将“现代性”与“西方性”加以割裂,只是不予等同看待、视为一物;也并无强调中国传统“内在动力”的特别动机,只是意欲凸显近代国人在语言文化问题上的“主体性”。此书重在揭示“男女平等”观念与“她”字创生和认同之间的历史关系,并无全面评价近代中国男女平等观念的任务,它从“男女平等”思想内在矛盾的角度,对那种绝对平等观念的不足有所指陈,并不意味着就要否认其在近代中国的积极作用和客观历史地位;“现代性”问题异常复杂,该书调和新旧认知的努力有理论探索性,它将“她”字问题置于近代国人的“现代性诉求”与西方语言、汉语传统和现实社会文化运动的多方互动关系中去把握的研究实践,也绝非通常所谓的“目的论”所能拘囿。

 

关键词  现代性  西方性  男女平等  概念史

 

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对话:王笛《茶馆》之方法论

 

李金铮

 

内容提要  在中国近代城市史、日常生活史研究领域,王笛的《茶馆》是一部极具影响的著作。其方法论价值,尤其值得关注。在问题意识上,该著既从茶馆史研究本身进行突破,更追求宏大的理论意义,关注国家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冲突。在理论与方法上,打破传统史学路径,凸显了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的叙事风格和民众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既考察了茶馆历史本身的纵向变化,也注重茶馆与国外类似公共空间的比较,特别是二者的近似性。在解释上,认为政府权力与地方社会之间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并深入分析了茶馆长期延续的原因。当然,无论在理论、概念还是叙述方式、问题阐释上,该著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  王笛  史学叙事  日常生活  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辛亥革命史研究

 

崔志海

 

内容提要  辛亥革命作为晚清历史上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在经过六十余年的学术积累之后,国内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已达到相当的学术高度。作为政治事件史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大体在20世纪90年代初臻于成熟,进入守望阶段。尽管90年代之后国内出现的三个研究转向——社会史和现代化史研究、“后辛亥革命史”研究和强化对清朝政府的研究,对辛亥革命史研究做了有益的拓展,尽管学界在某些问题上继续发表了一些有分量的学术论著,但在事件史研究上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超越90年代初所达到的研究水平。如何从政治事件史角度推进辛亥革命史研究,突破既往研究形成的学术瓶颈,依然是21世纪国内辛亥革命史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和使命。

 

关键词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史研究  学术史

  

上海道台吴健彰身世考订

 

宫峰飞

 

内容提要  根据有关奏折、广东香山县《吴氏族谱》和方志等资料,结合实地考察,考证可得:一,上海道台吴健彰名为吴天显,号道甫;其胞弟是广东同顺行行商吴天垣,此可纠正长期以来因资料不足而导致的对吴健彰名号及其与吴天显和吴天垣关系的误解。二,吴健彰生于1791年4月8日,卒于1866年7月18日,终年76岁(虚岁)。三,吴健彰为广东香山翠微人。吴氏家族由福建福州府东门外水头村辗转迁徙到广东香山等地,由此繁衍海内外。据此,可纠正相关族谱、方志和文献等资料中的一些误传。

 

关键词  吴健彰  上海道台  吴天显  吴天垣  十三行

 

 

欢迎关注《近代史研究》公众微信号!  modernchinesehistory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